銅管樂器是由銅或其他金屬材料制成管狀樂器。銅管樂器最初起源于狩獵用的獵號與軍隊用的軍號。后來人們用這些號角所能演奏出來的一些泛音,演奏一些簡單的樂曲。最初的銅管樂器只能奏出基礎音上的一些泛音,所以稱為自然銅管樂器。到19世紀以后,人們才發明了活塞,使只能演奏一些有限的音的銅管樂器成為可以演奏所有半音的樂器,這時銅管樂器在管弦樂隊中的地位才被確立。
銅管樂器主要是由號管、活塞(或伸縮管)、號嘴、調音管、變調管及放水鍵等部件構成。號管的長短決定著樂器的基礎音的音高與調,活塞或伸縮管用來改變號管的長度,從而改變基礎音的音高;調音管是一種微調裝置,用以調整樂器的音高以適應整個樂隊的音高;變調管是與活塞連接起來的一種用來改變號管長度的附加管,當按動活塞時,氣流通過變調管從而加長號管改變音高。在長號上是用伸縮管來改變音高的;放水鍵是用來把管內所存的水放出管外的。
銅管樂器的號口的形狀,號口與號管的粗細比例,以及號嘴的形狀都對銅管樂器的發音產生著影響。
銅管樂器的發音是由嘴唇的振動帶動管內空氣柱振動而發音的。由于唇部的張力氣息的壓力不同致使管內空氣柱振動狀態改變而發出不同音高的泛音。
號管的長短、粗細決定著基礎音的音高與它上方泛音的發音。粗而長的號管可發出較低的泛音,而較難發出較高的泛音;短而細的號管可以發出較高的泛音,但較低的泛音就較難發出。如小號的號管粗而短,只能發出第二至第八(或第九、十)泛音。而圓號的號管又細又長,所以能發出第二至第十六泛音。比圓號號管短,但較粗的長號,便可以奏出基礎音。大號號管雖然又粗又長,但卻奏不出基礎音,主要是由于大號的氣息消耗量極大,不能形成與樂器等長的空氣柱的原因。
一般來說,有活塞的銅管樂器都具備三個基本活塞,第一個活塞可以將整個調子降低一個大二度;第二個活塞可以降低一個小二度,第三個活塞可以降低一個小三度。同時運用兩個或三個活塞可以將調子繼續下降。
銅管類樂器的吹奏方法有兩種:
連音奏法就是在一口氣內吹奏出若干音符,每個音符之間都是連貫的。在銅管樂器上演奏連音奏法時,氣息消耗量是較大的,特別在強奏時更是這樣。所以在運用連音奏法時,要考慮到連音奏法的長度與換氣的問題。
銅管樂器的斷音奏法有三種:單吐法,雙吐法與三吐法。這三種斷音奏法用得最多的是單吐法;在演奏快速音符時才用到雙吐與三吐法。
由于銅管樂器在演奏不同的泛音時,嘴唇要用不同的張力,愈高的泛音唇部愈緊張,愈低的泛音唇部愈松弛。所以在演奏大音程的跳進時,必須要調整唇部的張力。因此,為銅管樂器寫的樂句中要盡量少用大音程的頻繁的跳進,特別是連音奏法的大跳更難演奏。音階式的級進,同音反復等進行都比較適合于銅管樂器演奏。
銅管樂器組音色較為統一,各音區的力度也比較均衡,這一點與木管樂器組有著很大的不同,但卻與弓弦樂器組有著相似之處。
在銅管樂器組中,音色比較明亮、有力的樂器當數小號與長號;音色略顯柔和的樂器是圓號;大號介乎于兩者之間。
銅管樂器組有著弦樂組與木管樂器組都不具備的一種能力,那就是:它能把樂隊音響從倍弱逐漸增強、達到非常強的頂點;或反之,能從倍強漸弱到倍弱的力度。這種大幅度的力度變化是弦樂組與木管樂器組都望塵莫及的。銅管樂器可以使樂隊強奏、全奏的音響豐滿而有力,渾厚而強硬。而弱奏時則異常甜美、圓潤、柔和,在這方面甚至可以超過木管樂器。
銅管樂器組以其不可遏制的力量,雄辯的口才,純凈的音響與奔放的性格構成了自己獨特的個性。在表現輝煌壯麗的、宏偉的、神圣的、熱情奔放的等情調的音樂中得天獨厚;但同樣也可以用于表現深沉、莊重、陰森、恐怖等氣氛與情調的音樂;有時也用于表現抒情、歌頌、懷念、敘事性的音樂。
銅管樂器與木管樂器一樣,在演奏時存在著呼吸與換氣的問題,特別是銅管樂器氣息消耗量很大,所以在寫作中更應引起注意。銅管樂器的技巧靈活性與弦樂組、木管組相比,則顯得笨拙一些。銅管樂器不適合演奏華麗的、大跳進行的、華彩性的音樂;但在演奏節奏音型化的織體時卻得心應手。
銅管樂器長時間的持續演奏不但會使演奏者很快疲勞,而且也會令聽者感到疲勞和厭煩。但與其他樂器組交替出現則會帶來一種新穎音響。在選擇調性方面,銅管樂器最適合的、在演奏與發音上最有利的調性是bB調與bB調的近關系調。因為除了圓號以外,所有的銅管樂器都是bB調的。在某些銅管樂器上加用弱音器后,可以產生一種全新的音響色彩,大大增加了銅管樂器的音樂表現力。
銅管樂器的音色特點是雄壯、輝煌、熱烈,雖然音質各具特色,但宏大、寬廣的音量為銅管樂器組的共同特點,這是其它類別的樂器所望塵莫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