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鋼琴協奏曲》是以《黃河大合唱》為藍本改編而成。中央樂團集體創作的《黃河鋼琴協奏曲》,它由殷承宗、儲望華、盛禮洪、劉莊、許斐星和石叔誠等組成的創作組作于1969年,1970年正式公演后,長期活躍于海內外音樂舞臺,成為我國在鋼琴協奏曲這一體裁中最具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之一。
《黃河大合唱》對《黃河鋼琴協奏曲》的影響體現在:一、唱遍了祖國的大江南北,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二、提供了文本闡釋的堅實依據。大合唱這種聲樂特有的歌唱形式再加上每首都配有詩朗誦,使器樂協奏曲這種比較抽象的音樂形式變得通俗易懂;三、協奏曲大量的音樂素材來源于大合唱。
《黃河鋼琴協奏曲》是第一部表現了人民戰爭偉大主題的鋼琴協奏曲。在創作中既運用了西洋古典鋼琴協奏曲的表現手法,同時又繼承了中國傳統音樂風格。
表現形式為標題性組曲。樂曲的每一段音樂都有醒目的標題和具體的文字說明,用以準確地表達特定的革命內容,而且塑造了鮮明生動的無產階級革命英雄的音樂形象,從而把標題內容成功地體現出來。
在曲式結構上,全曲共分為3個樂章,打破了西洋協奏曲必須由4個樂章組成的形式。《序曲—黃河船夫曲》是第一樂章,是中華民族革命斗爭精神的概括,表現出船夫們與波浪搏斗的情景。小號與小提琴以磅礴的氣勢奏出號子似的動機,鋼琴連串的琶音在樂隊帶動下,將樂曲推向第一個高潮點,表現出粗狂的劃船聲、狂號的浪濤風聲。隨后,出現鋼琴的華彩樂段,全曲在鋼琴強勁的跑句帶引下,氣勢磅礴。在曲式上,沒有套用西洋協奏曲第一樂章必須運用“奏鳴曲式”的寫作手法,而是運用了回旋曲式。
接下來的3個樂章,分別表現了中華民族斗爭歷史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第二、三個樂章都是多段曲式,有敘述性。《黃河頌》是第二樂章,由大提琴奏出緩慢莊嚴的旋律,將鋼琴引出,是歷史的追溯,樂曲層次與力度逐漸加強,形成歌頌性高潮。《黃河憤》是第三樂章,從《黃水謠》的旋律發展而來,清脆的竹笛吹出了引子旋律,鋼琴以模仿古箏的音色,輕快地奏出陜北民歌的主題。中間有《黃河怨》的旋律,情緒變化富有深度,鋼琴與樂隊交織呼應,表現出無限傷痛的憤懣之情。《保衛黃河》是第四樂章,是重點。引子由銅管樂奏出,隨后出現鋼琴華彩樂段,莊嚴雄渾的曲調將整首樂曲推向勝利的高潮。采用了變奏曲形式,將單一的主調,加以變換,以表現了此起彼伏的群眾斗爭場面。
在這部作品中,鋼琴占了極大的部分。鋼琴技巧已發展到了最高難度和廣度。充分發揮了鋼琴的優勢,在技巧上運用了刮奏、左右手音數不對稱的多連音彈奏、緊密及大跨度和弦連接、輪指彈奏、刮奏、急速的琶音等等,盡顯演奏者的精湛技藝,在鋼琴上彈出了交響的效果。另外,這部作品還吸收了琵琶、古箏等民族樂器的演奏特色,給聽眾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一樂章前奏:黃河船夫曲。
此樂章是回旋曲式的結構,由原《黃河大合唱》的第一首歌曲的完全改編,無論在旋律和表現意義上都是完全一致的。協奏曲一開始,以木管組吹出的半音階生動地展現出黃河洶涌澎湃、風狂浪險的宏偉場面。當主旋律進入時,我們聽到了堅定有力的船工號子,船工們萬眾一心同狂風惡浪頑強地展開搏斗,樂曲的最后,是船夫們到達勝利的彼岸的場面。
第二樂章:黃河頌。
此樂章是有引子和尾聲的無再現的多段體式。整個樂章都在降B宮調式上,是原《黃河大合唱》中的第二首歌曲的完全改編。具有莊嚴、雄偉的氣質。鋼琴以琶音形式從低音起到高音處用濃重而有力的和弦引出了整個樂章的A部主題。樂曲的B部分是熱情歌頌式的,贊美了黃河是我們五千年文化的發源地,C部分更突出了黃河一瀉千里的壯觀景象,象征了中華民族刻苦耐勞的偉大精神。D部分堅定有力的和弦,像是覺醒的中華民族屹立在世界東方。樂曲結尾處突然減弱變慢,如同黃河水訴說著昨天的故事。
第三樂章:黃河憤。
這是一個加引子有再現的7部曲式。樂曲中有多次轉調,矛盾逐漸深化。這個樂章主要采用了《黃河大合唱》中的第四首《黃河謠》和第六首《黃河怨》。在第三樂章《黃河憤》一開始,清朗的竹笛聲吹出了陜北風格的引子,鋼琴模仿古箏的琶奏彈出了歡快而明亮的曲調。樂曲進入A部,這是采用《黃水謠》的主題,整個調性在降E宮調上,描寫了黃河水洶涌地流向東方。突然鋼琴經過一個上行的音階式音型,引出了悲憤的和弦,樂曲進入B部分。樂隊中的銅管吹出了陰沉的阻塞音,這是日寇踐踏著祖國的河山,人們四處逃亡,流離失所,一片凄涼的景象。在樂曲的D部分,《黃河怨》的主題出現,此時,調性也變成了B宮調。在樂曲的E部中,調性又變成了降B宮調,爆發出一陣排山倒海的鋼琴獨奏,最后,樂曲又回到A部《黃水謠》的曲調,好似洶涌奔騰的黃河水仍川流不息地向東奔去。
第四樂章:保衛黃河。
此樂章是有插部的變奏曲式。主題通過多次不同的變奏而得到多方而的發展。變奏中,通過改變旋律、變換和聲或變換節奏、調式、調性及織體等手法來表現保衛黃河戰斗的深入。它的結構是由引子、主題、九次變奏和六次插部組成的。此樂章是原《黃河大合唱》中的第七首《保衛黃河》和第八首《怒吼吧!黃河》改編而成的,是整部作品的重點樂章。《保衛黃河》引子部分,由銅管樂在C宮調上奏出了戰斗性的號角聲,木管組兩次上行音階推出了《東方紅》的音調,此時弦樂組也加入了旋律層,聲音嘹亮、宏偉。緊接著,鋼琴堅定有力的八度向上沖擊的一段獨奏,形成巨大的戰斗力。隨即雙手以快速的半音階引出了節奏鮮明的音調,樂曲同時變成了A宮調。接下來是將這個單一主題加以變換,調性也變換頻繁,使音樂展現出不同的層次,鋼琴運用上下翻騰的音流,連續的和弦烘托出一幅壯麗的畫面。在樂曲的最后部分了推出了莊嚴而雄偉的《東方紅》主題旋律。表明了抗日民族解放戰爭取得了完全勝利,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總之,《黃河鋼琴協奏曲》雖然以冼星海《黃河大合唱》中的主要曲調作為各樂章的主題旋律基礎,但樂曲發揮了鋼琴協奏曲的表現特長,從新的角度賦予了它自身的藝術特色。這些特色內涵著中國傳統音樂結構發展講究有限變化,追求自然、完整、統一的基本審美原則。正是在這一原則的主導下,《黃河鋼琴協奏曲》盡管在整體上沿襲歐洲傳統的多樂章協奏曲的套曲結構形式,但是從樂章曲式結構到套曲組合,對協奏曲原有的結構形態進行了中國式的改造,從而各樂章的曲式結構到全曲的套曲結構都有所創新。
①周潤靜:鋼琴協奏曲《黃河》的創作特點與曲式分析[J],內蒙古教育學院學報,2000-12。
②魏敏:《黃河大合唱》對《黃河鋼琴協奏曲》的影響[J],文學教育,2010-11。.
③戴嘉枋:鋼琴協奏曲《黃河》的音樂分析[J],音樂藝術,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