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 蘭,蔣志凌
(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快速城市化時期,城市群建設呈現出加快趨勢,環長株潭城市群在這種時代背景下應運而生,然而在其建設過程中,空間無序擴張、資源環境問題、城市病等一些列問題日益突出,傳統的城市規劃方法已經顯現了諸多弊端,需要逆向思維來應對變革時代的城市群建設.
“反規劃”理論是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于2002年在《論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一文中提出的:城市規劃和設計應該首先從規劃和設計不建設用地入手,而非傳統的建設用地規劃,“反規劃”就是規劃和設計城市生態基礎設施[1].生態基礎設施是維護生命土地的安全和健康的關鍵性空間格局,是城市和居民獲得聯系的自然服務的基本保障,是城市擴張和土地開發不可觸犯的剛性限制[2].
規劃的要意不僅在規劃建造的部分,更要千方百計保護好留空的非建設用地[3].“反規劃”方法論試圖通過建立保障自然人文過程安全與健康的景觀格局,來綜合地解決國土生態安全問題、城市功能結構問題、交通問題、城市特色問題以及城市形態問題[4].它實際上是一種以自然景觀格局為首要考慮因素的規劃方法.因此,“反規劃”是對傳統的規劃行為的逆向思考,給傳統的“順式”規劃帶來沖擊與改革,但對于今天城鄉物質空間的盲目擴張來說,它又是非常必要的.在城市化背景下,“反規劃”強調根據生態要素規劃設計城市,著重規劃和設計非建設用地,形成能滿足居民環境需求和維護土地生態過程的景觀格局,變建設規劃為控制建設規劃,這樣才會更加有益于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
環長株潭城市群以長沙、株洲、湘潭3市為中心,包括岳陽、常德、益陽、婁底、衡陽5市,是湖南省社會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是國家“十二五”規劃和全國主體功能區規劃確定的重點發展區域,已表現出了強大的整體實力和強勁的發展勢頭.
然而,從整體上來看,環長株潭城市群內部發展水平和發展特點仍存在很大的差異.長株潭3市產業基礎較好,對各項生產要素的吸引力和集聚作用明顯大于城市群其他城市,并在不斷增強,城市群內外圈層的發展差異有進一步加大的趨勢[5].從經濟增長方式來看,環長株潭城市群的經濟發展主要還是建立在傳統的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的基礎之上,與國內發達地區城市群相比仍有很一定差距.從土地集約利用程度來看,環長株潭城市群的建設推進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開發面積的外延式擴大和土地(尤其是耕地)占用量的增加,農村居民點用地比重大,缺乏有效的規劃引導.由此可見,探索協調資源環境與社會經濟系統的規劃建設之路是擺在環長株潭城市群建設面前的重大課題.
將城市群“城市—環境”的“圖—底”關系易位,以城市為底,環境為圖,首先規劃和設計非建設用地.
根據《湖南省主體功能區劃》劃分標準及結果,將環長株潭城市群細分為重點開發區、限制開發區和禁止開發區.
結合城市群主體功能區劃確定城市群景觀格局,形成“一心四帶、一湖四干、多廊道、多斑塊”的城市群綠地和濕地網絡生態空間格局.“一心四帶”為長株潭三市結合部的生態綠心和湘、資、沅、醴四條防護林風光帶,“一湖四干”指洞庭湖和湘、資、沅、醴干流為主體的濕地系統,“廊道、斑塊”指以眾多河流水系和交通干線構成的生態廊道和散布于城市群境內的自然保護和生態功能區.

表1 環長株潭城市群主體功能區劃結果

表2 環長株潭城市群生態基底重點保護和建設區域
在生態控制區內堅持保護第一,嚴控人口規模和建設用地規模,實行資源有償使用和生態優先.通過實施封山育林、宜林荒地造林、退耕還林等工程修復和建設多層次、多色彩、多效益的森林資源.濕地保護區范圍內禁止進行城鎮化建設、擅自填埋開墾、過度放牧捕撈、破壞野生動物棲息地、采砂取土開礦等破壞濕地的活動.對生態控制區范圍內的禁止開發區實行強制性保護;限制開發區內適當發展生態農業、休閑旅游業,進行生態建設、環境保護建設、土地整理以及必要的基礎設施建設,避讓生態廊道,保證生態廊道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城市綜合承載力是指城市的資源稟賦、生態環境、基礎設施、就業崗位和公共服務對城市人口及經濟社會的承載能力[6].明確城市群綜合承載力,將經濟活動和開發建設控制在其綜合承載力范圍內,能使城市人居環境系統可持續發展,而不引起其退化和不可逆轉的破壞.
3.2.1 城市群綜合承載力的確定
(1)指標體系的建立
從城市群構成要素出發,立足于需求與供給兩大系統,遵循指標選取的代表性、可操作性等原則,從人口、經濟、資源、環境四方面選取16個指標構建城市綜合承載力評價體系.4個子系統均從壓力和承壓兩方面選取指標,用以表示子系統的承載力現狀,從不同側面來反映城市承載力水平,最后進行綜合評價,確定城市群綜合承載力.
為了消除量綱和量綱單位的影響,分別采用極差法對兩類指標進行無量綱標準化處理.評價指標中壓力指標和承壓指標分別為成本型指標(負作用指標)和效益型指標(正作用指標),兩類指標無量綱化方法如下:

表3 環長株潭城市群綜合承載力評價指標體系
(2)數據的標準化處理
標準化后,得到無量綱化后的決策矩陣Z=(Zij)nm,如此,正作用指標和負作用指標均化為正向指標,最優值為1,最劣值為0,可知,Z的值越大越好.
(3)權重的確定
運用熵值法確定各項指標的權重,其過程為:
第一步,計算第j項指標中第i項指標的權重:

為指標實際值.
第二步,求取各項指標的熵:

第三步,求取差異性系數:

最后,確定第j個指標的權重:式中m為評價指標的個數.

各子系統權重由各單項指標得分用同樣方法重復上述過程得出.
(4)綜合評價模型及計算結果
采用加權求和法,即將指標層標準化值乘以各自的權重,再進行求和,得出子系統層承載力得分值,然后將子系統層的得分值進行加權綜合求和法,得出總目標層的城市綜合承載力水平值.
根據熵值法得出各項指標和子系統權重如表4和表5所示,進而求得城市群綜合承載力如表6所示.

表4 環長株潭城市群綜合承載力單項指標權重

表5 環長株潭城市群綜合承載力各子系統指標權重

表6 環長株潭城市群城市子系統承載力和綜合承載力分值
3.2.2 城市群承載狀況分析
(1)城市群綜合承載力狀況整體有待提升
依照決策矩陣Z=(Zij)nm,Z最優值為1,最劣值為0,可見環長株潭城市群總體處于可載狀態,但綜合承載力整體不容樂觀,8市綜合承載力平均值為0.3789,與最優值1相差較大,說明城市的要素支持系統有待進一步提升以支持城市的總體發展.
(2)資源載力成為城市群綜合承載力短板
從四個要素系統指數來看,城市群資源載力評價值為0.3730,低于其他系統,成為城市群綜合承載力短板.說明城市群現有資源供給難以滿足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也表明城市群經濟發展對資源依賴程度較高,工業對資源的高消耗趨勢未發生根本扭轉.
(3)四大子系統承載力狀況表現出明顯的區域差異
人口承載力方面,衡陽市和婁底市評價值分別為0.3378和0.3528,低于其他城市及城市群平均水平,可見兩市應努力控制人口數量,提高人口素質.資源承載力方面,評價值最低的是湘潭市的0.3313,遠低于城市群平均水平0.3730,該市城鎮空間布局及拓展應把資源的集約利用放在突出位置,產業發展應適當轉移其資源型產業.長沙市、岳陽市和婁底市資源承載力評價值較高,在8個城市中具有一定優勢,可適當發展或承接資源型產業,但空間布局應遵循環境保護規則,環境承載力方面,益陽市以0.2963分明顯低于其他7個城市,說明環境問題是制約益陽市承載力的一大瓶頸,未來益陽市城市空間結構優化和拓展應增加環境投入,提升環境質量,產業發展須避開或轉移對環境造成沉重壓力的工業企業.經濟承載力方面,長沙市以0.4575位居第一,衡陽則以0.3528名列最后,長沙市經濟實力較為雄厚,產業結構相對較為合理,是其分值高于其他城市的關鍵;衡陽市在今后的發展中應更加注意其產業結構的調整,發展優勢產業,優化空間布局,提高經濟承載力水平.
總之,環長株潭城市群在今后的一體化建設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各自及區域承載力狀況,結合自身發展優劣勢,揚長避短,通力合作,做到和諧共生,協調共榮.
3.2.3 基于承載力的城市群發展方向引導
(1)城市群空間布局及拓展方向
整體上,與非建設用地的規劃相結合,增強長株潭都市區的輻射能力,同時發展都市區外圍的5個次級城市圈,加強長株潭聯接5個城市圈軸線上的城鎮建設,形成“一區、五軸、五圈”的城市群空間布局框架.
長株潭都市區以長沙主城區為核心進行空間布局和交通組織,以株洲、湘潭為兩個副核區,沿聯接交通干線構建發展軸,三市結合為都市區“綠心”,構建“一主兩副一綠心”的生態型主體空間布局結構.
益陽城市圈依托現有城鎮交通發展軸線,形成“一核三軸”的空間布局,“一核”即益陽市中心城區,“三軸”分別是以長常高速和319國道為依托的益衡線,以308省道線為依托的益桃線,以益沅高等級公路為依托的益沅線.加快東南方向上的擴展,加強與長株潭的對接.

圖1 環長株潭城市群要素子系統承載力區間橫向比較

圖2 城市自身要素子系統承載力狀況
常德城市圈在現有的基礎上形成“一個中心、兩大組團、三大軸線”的空間布局.“一個中心”即以常德市主城區為中心城市,“兩大組團”即以石門為中心的西北城鎮密集區和以津市—澧縣為核心的東北城鎮密集區,三大軸線是319國道、石長鐵路、長常高速沿線形成的南部發展軸;聯接津市、澧縣和石門的澧水兩岸北部發展軸;207國道、石長鐵路沿線形成的中部發展軸,形成點軸發展模式.
岳陽城市圈以岳陽市區作為整個城市圈的中心,以高效便捷的交通系統為支撐,形成“一心三帶”的空間發展格局,加快構建沿江、沿湖、沿京珠高速的三大產業帶,以高度發達的小城鎮組團為極核,形成高度協作的網絡型城市圈.
衡陽城市圈形成“一區、四軸、多點”的空間結構格局“一區”:以衡陽市主城區為核心區,整體上發揮核心輻射的功能.“四軸”:一是湘江經濟軸,二是沿京廣鐵路線的城市發展軸,聯系北部重點城鎮節點,三是北部衡山—衡東—南岳城市發展軸,四是衡陽市區—衡陽縣發展軸.“多點”:包括衡山縣、南岳區、衡東縣、衡陽縣等,形成圍繞在城市圈外圍的一批一體化協作城鎮.
婁底城市圈根據現有基礎形成“一心二軸三帶”的空間格局,“一心”指婁底市中心城區,“二軸”指沿婁懷高速、S312、婁長高速主要干線形成的橫帶及沿益婁衡高速、二廣高速形成的縱帶,構成婁底城市圈主要的交通和城鄉發展軸線,“三帶”指以婁底市區為中心,向外重點建設的婁底市區-漣源-冷水江、婁底市區-雙峰、婁底市區-湘鄉三條城鎮帶.
(2)城市群產業空間結構優化方向
以地區承載力為重要參考,優化產業發展空間結構.引導企業向優勢地區轉移集聚,使得城市群內產業朝著規?;⒓s化、集群化的方向發展.

表7 環長株潭城市群產業空間結構優化方向
基于“反規劃”理論,參照湖南省主體功能區劃細分環長株潭城市群主體功能區,按照細分結果規劃設計城市群景觀格局即連續性的生態基礎設施.在評價城市群綜合承載力的基礎上考慮城市用地結構布局、空間拓展方向及產業發展方向.打破傳統的規劃模式,使城市群形態更加親近自然,構建良好的人居環境,更有益于社會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真正的可持續發展.
[1]俞孔堅,李迪華.論反規劃與城市生態基礎設施建設[A].中國科協2002年學術年會第22分會場論文集[C].2002.
[2]俞孔堅,李迪華,劉海龍.“反規劃”途徑[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6.
[3]吳良鏞.面對城市規劃的“第三個春天”的冷靜思考[J].城市規劃,2002,(2):9 -14.
[4]俞孔堅,李迪華,韓西麗.論“反規劃”[J].城市規劃,2005,(9):64-69.
[5]歐盛玲.湖南省“3+5”城市群空間推進的產業機理研究[D].長沙: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6]葉裕民.解讀城市綜合承載能力[J].前線,2007,(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