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志陽,范 翹,趙祥祥
(湖南師范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湖南 長沙 410081)
隨著我國新農村建設的不斷深入開展,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農民生活水平都不斷提高.然而由于我國農業人口比重大,分布廣泛,長期以來農村居民點的建設和布局因歷史、文化等多方面因素影響,缺乏系統的規劃與指導,“散、亂、差”的現象突出.居民點的空間格局,是一個復雜的發展過程,從時間、空間、文化等多方面反映了人類的聚集活動[1],其發展的優劣,直接影響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土地的集約利用.本文選擇湖南省桂東縣沙田鎮作為研究區域,利用2009年全國土地調查現狀數據庫,應用GIS軟件空間分析方法,研究湘南山區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及其影響因素,以期為新時期農村居民點規劃、整合提供參考.
沙田鎮位于桂東縣南部,距縣城38公里,東與普樂鄉、西與大水鄉、北與貝溪鄉相連,其南部與汝城縣的田莊鄉接壤,是桂東縣南部的中心城鎮.沙田鎮地處南嶺亞熱帶濕潤山地氣候區,光照充足,年均氣溫15.2℃,年均降水1600mm,≥10.0℃以上活動積溫5200℃,氣候溫和,夏無酷暑,冬無嚴寒,是桂東主要雙季稻種植區之一.地貌以中、低山為主,最高海拔為1600米,最低海拔為500米.成土母質以灰巖風化物和變質巖風化物為主,土壤類型以紅黃壤、黃壤為主,自然養分含量較高.水資源較豐富,漚江自北向南貫穿全鎮.
全鎮土地總面積78.79平方公里,轄2個居委會,12個村,143個村(居)民小組.2009年全鎮總人口13377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166人.全鎮2006-2009年GDP保持15%的年均增長率,至2009年全鎮生產總值達到2.13億元.境內交通比較便利,106國道貫穿全境,縣道、鄉道交叉連接形成比較密集的公路網絡.
運用景觀生態學結合MAPGIS軟件,以2009年桂東縣沙田鎮第二次調查土地利用現狀數據庫為基礎,通過對農村居民點用地圖斑信息的研究與分析,結合景觀指數分析模型[2~4],探討沙田鎮的居民點用地空間格局及其區位取向,總結出沙田鎮農村居民點的分布特征,最終在此基礎上提出具有針對性的農村居民點優化布局的建議.
本文將選取:圖斑所占景觀面積比例(PLAND)、圖斑密度(PD)、平均圖斑面積(MPS)、距離指數(E)、居民點分散度(F)等五個指標,分析研究桂東沙田鎮的居民點分布情況.
其中,圖斑所占景觀面積比例(PLAND)反映的是當地居民建設用地的規模水平,用居民點面積所占總面積的比重來表示.圖斑所占景觀比例(PLAND)=圖斑塊總面積(CA)/區域總面積(A).
圖斑密度(PD)反映了區域內居民點的聚散程度,數值越大,居民點的空間分布就越密集.圖斑密度(PD)=圖斑個數(NP)/區域總面積(A).
平均圖斑面積(MPS)反映了研究區內居民點的平均大小程度.平均圖斑面積(MPS)=圖斑塊總面積(CA)/圖斑個數(NP).
距離指數(E),是平均圖斑面積(MPS)的倒數,體現了單位居民點面積(公頃)內居民點圖斑的數量,也可以從側面反映出居民點的大小.距離指數(E)=圖斑個數(NP)/圖斑塊總面積(CA).
居民點分散度(F),反映研究區內居民點圖斑間的密集程度,居民點空間分布越密集F值越小.居民點分散度(F)=距離指數(E)/圖斑所占景觀比例(PLAND).
沙田鎮共有831個農村居民點圖斑,圖斑面積大小懸殊.從402.09 m2到193963.98 m2之間不等,平均圖斑面積為3636.19 m2.其中,402.09 ~1500 m2之間圖斑數量達到509個,占圖斑總數的61.25%;1500~3000 m2之間,圖斑數量達到117個,占圖斑總數的14.08%;1500 m2以下的圖斑累計占圖斑數目百分比75.33%;4500 m2以下的農村居民點用地圖斑數量占到82.79%;7500 m2以下的農村居民點圖斑數量占總數的89.89%(表1).數據表明沙田鎮農村居民點用地布局零散,獨院比例比較大,居民點之間的平均距離大,集聚程度低,缺乏規劃整合.

表1 2009年沙田鎮農村居民點分布規律分析
本文將聚落形態分為集鎮(大聚落)、中心村(中聚落)、基層村(小聚落)、微聚落、散戶(獨院).大聚落一般大于7500m2,中聚落3000~7500m2;小聚落1500~3000m2;微聚落小于1500m2.農村居民點分布的等級結構和城鎮化發展布局變化特征呈現相同的特點,當小、中、大的聚落形態的數量結構分布呈正三角(多、中、小),而規模等級(面積百分比)則恰恰相反,呈現倒三角時,即大量人口聚集在少數的農村居民點[5],說明該居民點發展到了相對高級的階段.
沙田鎮的大聚落比較少,占圖斑總數的10%左右,占總面積的61%,積聚了35%的人口;中聚落面積、數量偏小,圖斑數量占總數的15%,圖斑面積占總面積的19%,積聚了25%的人口;小聚落和散戶的面積、數量偏大,占圖斑總數的75%,占總面積的32%,卻積聚了40%的人口.說明沙田鎮的規模等級不是太合理,這種結構屬于居民點聚落空間演變的低級形態階段.
從圖斑數量和圖斑總面積來看,開山村、龍頭村、文昌村、大坑村居民點用地圖斑數量最多,文昌村、周江村、大河村農村居民點用地所占的圖斑面積最大.從圖斑所占景觀面積比例來看,萬壽宮居委會的比例最大,達到17.35%,最小的轉湖林場比例為0.07%.從圖斑密度來看,沙田鎮平均斑塊密度是0.11個/公頃.龍頭村圖斑密度最大,達到0.20個/公頃,轉湖林場和燕巖橋居委會圖斑密度最小.全鎮平均圖斑面積(粒度)3636.19m2/個,圖斑粒度較大的是燕巖橋居委會、萬壽宮居委會、周江村、大河村等.從總體上來看,居民點用地密度地域差異明顯.居民點分散度最大的是轉湖林場,分散度為84.01,居民點分散度最小的為燕巖橋居委會,其他的還有萬壽宮居委會、周江村、大河村、文昌村、江灣村等(表2).可以看出,地勢較低平的漚江及其支流兩岸的谷地、平原地區居民點分散度較低;而地形崎嶇、海拔高、山林茂密的地方居民點的分散度則比較大.

表2 2009年沙田鎮各村農村居民點布局景觀指數分析
根據以上居民點分散度指標,將沙田鎮農村居民點細分為四種類型區域:密集型、較密集型、較稀疏型、稀疏型[6](見表3).

表3 沙田鎮農村居民點集聚度分區
密集區包括燕巖橋居委會、萬壽宮居委會、大河村、周江村、水莊村、江灣村、文昌村;較密集區包括龍頭村、徑口村;較稀疏區包括大湖村、勝利村、大坑村、開山村、聯洞村;稀疏區包括轉湖林場(圖1).總的來看,沙田鎮農村居民點用地密度地域差異明顯,農村居民點用地多分布在河谷地區和耕地比較集中的區域,山地林地區的居民點分布則較稀疏.

圖1 研究區農村居民點密集度分區圖
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發展是農村居民點分布的最重要的兩大影響因素.自然條件是居民點存在與發展的基礎,其相關的內容包括:地形地貌、河流、氣候環境等;社會經濟直接影響著居民點的區域凝聚力和輻射力,是居民點未來發展的重要基石,具體體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人均收入、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等[7].根據前文所做的研究分析,可以得出,沙田鎮農村居民點分布特征與地形地貌、河流、耕地、經濟發展水平等幾個因素關系密切,因此本文將選取海拔、水文、交通、耕地分布以及各村經濟發展水平這五方面的指標,對沙田鎮農村居民點分布的區位進行系統的研究分析.
沙田鎮地處湘、粵、贛三省交界處,平均海拔635m,境內山巒迭嶂,地形以山地為主.通過采用GIS的疊加分析,并結合前文的指標評價體系,可以分析得出沙田鎮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規律與海拔高度的關系為:海拔高度越高,圖斑所占景觀比例(PLAND)越低,圖斑密度越低,居民點越分散;海拔越低,圖斑所占景觀面積比例(PLAND)越高、圖斑密度越高,居民點越集聚.根據2009年土地利用現狀圖顯示,沙田鎮居民點大多分布在海拔800m以下,其中海拔500m以下的地區圖斑所占景觀面積比例最高,這說明沙田鎮的農村居民點的主要聚集在該區域.
選擇農村居民點的時候,必須考慮水文因素的影響,趨利避害,一方面充分利用河流提供日常生活所需的水源與食物,另一方面,要規避河流可能帶來的洪澇災害.通過分析沙田鎮農村居民點圖斑可以得出:由于沿岸河谷區農田分布比較多,而且洪水會經常侵襲河流沿岸地勢低平的區域,因此該鎮在距離河流小于500m范圍內居民點面積比例指數最小,居民點綜合分散指數最高;在距離河流在500-1500m范圍內,因為即接近水源地,又可以遠離洪水侵襲,且水運交通還比較便利,所以圖斑所占景觀面積比例(PLAND)最高,居民點分散度(F)最低,是農村居民點的主要聚集區;在距離河流大于1500m的范圍內,居民點的平均圖斑面積(MPS)與500-1500m范圍內沒多大區別,但與小于500m范圍相比,圖斑所占景觀面積比例(PLAND)偏大,圖斑密度(PD)偏小,分散度(F)居中.通過上述分析,表明農村居民點布局離河流太近或太遠,都不是最佳的區位.
公路交通也是影響居民點布局的一個重要因素,交通線路能夠到達的地區,往往居民點分布也比較密集.通過采用GIS的緩沖和疊加分析,并結合前文的指標評價體系,可以得出沙田鎮農村居民點空間分布規律與公路交通的關系為:距離公路越近,圖斑所占景觀比例(PLAND)越高,其中在距離公路500m的范圍以內,圖斑密度(PD)最高,居民點圖斑密度(PD)隨著距公路距離的增大而減小.說明距離公路越近,農村居民點的圖斑數量越多,圖斑密度(PD)越大,居民點分散度(F)也越小.距離公路越遠,情況剛好相反.
耕地在各村所占的比重與農村居民點的比重呈一定的正比關系,即耕地所占面積比例越大,居民點圖斑所占景觀比例(PLAND)也越大,說明農業生產環境對居民點布局有著較大的影響.沙田鎮農村居民點圖斑所占景觀面積比例較大的,有萬壽宮居委會、燕巖橋居委會、周江村、大河村等.耕地面積所占景觀面積比例較大的萬壽宮居委會、燕巖橋居委會都達到了24%,周江村和大河村也各達到了17%和14%.因此沙田鎮的農村居民點分布和耕地的分布同樣具有較高的空間一致性,符合農村居民點用地一般都分布在耕地比較多的地方這一特點.
區域社會經濟的發展直接影響著當地居民的生活習慣和生活水平,經濟社會發展程度較高的地區,往往輻射能力大,能吸引更多的人群在周邊聚居.通過對2009年桂東縣統計年鑒中的數據采集,選取居民人均純收入、工農業總產值、村財政收入等指標,將沙田鎮劃分為經濟較發達區、經濟次發達區及經濟落后區[8].使用GIS的疊加分析方法,可以觀察得出,經濟較發達區圖斑數少,圖斑所占景觀面積比例高,平均圖斑面積大,居民點分散度低,如萬壽宮居委會、燕巖橋居委會、周江村、大河村,分散指數最低的燕巖橋居委會為0.02.相對應的,經濟落后區則圖斑數較多,所占比重高達56.64%,平均圖斑面積偏小,僅0.11公頃.同時居民點分散度明顯較高,其分散指數高達3.54.而經濟次發達區各景觀指數則剛好介于較發達地區與落后地區之間.
借助景觀生態學的相關研究理論,利用GIS軟件的空間分析可以總結出沙田鎮農村居民點用地的空間分布特征主要表現為:布局零散、規模等級不合理、居民點密度地域差異大等.當地以山地為主的地形條件限制了農村居民點的布局,其總體空間格局是沿河谷平原居住點分布較多.但同時還受河流水文、公路交通、耕地、經濟條件等因素的影響,海拔較低,臨近河流公路,耕地比較多,經濟條件較好的區域,往往農村居民點的發展也比較迅速,分布較為密集.
4.2.1 總體布局,統籌規劃
堅持“集中為主,分散為輔,散中有聚”的原則,加強沙田鎮居民點的統籌規劃,改變其農村聚落空間分布的落后格局.對有條件的河谷平原等地,實行集中布局,加大居民點建設力度,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對于由地形條件決定了很難大規模地集中從事農業生產的地區,則采用分散布局,使勞動力和生產地盡可能的接近,降低生產成本,但分散中應該盡量避免隨機布局,應散中有聚,以點連成線,以線帶動面.
4.2.2 綜合考慮,具體定位
在農村居民點整治過程中,應綜合考慮地形、水文、交通、耕地分布、經濟條件等對居民點區位的影響,對各個村居民點做出具體的功能定位,實現區域集中片狀發展,突顯出各地的農業生產、交通運輸、經濟發展優勢,避免大規模重復建設.
4.2.3 基建優先,政策引導
加強公路、飲水工程、醫院、學校等基礎設施建設,建設舒適的居民居住點,逐步引導農村居民點集中發展,同時針對各個村的特點,采取適當政策措施引導,加大宣傳力度,逐步改變當地居民落后的生活習慣,倡導符合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需求的生活方式.
[1]于淼,邊振興,李建東.RS與GIS支持下的桓仁縣農村居民點景觀格局與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106 -114.
[2]陳振杰,李滿春,劉永學.基于GIS的桐廬縣農村居民點空間格局研究[J].長江流域資源與環境,2008,(2):180 -184.
[3]劉英.湖南臨澧縣農村居民點時空特征及其優化布局初探[J].貴州農業科學,2008,(5):169 -172.
[4]劉明皓,戴志中,邱道持,等.山區農村居民點分布的影響因素分析與布局優化——以彭水縣保家鎮為例[J].經濟地理,2011,(3):476-483.
[5]王婷,周國華,楊延.衡陽南岳區農村居民點用地合理布局分析[J].地理科學進展,2008,(6):26 -29.
[6]田光進,劉紀遠,張增祥,等.基于遙感與GIS的中國農村居民點規模分布特征[J].遙感學報,2002,(4):307 -313.
[7]孫華生,黃敬峰,金艷,等.基于GIS技術的縣域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分析及其優化布局[J].浙江大學學報(農業與生命科學版),2007,(3):348 -354.
[8]范紅梅,王秋兵,邊振興.基于GIS技術的寬甸縣居民點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西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8,(2):9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