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沙理工大學圖書館 湖南長沙 410004)
特色數據庫是依托館藏信息資源,針對用戶的信息需求,對某一學科或某一專題有利用價值的信息進行收集、分析、評價、處理、存儲,并按照一定的標準和規范將本館的特色資源數字化,以滿足用戶個性需求的信息資源庫。〔1〕它是高校圖書館開展特色信息服務、轉變傳統被動低層次服務為主動知識增值服務的體現,是現代圖書館區別于傳統圖書館的表現形式之一。本文就如何加強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與服務問題,進行探索,以拋磚引玉。
我國高校特色數據庫建設始于20世紀90年代。教育部2002年修訂的《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第三章第十一條指出:“高等學校圖書館應根據學校教學、科學研究的需要,根據館藏特色及地區或系統文獻保障體系和建設的分工,開展特色數字資源建設和網路虛擬資源建設,整合實體資源與虛擬資源,形成網上統一的館藏體系。”〔2〕2003年教育部在《規程》基礎上制訂了《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評估指標體系》(征求意見稿),《體系》將特色數據庫建設作為評估高校文獻資源建設的一項重要指標〔3〕。1999年7月,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體系(CALIS)開始特色庫項目建設,到2011年止,CALIS特色數據庫建設一期和二期共資助建成83個具有中國特色、地方特色、高等教育特色和資源特色、服務于高校教學科研和經濟建設、方便實用、技術先進的專題文獻數據庫〔4〕。我國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從20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有64所211工程高校圖書館建成了263個不同類型的特色數據庫。〔5〕
從已建成的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來看,其類型題材豐富、形式多樣。按數據庫存儲描述方式,可分為全文型、數值型、事實型等源數據庫及目錄、題錄、文摘等書目線索參考數據庫;按特色庫儲存的文獻內容來劃分,有:①館藏特色數據庫,如北京大學圖書館的“高校古文獻資源庫”、大連海事大學圖書館的“中國航運信息資源庫”〔6〕;②學科特色數據庫,如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的“礦業工程數據庫”〔7〕、正在建設中的長沙理工大學圖書館的“道路與工程數據庫”;③學校特色數據庫,如西安交通大學圖書館的“西安交通大學文庫”、浙江大學圖書館的“浙大文庫”、中山大學圖書館的“孫中山數字圖書館”;〔8〕④地方特色數據庫,如武漢大學圖書館的“長江資源數據庫”、中山大學圖書館的“大珠江三角洲文獻數據庫”;〔9〕⑤其它特色數據庫;按建庫方式分有自建數據庫、引進專題數據庫等。
特色數據庫作為高校館藏的重要組成部分,已經為高校個性化、特色化服務做出了很大成績,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從總體上看,高校特色數據庫建設還處于初級階段,沒有形成完善的建設體系、共享體系和服務體系。
縱觀我國高校特色數據庫建設與服務,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存在不少問題,主要表現為:①數據庫規模較小,缺乏統籌規劃,找不到建庫的方向和重點,更找不到特色;②缺乏統一的數字化加工、資源描述、資源組織、資源互操作性和資源服務等方面的標準和規范,影響了特色數據庫的兼容性、互操作性和可持續性,從而限制了其共享性。調查發現CALIS地區中心資助建設的特色庫都有統一的標準規范要求,但未經CALIS地區中心組織建設的特色數據庫則未見相應的建庫標準規范;③軟件平臺層次不齊,影響特色數據庫的可擴展性、易用性和共享性。在已建成的特色數據庫中,大部分高校館購買CALIS中心認證了的成熟商業軟件,但也有一些高校館出于經費問題采用的是自主開發或合作開發的軟件平臺;④缺乏對特色數據庫共同認可的質量跟蹤評價體系,造成了建庫前期熱情澎湃,建庫完后不更新維護,不宣傳不推廣,與建特色庫的初衷背道而馳;⑤絕大部分高校自建特色數據庫僅限于館域網或局域網使用,外網無法查閱:有研究人員在不同時段通過教育網和電信網訪問CALIS中心建成的68個特色數據庫,發現只有18個可以訪問,僅占特色數據庫總數26.5%〔10〕,沒有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共享。
針對我國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與服務過程中存在的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應采取以下措施加強解決。
選題是特色數據庫開發方向正確的關鍵,一方面要著重特色體現,另一方面要明確使用對象。特色數據庫選題應遵循需求第一、特色為重、優勢互補、先易后難、不重復建設的總原則。
比較知名的建庫軟件平臺有DESI系統(北大方正)、TPI系統(清華同方)、TRS系統(北京拓爾思)等軟件。DESI系統分為采用C/S模式的信息制作系統、信息資源系統和采用B/S模式的信息發布系統,此系統可以將各種紙質資源數字化,統一成符合國際標準格式的電子資源,能同時管理文字、圖片、多媒體等信息并提供全文檢索服務,支持網頁的動態發布,一個程序界面便完全實現了數據加工、審核、發布,是一個面向內容管理的應用和信息發布軟件。TPI系統具有方便的流媒體演示功能,基于網絡平臺用于知識倉庫創建、生產、管理、維護和發布的軟件系統,包括全文檢索服務器程序、電子圖書制作、元數據加工、內容發布系統、數據轉換、遠程教育等子系統,完全兼容現階段圖書館普遍使用的CNMARC、USMARC標準,支持特色數據庫所需求的多種不同類型和格式的檢索,特別是多媒體信息資源的檢索。TRS系統是基于Java技術和瀏覽器技術的網絡內容管理軟件,專門用于處理非結構化信息、多媒體及海量信息的數據庫管理系統。此系統包含有數據層、業務邏輯層、表現層,在數據層兼顧了關系型數據庫和文檔型數據庫的訪問接口,滿足各種數據類型的處理要求;在業務邏輯層支持Javabeans/ADOCOM組件技術,具有可擴展性、可伸縮性和安全性;在表現層支持JSWASP頁面描述方法,使得客戶端用戶只需要有Web瀏覽器和網絡設備就可以隨時隨地訪問數字圖書館。
以上三類軟件均通過了CALIS中心的認證,各高校圖書館可以根據系統的實用性、自身所建庫的容量規模需求、與本單位建立交換關系和共享單位的軟件盡可能一致性原則來選擇具有良好的網上檢索界面、人機對話盡量簡捷方便的軟件平臺,便于操作和共享。
標準化是數據庫建設的生命,是實現信息資源共建共享和文獻信息檢索自動化的前提條件。建庫時須遵循數據庫管理系統的標準化和數據庫數據著錄的標準化,包括各個環節的技術標準、數據標準、質量控制標準和合作性跨平臺媒介的信息交換標準等,盡可能采用如《國際標準書目著錄》、《UNIMARC格式和手冊》等國際國內通用數據著錄標準、數據格式標準、數據標引標準、規范控制標準及協議進行系統化、邏輯化組織,保證數據庫的可靠性、系統性、連續性、完整性和兼容性。
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服務對象主要是本校教學科研和專業學習的教師與學生及與數據庫學科相關的企事業單位,這就要求數據庫是一個集科研與學習于一體的專業數據庫。首先,在資源內容分類上要依據《中圖法》,與專業學科緊密聯系,與交叉學科相互滲透,進行橫向的機構與專業設置,建立適合用戶需求的專業詞典庫,保證用戶利用資源的全面性和方便性。其次資源搜集途徑需是多途徑多渠道,將與數據庫相關的零散無序的資源進行分類整理和數字化,包括對館藏紙質文獻及非書資料光盤、系部專業資料、本學科領域專家學者資料、畢業生論文、實踐實習資料、網絡專業資源及專業性極強卻又未能公開發表的技術分析、會議資料、總結報告等資料的搜集整理。在自建數據庫資源搜集過程中,要充分利用本校學科人才優勢,尤其是本學科專業有影響的專家和教授,利用他們豐富的專業、科研、教學和實踐經驗背景,合理架構學科知識體系,豐富數據庫的學校特色內容。
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的主要目的是為教學科研與學生學習服務,不帶有商業目的。但仍有可能會因為處理不當而涉及到侵權問題,我們應充分利用“合理使用”原則、“授權使用”和先進技術保護等手段來解決數據庫建設中的知識產權問題。一方面,數據庫建設是參與者辛勤勞動和智慧的成果,建設過程中須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技術,這種勞動成果須受到法律的保護,享有完全的知識產權;另一方面,尊重作者的勞動成果。對有版權保護的信息資料,我們在引用時可以對它進行標注,說明其來源,必要時還可適度對一些高使用價值、高質量的資料實行付費下載使用;對不能獲取使用權的,則在特色數據庫中建立相關鏈接,為用戶提供遠程瀏覽和使用導航。
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圖書館應投入一定的人力、財力、物力,建立一整套管理制度,定時更新維護,減少“死庫”現象,使特色庫持續健康地發展。第一種是專人維護模式,即由專人負責數據庫的更新維護和系統備份工作,確定合理的維護和更新周期,不斷開發新的數據庫資源,保證數據庫的可持續發展,同時做好系統的日志備份工作,當數據庫服務器由于各種原因,比如惡意攻擊導致網絡發生故障或系統崩潰、數據遭到破壞造成數據庫中的數據丟失時,可以及時調出備份恢復數據。第二種是讀者參與數據庫數據更新維護模式,即在數據庫功能模塊中嵌入“讀者參與建庫”模塊,使讀者在使用數據庫的過程中能參與建庫,這樣不但能節約資源,而且能充分保持數據的新穎性、連續性和全面性,最大程度地提升數據庫的質量。
高校圖書館特色庫建設的最終目的是使用。特色庫是圖書館的知識產品,產品就有成本和產出,不一定體現在經濟效益,但社會效益還是應該考慮的。雖然社會效益很難量化,但至少可以從用戶的知曉度、利用率、使用評價等方面反映出來。現在有很多圖書館的特色數據庫,圖書館人經過精心策劃做出來之后卻很少有人去利用,甚至鮮為人知。針對這種情況,圖書館應該向數據庫商家學習,借鑒他們市場營銷的各種促銷手段和融入市場機制,通過舉辦講座、文獻檢索課、網頁標簽等方式,向讀者介紹數據庫產品的特色、內容、范圍、更新周期、檢索方法等,讓更多的師生熟悉數據庫,了解數據庫,掌握其使用方法。只有被用戶知道,才有被其利用的可能,從而充分發揮其最大化效益。同時,圖書館應努力促進特色數據庫的共享。共享是網絡信息時代信息資源發展和用戶市場需求發展的必然要求,圖書館要合理、合法、有效地擴大特色數據庫使用范圍,使更多的用戶享受特色數據庫建設成果,最大限度地體現特色數據庫社會效益。
總之,高校圖書館應著力開發特色數據庫來豐富館藏資源,為讀者提供個性化、特色化的服務,增強圖書館的核心競爭力,實現可持續發展。同時采用適當的方式共享已有的信息資源,更好地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更好地為社會服務。
1.范亞芳,郭太敏.特色數據庫建設若干問題研究.情報理論與實踐,2008(4):550-553
2.http://www.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s3886/201010/xxgk_110215.html.《普通高等學校圖書館規程(修訂)》,教高〔2002〕3號
3.http://www.scal.edu.cn/courseInfoSearch.html?miscdictId=2.評估指標征求意見稿.2003年
4.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系統專題特色數據庫子項目.http://project.calis.edu.cn/calisnew/calis_index.asp?fid=3&class=5,2005-11-08
5.黃曉斌,蒲筱哥.我國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的現狀、問題與對策.情報科學,2007(5):784 -789
6,7.特色庫導航.(2006-04-16)〔2010-04-28〕.http://tsk.cadlis.edu.cn/tskopac/baseNavigation.do?sortby=tskcode
8,10.鄂麗君,邱晏.CALIS地區中心特色數據庫建設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圖書館建設,2010(12):33-36
9.楊思洛,韓瑞珍.211高校圖書館特色數據庫建設調查.全國新書目2006(6):69-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