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頻混合是一件非常復雜的工作,在實際操作中,它不僅需要基礎理論知識,還需要各種軟件、硬件的綜合使用技巧。一般說來,音頻混合的操作圍繞三個基本點展開:頻率均衡、音量與動態和效果。在這里“效果”主要是指混響、延遲、合唱等能夠產生“效果”的手段,以區別與頻率均衡及音量與動態。
頻率均衡的基本作用是讓眾多的音色層、音色塊能夠通過頻率強度上的相互避讓達到融合的目的,甚至可以讓它們產生“黏合”。頻率融合的首要條件是這些音色層、音色塊的功能關系必須要清楚。其次,有些表面看來需要高度融合或者按常規需要如此處理的音色,在有些時候因為作品的內涵要求也會有很大變化。
對原聲樂器做頻率均衡的另一個重要點是,每個聲源都有自己的頻率范圍,并且每件原聲樂器總是會有一個或者幾個最有色彩、最有特征性的頻率段。如果是普通的伴奏功能,為了獲得更好的融合,大幅度衰減特征頻率段往往是很有效的。但如果是主奏樂器并且在主奏段,一般就要盡量保證特征頻段的強度和完整性。
在眾多音色元素的作品中,每個樂器、音色的音量配比是表現它的動態的主要依據。但這并不意味著要表現一件伴奏樂器的動態就必須將它的音量提升上來。通過改變它的頻譜情況或者使用動態壓縮,可以有效改變它的動態。實際上,音量、動態處理和頻率均衡處理有著很多類似的表現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相互避讓達到融合與平衡。
很多時候,單獨聽一件樂器的動態會很不錯,甚至每個分軌的動態都顯得非常令人滿意,但合并在一起的時候就變得非常不協調,最常見的就是音色之間出現“打架”的情況。如果確認均衡沒有太大問題,那么首先應該想到的就是動態與音量的平衡是否恰到好處。和頻率分布一樣,動態與音量的分布也是需要平衡與均勻的,這樣才能獲得悅耳的層次。對每個作品來說,動態與音量或許比均衡更需要一個參考,這點至關重要。因為動態和音量在分軌狀態下,都必須是一個相對量,如果單獨考慮其中某個樂器或音色,那么顯然就是一個“絕對量”。而音頻混合的最終目標是將眾多的內容混合在一起,它只有唯一一個“絕對量”,那就是整體的聽覺平衡。
音響定位又叫“擺位”,即:將樂器、音色在聲場中所處的位置進行設計和定位。一個處于3D空間里的聲音,它的三維特征可以被量化為:左右水平方向的位置,即聲相,它決定了一個聲音在立體聲左右聲道的位置。也可以說,一個立體聲軌道的左、右聲道平均音量不同就體現出它的左右位置。縱深度軸線表達出聲源與聽者的垂直距離。它可以通過音量來表達距離,也可以說是距離產生了音量變化。不同的距離應該就不同的音量產生變化,反之亦然。
對樂器、音色作擺位處理,不僅僅是為了獲得一個具有立體感的聲場空間,利用聲音在3D空間內的變化特征,還可以起到一個頻率、音量的融合作用。很多時候可以先把每個樂器的聲相位置分配確定下來,然后再進行簡單的音量平衡處理。實際上,由于樂器、音色的聲相位置變化,已經打破了原始數據中的音量配比。
現代音樂制作中,樂器、音色的擺位通常有這樣的基本規律:頻率越高,它的指向性就越強。主頻較高的樂器,音色可以考慮向左、右兩邊分配。頻率越低,它的指向性就越弱。主頻較低的樂器,音色可以考慮盡量放置在中間。并且它的立體聲寬幅應盡可能收斂。
雖然理論上音頻混合過程可以采取任何效果手段和編輯手段,但實際音樂作品的混合過程中使用的效果類型一般不會太多,最常用的往往是混響和延遲,其次是合唱與失真效果器及一些常用的調制效果器。但在電影音樂的音頻混合過程中所使用的效果類處理就會非常多,幾乎任何效果器都有可能被使用到。
混響與延遲的使用會影響原來的音量平衡。通常,效果的使用總是會在擺位、頻率與音量的基本平衡完成以后再進行。絕大部分情況下,這類效果的使用目的是為了產生良好的聲場空間,在達到這一目標的前提下,能少用則少用。因為它們還會改變原有的頻率均衡,甚至擺位。只有當某些音色需要特別的或者夸張的效果時,才會大幅度使用混響與延遲。
由于很多作品的軌道數量較多,各種插件和分軌的數量會引起數字系統處理能力跟不上。因此在音頻混合過程中應該優先考慮使用發送效果器,只有當發送效果器無法滿足某些軌道的要求時,才對這些軌道使用插入效果器。這不僅節約系統計算資源、提高效率,更重要的,這種方法能夠有效保證最終輸出的結果有一個統一而和諧的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