□文/陳利華
浙江的傳統產業不僅不能丟,而且更應當加強。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關鍵是要發揮好“六個作用”
當前及今后一個時期,是浙江加快推進工業轉型升級的關鍵時期。浙江工業轉型升級主要靠“兩個輪子”,一手抓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一手抓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目前,從國家、省、市、縣各級政府都把抓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經濟轉型升級的重要抓手,集聚各種政策、資金、人才、要素等資源,不遺余力地加以推進,對新興產業和傳統產業存在著“一熱一冷”的現象。從全省來看,加快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無疑是正確的,省委、省政府的戰略部署也是毋庸質疑的,但決不能忽視對傳統產業的改造提升。
一是由浙江傳統產業的現狀和基礎所決定的。傳統產業是浙江的產業基礎和特色優勢所在。量大面廣的傳統產業,在全省發展經濟、吸納就業、涵養稅源、擴大出口等方面發揮了極為重要作用。比如,浙江傳統產業的企業數量、工業總產值、出口交貨值、資產總額、利稅總額、從業人員等各項指標,在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原口徑,銷售收入500萬元)中所占比重大體處于75%-80%;紡織、輕工、冶金、建材、化工等五大傳統支柱產業占50%-55%;化纖、紡織、皮革、服裝服飾、造紙等一大批特色優勢產業和產品,在全國市場份額分別在10%-24%之間;列入國家統計局統計的500多種工業產品中,產量居全國前3位的產品個數,僅次于江蘇、山東、廣東居全國第4位;銷售10億以上傳統產業為主的塊狀經濟,其銷售、出口、從業人員數量均占全省工業的50%以上,100億以上塊狀經濟的比重約為36%。從這些數據來看,浙江的傳統產業不僅不能丟,而且更應當加強。

二是由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要求所決定的。向現代產業體系轉型升級,決不是放棄傳統工業而另搞一個標新立異的產業體系。在現階段,浙江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實質上是要在基本完成了工業化中期階段之后,建立向工業化后期推進所要求的更先進和發達的產業體系。在這一過程中,傳統產業不僅有很大的改造提升空間,而且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基礎和條件。一方面,大多數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不能憑空而為,必須依賴于傳統產業所形成的技術積累、制造能力、產業組織等基礎的支撐。比如說,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就離不開現有的機械工業。另一方面,傳統產業改造提升的重要方向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通過技術的創新、組織的創新和管理制度的變革,傳統產業也可以轉變成為新興產業、現代產業。比如,傳統的原材料產業經過改造提升以后,就可以向新材料產業演進和發展。
三是由未來消費需求的結構所決定的。研究產業結構,必須要從消費需求結構入手。今后一段時期,浙江正處于人均GDP7500美元至1萬多美元邁進的重要時期,這一階段正處于消費需求結構升級和消費傾向轉型的關鍵時期,呈現出基礎設施現代化、節能減排、人們追求高品質生活為主的消費趨勢。因此,適應未來消費需要結構升級,浙江傳統產業發展具有很大的市場和空間,推進其改造提升也極具迫切性和必要性。
加快推進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如中小企業發展、兩化融合、技術改造、技術創新、節能減排、管理創新、空間平臺等等。但從當前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來看,關鍵是要發揮好“六大作用”:
一是要發揮好塊狀經濟的主體作用。這是解決量大面廣的以傳統產業為主的中小企業轉型升級的問題。抓塊狀經濟的轉型升級,有兩個方向:一是推進塊狀經濟的“升級”。通過往研發、設計、品牌、營銷等價值鏈兩端的延伸,打造類似于意大利的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傳統的創新型產業集群。比如,溫州鞋業就要做到意大利皮鞋水準,海寧皮具要做到PRADA、LV的水平。二是推進塊狀經濟的“轉型”。通過改造提升,往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方向發展。比如,余姚傳統的燈具產業可以往節能照明及新光源產業集群方向轉型,樂清的低壓電器塊狀經濟可以往工業電氣與風能等新能源產業集群方向轉型,縉云帶鋸機床要往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方向轉型。
二是要發揮好龍頭企業的引領作用。要培育龍頭企業往兩種類型發展:一類是重點培育大企業、大集團。要學習江蘇沙鋼和廣東華為的成功經驗,重點研究出臺500億至上千億企業的培育扶持計劃,努力打造浙江企業的航空母艦;支持龍頭企業要通過聯合、并購、重組等方式實現企業的跨越式發展,特別是要支持浙江企業開展跨國企業并購;吉利收購沃爾沃、龍盛收購德司達等都創造了很好的經驗。另一類就是培育成“隱形冠軍”。就是要在產業鏈的細分行業和環節做到精致和極致,成為全國乃至全球的領頭羊。比如南潯的電梯,要培育幾家在動力系統和控制系統的專業化配套“隱形冠軍”,以掌握電梯產業的話語權。
三是要發揮好產業轉移的時空作用。通過產業轉移,將處于價值鏈相對低端、或因環境容量、資源要素等因素不適合浙江發展的產業轉移至中西部,為這些傳統產業改造提升換取時間和空間。近年來,浙江一直在推進產業轉移,比如嘉善縣羅星街道與江西永新縣共建2000畝的“永新·羅星工業園區”,海寧馬橋經編園區與安徽郎溪縣共建4萬畝的“郎溪(中國)經編產業園”;目前浙江在省外投資的經濟總量相當于浙江GDP總量的80%左右。但是也應當看到,浙商向外遷移不單純是“高進低出”、反而是“低留高出”(即原先的低端產業存量部分留在浙江,而高端產業的增量部分卻在外省另辟戰場)。因此,下一步要重點引導產業進行有序梯度轉移,推動實現無序轉移向有序轉移、分散式轉移向集群式轉移“兩個轉變”,關鍵是解決轉什么、留什么、轉到哪里去以及怎么轉的問題,重點是要研究“飛地經濟”、“異地園區”、總部經濟及稅收分成、政績考核等配套政策。
四是要發揮好落后產能淘汰的倒逼作用。據估計,全國落后產能占總產能的比例達15%-20%,浙江大體也處于這種水平。推進浙江落后產能淘汰,就是要通過逐步淘汰一批污染大、不具有能源資源消耗優勢的企業和低端產業,為全省新上先進產能騰挪空間。一方面,要發揮浙江市場經濟的優勢,綜合運用市場、經濟、法律、行政等手段,特別是運用落后產能標準、市場準入、差別電價、懲罰性電價等經濟手段,建立企業主動淘汰落后產能的機制;另一方面,要將落后產能淘汰與產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實施“壓小上大”和“等量或減量置換”,促使其加快轉型升級。這樣,通過“一退一進”相結合的機制,有利于浙江傳統產業往高端邁進。
五是要發揮好商業模式創新的帶動作用。當前,要重點抓好企業和專業市場的商業模式創新:一種是企業的商業模式創新。浙江的美特斯·邦威、森馬、麥包包等企業在商業模式創新方面都創造了成功的經驗。借鑒這種經驗,浙江以“吃穿用”等為主的消費類的傳統企業,完全有條件利用網絡經濟、物聯網、虛擬經營、風險投資等技術和資源,實現其商業模式創新。另一種是推進專業市場的網上市場建設。就要繼續利用好專業市場這一優勢,推進信息化與電子商務建設,建好“網上與網下、有形與無形”這兩大市場。比如,紹興輕紡城“十二五”將斥資20億元,通過收購中國紡織網,打造“網上中國輕紡城市場”建成全球最大的紡織電子商務平臺;又如,義烏小商品市場將與阿里巴巴合作,義烏市政府重在解決網下個人和商戶的信用問題,阿里巴巴重在解決的是網上信用的問題,共同著力打造“網上義烏小商品城”。
六是要發揮好品牌建設的提升作用。要結合浙江經濟的特色,抓兩方面的品牌建設,推進品牌大省向品牌強省轉變:一個就是培育國際知名大品牌。可以通過對全省重點企業和產品的品牌評估,創新品牌建設的新舉措,以培育百億級品牌企業、十億級品牌產品為著力點,加快推進傳統產業向品牌化方向發展,不斷提高品牌經濟在傳統產業中的比重。二是打造區域國際品牌。德國汽車、瑞士手表、意大利皮鞋等都是具有較強國際知名度和影響力的區域國際品牌。浙江要切實發揮塊狀經濟的優勢,在規模較大、基礎較好的產業集群內重點打造一批區域國際品牌,集中政策資源給予重點扶持培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