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大學圖書館 北京 100084)
從20世紀末至今的十幾年時間里,中國大多數圖書館的館際互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紙質傳遞到電子傳遞,從館際互借雙邊協議到多變協議,從手工管理到系統管理等飛躍。在館際互借探索實踐中,我們發現館際互借申請成功率不高、讀者需求受多種因素影響、館際互借環境尚不夠完善等諸多問題,館際互借的發展受到阻礙,深入探索研究影響館際互借發展的因素,理清思路可以讓我們面對問題時更具前瞻性和實效性。
影響館際互借的因素很多,資源的收藏、讀者的需求、館員的業務水平、設備、制度方面的因素等都會對館際互借的開展造成影響,將這些因素加以歸納,可以分為三類進行研究,資源因素、讀者需求和館際互借環境,除資源因素和讀者需求以外的所有影響館際互借的因素都歸為館際互借環境因素。資源是館際互借的基礎,讀者需求是館際互借發展的動力,館際互借環境則是館際互借健康發展的保障。
資源是館際互借的基礎,沒有資源討論館際互借,館際互借就成了無源之水。資源之于館際互借的重要性很早就被大家認識和重視,CALIS、NSTL和CASHL的建設過程中,均考慮了資源建設。CALIS側重于電子資源的建設〔1〕;NSTL側重于科技類外文紙本期刊的收藏,其中心任務中第一點就強調指出要較完整地收藏國內外科技文獻信息資源〔2〕;CASHL更是外文期刊、圖書兼顧,紙本、電子兼收,以“建立國家最終保障”為基本發展戰略〔3〕。為了保證文獻收藏的完整性和連續性,NSTL和CASHL均宣布要對由于歷史原因缺藏的文獻進行回溯補藏〔3-4〕。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圖書館的文獻資源收藏比較貧乏,尤其是外文資源,所以各個在建項目的文獻收藏圖書館的分布將直接影響未來的館際互借量分布。
2.2.1 過度集中式收藏文獻資源將阻礙館際互借的發展
集中收藏文獻不僅需要廣闊的收藏空間,造成到館利用率相對較少,還會使館際互借申請量非常集中,多數讀者使用這些文獻需要額外的館際互借成本,從而影響讀者使用。
同時由于申請量過度集中,容易引起館際互借版權費用的發生或圖書館使用文獻的版權糾紛。德國圖書館組織Subito的文獻傳遞服務就是很好的佐證,Subito的資源雖然沒有集中存放,但是它從2001年開始,以集中的方式向國際社會開展文獻傳遞服務,這一行動馬上引起了科學技術醫學出版商聯盟(STM)的注意〔5〕,展開了漫長的文獻傳遞版權談判,最后以Subito大量削減服務規模、追繳版權費而告終。清華大學圖書館作為Subito的一個用戶因為此事支付了額外的版權費。
2.2.2 分散式收藏文獻資源有利于建立穩健的館際互借合作網絡
分散式收藏文獻資源利于地區性合作的形成,從而建立起多層次的館際互借網絡,從目前看,國外比較穩健的館際互借網絡基本上屬于這種類型。
從讀者利用和館際互借發展角度看,分散布局不僅可以方便更多的讀者到館使用,對遠程讀者的館際互借量也相對分散,有利于為讀者提供更好的服務。
分散布局還可以讓更多的圖書館參與到國家文獻保障體系中來,在未來的與出版商的版權談判中,會有更多的話語權和談判籌碼。同時相對分散的館際互借量利于版權風險的分散,減少版權糾紛。
特種文獻是指有特定內容和用途、出版發行渠道特殊的文獻資料,包括專利文獻、標準文獻、會議文獻、學位論文、科技報告、政府出版物和事實數據文獻等。雖然讀者對特種文獻的需求量相對較少,但是其館際互借成本很大,尤其是國外出版的特種文獻。2009年清華大學圖書館為本校讀者完成學位論文、報告等特種文獻申請300多件,僅占總文獻數量的6.21%,占用補貼經費已經達到總補貼經費的36%左右(見圖1);單篇補貼超過400元的文獻共155件,其中特種文獻133件,占85.6%。特種文獻具有很強的專業性、前沿性,對我國的科技創新、學術研究具有特殊的意義。加強此類文獻的收藏,利用館際互借向全國提供服務是值得考慮的問題。

圖1 2009年不同文獻類型使用補貼經費的百分比
讀者需求是館際互借發展的動力,有多大的讀者需求,館際互借的發展就會有多大的動力。
馬費成通過對館際互借成本和效率的研究認為,館際互借的收費和館際互借的機會成本是制約讀者使用館際互借服務的主要原因〔6〕。楊曉秋通過對讀者認識與使用館際互借的規律研究,認為讀者使用館際互借是一個了解、認可、使用、再認識、再使用和使成為必需的過程〔7〕。筆者認為,從讀者的角度來說,影響其使用館際互借的原因主要有讀者對館際互借服務的了解程度,讀者為館際互借服務支付的費用和機會成本。
美國肯尼索州立大學圖書館Amy Thompson 2008年在網上做了一項美國圖書館館際互借收費調查,大概44%受訪圖書館的館際互借服務對讀者收費。在我國,因為擔心讀者濫用館際互借服務而抬升圖書館經費支出,大部分圖書館把館際互借定為收費服務。同時很多圖書館對館際互借費用進行補貼,補貼的力度越大、時間越長越能體現出讀者的真實需求。
3.1.1 建立起館際互借補貼的長效機制,使館際互借成為讀者獲得文獻的穩定來源
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際互借補貼政策自2002年10月開始,執行固定的館際互借收費標準,超出固定收費標準的部分圖書館予以補貼,總體補貼力度控制的70%左右。該補貼政策對期刊和圖書等基本學術研究用文獻的獲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從期刊申請的成功率圖表(表1)中可以看出,2004年實施新的補貼政策以后,期刊文獻的成功率提高了12個百分點左右,補貼的長效機制可以更好地滿足讀者需求。

表1 2002-2009年期刊文獻成功率統計
3.1.2 館際互借全額補貼在館際互借服務推廣中具有特別的意義
在推廣介紹館際互借服務中,配合館際互借全額補貼活動,有著極大的推動作用。1999年5月1日CALIS一期由CALIS工程中心承擔的館際互借補貼項目正式啟動,該項目針對當時61所211工程院校圖書館開展館際互借服務并予以補貼,經過14個月后,只有22個高校圖書館開展了館際互借服務,接受了補貼。為了在高校圖書館內推廣館際互借服務,工程中心改變了補貼政策,于2000年7月開始全額補貼館際互借費用,僅用了半年的時間,開展館際互借服務的高校圖書館增加到39家(見圖2),一年以后恢復了50%補貼,申請量仍保持相對穩定的水平,CALIS一期館際互借補貼項目中,開展館際互借服務的圖書館達到47家,占到當時211工程院校的77%。

圖2 CALIS一期開展館際互借服務的圖書館逐步增加
讀者的機會成本是指讀者在等待文獻過程中的時間成本。一般說來,機會成本越大,讀者需求表現越小。表3是清華大學圖書館2006年到2009年館際借書完成周期與館際借書冊數的比較,從表中可以看到2006年館際借書完成周期為2.6天,借書7657冊,完成周期最小,借書量最大;2008年館際借書完成周期為4.6天,借書4883冊,完成周期最大,借書量最少。

表2 清華大學圖書館館際借書完成周期與借閱量的關系對比
這說明機會成本過大,會大大抑制讀者的需求,反之,則會激發讀者的需求。圖書館應該盡量減少讀者的機會成本,以提高館際互借服務的時效性和有效性,鼓勵讀者的需求。具體方法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3.2.1 開展加急服務
由于不同的人等待同樣時間段的時間成本是不同的,為了避免有的讀者機會成本過大,圖書館可以考慮加設館際互借加急服務。
3.2.2條件允許時,盡量選擇電子傳遞
電子文獻傳遞的普及,使圖書館與讀者之間的空間距離消失,讀者使用館際互借的機會成本大大降低。國內的文獻傳遞請求,大多數采用了電子傳遞,只有少數原件或復印件不清楚或網絡不暢通的情況下,才會采用郵寄等其他手段。
3.2.3 對館際借書,盡量選擇快遞郵寄
由于私企快遞公司的興起,圖書快遞費用已經大幅下降,快遞作為一個實用的選擇已經為很多圖書館接受。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利用國內快遞,多數圖書會在24到48小時寄到,相對于郵政系統的普通掛號,讀者的機會成本下降了近80%。
館際互借服務環境是館際互借發展的保障。館際互借服務環境的概念是由曾麗軍提出的,她指出館際互借環境包括軟環境和硬環境,軟環境包括館際互借規則、館際互借標準規范、組織管理、知識產權保護以及合作聯盟;硬環境屬于物質因素,包括技術條件、軟硬件設備、館際互借系統、文獻資源檢索系統〔8〕。館際互借規則是館際互借服務標準化、規范化的保障,館際互借系統標準則是實現不同館際互借系統之間互聯,館際互借系統與其他各種系統互聯的基礎,組織管理和合作聯盟是館際互借有序開展的條件。館際互借活動中先進的掃描、傳真、個人計算機等設備、館際互借管理系統、文獻資源檢索系統、聯合目錄等更是館際互借長足發展的硬性支撐。
除此以外,筆者認為軟環境中還應該包括政策的扶持力度,小到圖書館本身對自己館際互借業務的支持,大到國家出臺的項目經費支持,都積極地推動了館際互借的發展。
軟環境中的館際互借版權環境非常重要。版權法或版權政策是平衡版權所有者和圖書館或讀者利益的標尺,只有各方利益達到相對平衡,館際互借才可以有序地進行。過分地強調版權所有者的利益,不利于館際互借的進行,甚至阻滯館際互借活動,增加館際互借成本,比如一些STM出版商聯盟的期刊單篇文章的版權費高達30多美元,嚴重影響了讀者獲得這些文獻,不利于知識的傳播,損害了圖書館或讀者的利益,乃至社會的利益,阻礙了社會的發展;過分強調圖書館或讀者的利益又會損害版權所有者的利益,傷害版權所有者知識創新的熱情。所以各方利益平衡的版權環境更利于館際互借的健康發展。
資源、讀者需求和館際互借服務環境三者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資源是館際互借的基礎,資源的發展和布局直接影響館際互借讀者需求的多寡、集中、分散程度,從而決定館際互借服務的環境條件。反之,讀者需求和館際互借服務環境又會影響資源的發展和布局,對某一特定資源,讀者需求量很大,其館際互借費用超過了訂購保存費用,那么應該考慮訂購該資源,從而影響資源的發展;由于集中式館藏布局容易引起版權糾紛,故版權環境又會影響資源的布局。
讀者需求是館際互借起因和發展的動力,沒有讀者需求就不會有館際互借。如果讀者的館際互借需求量很大,會促進資源建設,同時引起領導層的重視,從而有更多的人研究館際互借服務的軟環境,制定出適合館際互借發展的規章制度,爭取更適合館際互借發展的版權環境;對館際互借的設備、人員、系統建設投入更大,從而改善館際互借服務的硬環境,館際互借發展的服務環境得到保障,進而使館際互借蓬勃發展。
資源、讀者需求和館際互借環境是影響館際互借發展的三大要素,資源是館際互借的基礎,讀者需求是館際互借發展的動力,良好的館際互借服務環境則是館際互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在實際工作中,要理清這三者之間的關系,在重視挖掘讀者館際互借需求的同時,重視資源建設,利用館際互借的統計數據修正資源建設的偏頗,從而提高館藏的利用率;同時重視整體的資源布局,為館際互借的順利開展創造條件。努力發展良好的館際互借環境,尤其是館際互借的軟環境的研究,只有在合理的版權、政策等條件下,館際互借才能得以健康發展,從而最大限度地滿足讀者的文獻需要。
1.戴龍基.關于CALIS的建設現狀.河北科技圖苑,1999(4):19-24
2.袁海波.堅持改革創新廣泛開展合作開拓科技文獻資源共建共享新局面.中國信息導報,2001(7):8-10
3.肖瓏,燕今偉,關志英.高校人文社科外文資源的布局與保障方法.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6):2-7
4.鄭建程,袁海波.NSTL外文科技期刊回溯數據庫的國家保障策略.圖書館學理論研究,2010,54(13):10-13
5.Uwe Rosemann.Subito and German Developments in Copyright Law.World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Congress-71th IFLA General Conference and Council,August 14 -18th,Oslo,Norway
6.馬費成.信息資源共享的經濟效率.中國圖書館學報,2003(4):5-9
7.楊曉秋.館際互借與文獻傳遞服務用戶認識與實踐的發展規律研究.圖書館學研究,2007(9):57-59
8.曾麗軍.論館際互借服務環境.大學圖書館學報,2008(2):7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