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遠長不大的“小尼古拉”,可算是法國最著名的兒童文學形象之一。其出自上世紀50年代風靡法國的系列漫畫《小淘氣尼古拉》(Le Petit Nicolas)。尼古拉和朋友們的趣聞軼事陪伴一代又一代的法國人走過了他們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時代。2009年,根據漫畫改編的同名電影登上銀幕即獲周票房冠軍,并一舉成為當年法國最賣座的電影。文學作品不等于電影,因此文學作品的受歡迎程度也不必然等于電影的票房——這其中需經過編導的解構與重構。《小淘氣尼古拉》的成功之處在其充分考慮到了兩個環境——故事的文學環境與觀眾的審美環境,使觀眾在觀看電影的同時更享受到一場集體懷舊。
美國著名學者李普曼在其于1920年出版的《輿論學》一書中指出,“人類生活在兩個環境中,一個是現實環境,一個是虛擬環境,前者是獨立于人的意識和體驗之外的客觀世界,后者是存在于人的意識或被直接體驗的主觀世界。”[1]以傳播學的眼光來看,這兩個環境又可解釋為“外部世界和我們頭腦中的畫面”。大眾傳播是橫亙在真實世界與我們認知之間的中介,左右著我們對真實世界的看法,差異也由此而來,并最終形成“頭腦中的畫面”。而我們的行動,主要是基于我們對世界的認知,即“頭腦中的畫面”,而非真實世界的。舉例而言,美國電影常常將“功夫”作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有中國元素的影片也就每每得見功夫,進而不少美國觀眾認為中國大多數人都會功夫,以至于來到中國以后才發現媒體塑造的虛擬環境與現實環境迥然不同。[2]
將兩個環境理論運用于文學作品改編的意義在于:第一,電影必須體現出文學作品的精髓,將文學作品的語境與故事通過影像符號進行重構。導演必須充分考慮到電影與原著的契合度,以此來吸引作為目標受眾的原著讀者。在這一環節,《哈利波特》無疑為我們作出了示范。從2001年的《哈利波特與魔法石》開始,每一部續集的角色、內容甚至標題都跟原著一樣,閱讀原著以后,意猶未盡的讀者們將電影當做了使故事具象化的最佳手段,在電影中找尋對虛擬世界的認同感。最終這一系列(共8部)的總票房達到了22.34億美元,成為美國史上最賣座的系列電影。 [3]反觀由2003年轟動一時的小說《達芬奇密碼》改編的同名電影,由于主演與原著人物的差異和對原著故事的斷裂敘事,使得電影票房遭到了慘敗。
第二,電影又必須獨立于文學作品之外,要充分地迎合受眾的審美特點和審美習慣。首先,與一般文學作品不同,電影的魅力在于運用聲音和畫面將文學語境具象化,帶給觀眾情理之中而又意料之外的觀影體驗。2007年,由經典漫畫《變形金剛》改編的電影在未上映前就吸引了大量眼球,受眾一方面對電影重新演繹經典故事感興趣,另一方面更憧憬著漫畫形象如何變成影片中的“實體”。影片的制作公司更是提前放出變形金剛的電影角色設計圖供受眾討論以積聚人氣,為電影的熱映提供了受眾市場。其次,對于某些年代較久遠的文學作品,改編成電影時也應注意目標受眾審美習慣的變化。比如2011年的《藍精靈》,其原著在上世紀80年代風靡一時,影片在上映初期也吸引了大量80后觀眾觀看。然而,盡管故事十分忠于原著,但30歲上下的觀眾卻很難再有心境在兩個小時的時間里欣賞一部結構單一,情節簡單,目標受眾是不滿十歲小孩的電影,其票房的慘淡也就可想而知了。
電影《小淘氣尼古拉》對兩個環境的塑造是極為成功的,即故事的文學環境——兒童眼中的成人世界,與觀眾的審美環境——成人眼中的兒童世界。
首先,兒童眼中的成人世界可謂原著的精華,尼古拉和朋友們對成年人的生活充滿童趣的解讀讓人忍俊不禁。電影嚴格遵守了原著的角色設置、故事脈絡與敘事風格,將漫畫的故事進行了合理的具象化。在角色設置方面,電影充分演繹了原著主要人物。讓我們看看影片開始對人物的介紹:“阿塞斯永遠吃不停,他夢想當大官,這樣就可以隨時吃大餐了;葉夫家很有錢,有很大的房子和花園,甚至有乖乖形狀的游泳池;魯夫喜歡搗蛋,但他的夢想是當警察;大家最討厭阿南,他喜歡告密,但又不能對他怎么樣,因為他戴著眼鏡;克勞黛有一輛很棒自行車,他夢想成為自行車冠軍;校長每次都說一樣的話;訓導主任老愛罰人寫字;爸爸無所不能;媽媽永遠想當媽媽……”通過影視語言,影片將人物形象和主要性格特征刻畫得淋漓盡致。在故事脈絡和敘事風格上,電影也選取了最能體現人物特點與整體漫畫風格的片段:有一天,尼古拉的媽媽建議爸爸請老板及夫人來家里吃飯,以便獲得老板青睞漲工資;但小尼古拉聽到和觀察到的結果卻讓他以為父母要生個小弟弟,不要他了。沮喪的小尼古拉請求朋友們的幫助,大家七嘴八舌給他出了一堆建議,包括送花、大掃除,甚至找罪犯領養弟弟等荒謬辦法。與此同時,教育部長也要來學校參觀,班級又換了嚴厲的代課老師,尼古拉和朋友們在學校也惶惶不可終日…… 電影將各種尋常人孩提時代可能遭遇的趣聞軼事進行疊加,隨著故事的層層推進,觀眾的神經始終被各種快樂的懸念吸引著,沉浸在原著漫畫所勾勒的兒童世界中。
其次,電影充分考慮到了由漫畫誕生到改編成電影的這50年帶給法國社會的變化,在影片基調和角色設置上尤其注意迎合目標觀眾的審美習慣。雖說《小淘氣尼古拉》是一部以兒童故事為主的影片,但其背后的最大的目標受眾卻是成長于上世紀50年代以后的成年人。因此,與其說影片類型是兒童片,倒不如說其是給成年人看的兒童片。大量伴隨“尼古拉”漫畫一起成長的成年人涌入影院,是欣賞影片,更是借影片緬懷自己的童年歲月。影片導演抓住目標受眾的這一動機,不論是道具設置還是環境營造,都力圖呈現出一個公眾眼中的“沒有瑕疵的法國五、六十年代”。整潔的公路、嫻靜的花園、熙熙攘攘的街道、滿是微笑的人群,配合淡黃的色調,影片將法國人對那段歲月的美好印象充分過濾并細致展現出來。與此同時,考慮到商業電影市場中成年人的審美傾向,導演在尼古拉父母角色上選擇了法國演員瓦萊麗?勒梅西埃(Valérie Lemercier)和凱德?麥拉德(Kad Merad)。兩名演員在此之前因《歡迎來北方》一片在法國可謂家喻戶曉(該片也打破了由《虎口脫險》創造的長達42年的票房紀錄)。較高的知名度和與目標受眾年紀相仿使得他們成為了影片除兒童與兒童世界外另一個留住觀眾的重要因素。
在對《小淘氣尼古拉》的改編過程中,導演注重了故事文學環境與觀眾審美環境的契合,在充分演繹原著精髓的同時針對目標受眾重構了他們眼中的童年世界,使觀眾體驗到一場集體懷舊。在電影商業化程度較高的美國,包含了兒童元素的“家庭類”影片一直是電影市場的重要構成部分之一。反觀摸索中的中國兒童電影業,或許能從《小淘氣尼古拉》對兩個環境的構建和“全年齡”觀眾的定位中得到啟發。
注釋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高娓娓,美國草根看中國人:人人會功夫,新華國際,2010年10月
[3]信息時報訊,《哈利波特》系列票房超22億、成美國最賣座電影,信息時報,2011年7月24日
【1】郭慶光,傳播學教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2】[法]朗佐尼著,王之光譯,法國電影——從誕生到現在,北京:商務印書館,2009年版
【3】[法]戈西尼編,[法]桑貝繪,戴捷譯,小淘氣尼古拉絕版故事,北京:天天出版社,200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