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弦是我國最古老的傳統彈撥樂器子一。清代毛其齡《西河詞話》曰:“三弦起于秦時,本三十鼓鼓之制而改形易響,謂之鼓鼓,唐人樂人多習之,世以為胡樂,非也。”早在秦朝時期,我國北方各民族人民,曾把一種有柄的小鼓加以改造,在上面栓了絲弦,皮面,長柄,可以彈撥的樂器,這就是三弦的前身,也在北方邊疆的軍隊使用。元朝時,三弦盛傳于中原,是元曲的主要伴奏樂器,當時曾稱“弦索”。三弦在宋元時期已廣泛流傳于全國各地。古時所稱“弦子”即是三弦。
三弦柄很長,音箱方圓形,兩面皮,弦三根,側抱于懷演奏。三弦的音量較大,音色渾厚、粗獷、豪放,變化的幅度較大。可以獨奏、合奏或伴奏,普遍用于民族音樂、戲曲音樂和說唱音樂。三弦分高音小三弦、中音小三弦和低音大三弦三種。北方各種大鼓、單弦等曲藝,多用大三弦伴奏,南方的彈詞類曲藝,昆曲等劇種和絲竹類器樂合奏,多用中音小三弦,河南豫劇多用于高音小三弦伴奏。
三弦的構造較簡單,可分為琴頭、琴桿和琴鼓三部分,由琴頭、弦軸、山口、琴桿、鼓框、皮膜、琴馬和琴弦等組成。琴頭多呈鏟形、是三弦的裝飾部分,一般都嵌有骨花或雕出紋飾,中間開出槽,槽側開有弦軸孔,三個軸置于琴頭兩側。琴桿為半圓形的柱狀體,平滑的表面是三弦的指板,上端嵌有山口,下端呈方形插入琴鼓中。琴鼓又叫鼓子或鼓頭,是三弦的共鳴箱,它是在略帶橢圓形的琴框上兩面蒙以蟒皮而成(青花白地者最佳)。琴馬置于蟒皮中央。琴弦使用絲弦或鋼絲弦,從高音弦起次為外弦、中弦和內弦,外弦用子弦,中弦用二弦,內弦用老弦。三根琴弦的一端都系在琴鼓下面的菱形弦座上,另一端分別卷繞在三個軸上。弦軸呈圓錐體,用紅木、花梨或紫檀木料制成。
三弦是一種用途很廣的彈撥樂器,它不僅可以獨奏和參加民族樂隊合奏,還多用于說唱和戲曲的伴奏,尤其在說唱音樂的伴奏方面,演奏技巧已發展到較高水平。在北方,各種鼓書,如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東大鼓、東北大鼓、樂亭大鼓、京東大鼓、北京單弦、天津時調等,以及曲劇、呂劇、豫劇、山西梆子、評劇和京劇等,三弦都作為主要的伴奏樂器。在南方多用于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福建南音、常州絲弦、十番鑼鼓等樂器的合奏,昆曲、越劇、粵劇等地方戲曲和評彈等說唱音樂也都少不了三弦。小三弦,分稱“曲弦”和“評彈小三弦”,“曲弦”因以前伴奏古典戲曲“昆曲”而得名,現流傳南方,所以也有“南弦”之稱。它是高音樂器,音色明亮而清脆。適用于昆曲,京劇、豫劇等地方戲曲伴奏。“評彈小三弦”多用于南方的評彈等說唱音樂的伴奏和江南絲竹、十番鑼鼓等器樂合奏,雖同屬小三弦,廣東音樂、昆曲和蘇州評彈中所用的又都有差異,它們分別適應于各自的特色。大三弦,又稱“書弦”或“大鼓三弦”,是蒙古、滿、漢等族彈弦樂器。蒙古語曾稱胡兀不兒,今稱修打拉古,意為弦子。由于伴奏北方的說唱音樂“大鼓書”而得名。它是中音樂器,也可作低音樂器使用,音色渾厚而響亮,多用于北方說唱音樂和昆曲、呂劇等地方戲曲伴奏,并可獨奏和參加器樂合奏,特別是在曲劇伴奏中,它居于主弦的地位。大三弦在說唱音樂伴奏方面,曲種廣泛,技藝較高,北方的各種鼓書,如京韻大鼓、西河大鼓、梅花大鼓、山東大鼓、東北大鼓、樂亭大鼓、京東大鼓、北京單弦、天津時調和陜北說書等,大三弦都是主要的伴奏樂器,并且還居于主弦的地位。
我在地方戲曲團體工作,一直從事三弦演奏,同時為四平調、墜子戲、泗州戲、豫劇等劇種伴奏過。三弦的演奏技巧很多,有彈。挑、雙彈,雙挑、掃、輪、搓等。三弦因琴鼓兩面都蒙以平皮膜而聲音特別獨特動聽,演奏三弦時采用坐姿,兩腿自然分開,左腿稍向前伸,或將右腿搭在左腿上,琴鼓置于右腿上,琴頭斜向左上方。左手輕扶琴桿,用食指、無名指按弦(下把位四指都用),手勢呈龍爪式,右手用拇指、食指持撥片或戴骨制指甲彈撥琴弦發音,其余三指握于手心,也可用五指彈奏。三弦有多種定弦法,民間一般定成“硬中弦”或“軟中弦”兩種,而以“硬中弦”最常用。“硬中弦”是中弦與里弦為五度關系,外弦與里弦為八度關系;“軟中弦”是中弦與里弦為四度關系,外弦與里弦為八度關系。民族樂隊或獨奏,三弦也定成“硬中弦”,如定成C、G、c,D、A、d、或G、d、g等。音域一般為三個八度。三弦的音色,高音堅實清脆,中音明亮圓潤,低音豐滿渾厚,音量較大。左手技法有板、粘、揉、扣、滑等,右手有彈、挑、雙彈、雙挑、滾、分、掃、砸、搓兒等技法。尤其是左右手配合的滑滾演奏,聽起來既有滑稽之感又有詼諧之韻,配合舞臺演員的靈巧表演,特別能逗樂舞臺下的觀眾。由于三弦琴桿無品,彈奏旋律時音域間高低變化自由,可奏出各種滑音,因此在所有的說唱、戲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很好地起到襯托作用,尤其在轉調和演奏有半音樂曲時更為靈活,最宜于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情的曲調,具有豐富的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