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號演奏離不了呼吸就如同小提琴演奏離不了弓子一樣,呼吸和弓子兩者就像動力的激發器,使嘴唇或琴弦發生震動。因此,從長號吹奏藝術來講,發音的準確、音質的優美、口舌和吐音的技巧等都與吹奏者的呼吸密切相關。然而許多演奏者在學習練習過程中,往往忽視了氣息的正確運用,而盲目地一味追求技巧的提高。正是因為這樣,許多演奏者盡管擁有很高的演奏技巧,但是演奏的樂曲聽起來總是不夠連貫。由此可見,掌握與運用好正確的呼吸,是每一個長號演奏者必須要掌握的重要基本功。
長號表現力非常豐富,它的演奏既有宏大輝煌的氣勢,又有柔美細膩的特質。長號所特有的滑音演奏,又成為爵士樂演奏中的一個顯著特色。因此它在交響樂、軍樂、爵士樂等占有重要位置,并早已作為一種獨奏樂器出現在音樂會上,受到人們廣泛欣賞和喜愛。
學習長號,首先要了解它的基本構造與保養方法,再就是如何用正確的方法把它吹響,往下就是演奏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術。演奏者的技術取決于唇肌肉、舌肌肉、呼吸器官和手的協同動作。這四個因素構成了長號演奏者的演奏器官,而這種肌肉技能的協調一致,又是通過訓練支配演奏的音樂思維來達到的。
下面就從“氣、唇、舌、手”四個方面對長號的吹奏加以闡述。吹奏長號首先是吸氣。日常生活當中人們吸氣用鼻子,在吹奏長號當中吸氣口鼻并用,否則在單位時間內完成不了進氣量。而呼氣與吸氣不同,吸氣時間短、急,呼氣時間長、緩,呼氣時間要盡可能地延長。我們練習長音就是吸氣短呼氣長的具體表現。氣息支撐點應當始終保持在腰腹部,而吸氣聳肩,氣息上提不會有氣息支撐的感覺,同樣也不會有好的音色。簡單地說來就是:氣息經口鼻進入肺部,再由腰腹的力量加以控制地推出。
掌握了吸氣與呼氣,再談如何將長號吹響。吹奏長號首先要練習口型,即指唇部肌肉控制的方法,發音時上下唇自然并攏,下唇肌肉向兩邊及下方用力,氣流量的大小,唇部肌肉力量的大小,應當同音高音量成正比。除了嘴唇的變化,口腔形狀也要與之相配合,在吹低音時口腔里發“hu”音,中音區發“0”音,高音區發“e”音。在吹奏過程中,有人用鼓腮、挪動號嘴位置等等來變換控制高低等,這都說明沒有正確控制和運用唇部肌肉。
掌握了氣息、口型,接下來是吐音。吐音又稱為起音,即音頭。而正確的起音舌頭起著重要的作用。一般說來在演奏有力的樂段時,舌頭發“Tu”(吐)音;演奏優美抒情樂段時,舌頭發“Lu”(嚕)音;而演奏活躍、輕快的樂段時,舌頭發“Da”(噠)音。當然每首樂曲要根據音樂的主題,運用舌頭來進行具體的表現。練習吐音主要是氣流和舌肌力量的配合。舌肌的力量適應于氣流沖擊的力量,舌頭的活動才能控制自如,舌頭的動作如同瞬間中斷水流的效果,隨壓力大小而用力。氣流的穩定是練習吐音的保證,舌頭在運動時要盡量將氣流集中于舌尖,與牙齒的接觸面盡可能小,這樣音頭才能清楚、干凈。手持長號的方法:左手握緊樂器,以承受樂器的全部重量,穩定樂器角度和號嘴在唇上的位置。注意左肩放松,大臂呈自然狀,勿過度抬起或向身體夾緊。右手持伸縮管的外管。為了不給右手的把位動作造成負擔,右手不要承重。肩放松,不要因右手的動作將肩聳起。大臂、小臂、手、腕的動作是為了協調右手松弛而有節奏地完成把位的移動。掌心宜朝著面部的方向,不要扣腕和叉腕。樂器與身體的角度以80度左右為宜。“氣、唇、舌、手”之間的相互配合是需要一個長期的、艱苦的過程,才能達到協調統一,同樣也是掌握正確吹奏方法的核心手段。
下面再談談長號的基本奏法。我們拿到樂器后,按照前面所述在長號上自然放松地吹出音來,然后再將這聲音加以延長,在練習時首先吹出第一把位的“bB”音,這是長號最容易發出的音,它不需要花很大力氣就可以吹出。反復練習待口型固定下來,而后逐步向低于這個音的音區進行,掌握循序漸進的原則。在這里,我們必須強調長音的練習,長音顧名思義就是把一個音吹得長久一些。怎樣才能吹得長呢?就是吸氣吸得滿,有控制地把每一份氣流都使用在所發出的飽滿而又合乎要求的聲音上。另外,長音要吹得“平穩”,聲音不要隨意顫抖。在演奏和教學實踐中,長號的基礎訓練非常重要,而基礎訓練又是非常枯燥的。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我的體驗,在掌握長號的基本把位后,除了長音訓練再加上各種節奏型訓練,接下來進行基本音階、半音階、連音、音程訓練,而后進行教材練習就便捷多了。
長號的高音是許多學習者比較頭疼的問題,有不少人在演奏中、低音時,可以有很好的發音,但高音卻怎么也吹不上去。在我演奏實踐和教學中用過一種方法,可以解決高音問題,就是可以用筷子蘸一點酒,放在唇尖處,咂一下滋味,此時形成的“口縫”,就是最自然的吹奏高音的“口縫”,只不過“咂”酒時是用嘴唇往里吸氣,而吹奏高音時往外吹氣。要注意的是吹氣時嘴角要上下夾住,不要讓唇尖隨氣流往外翻,而要有一點往下蓋下唇的感覺,使氣流向前下方湍急地吹出。這樣吹奏,一個發音正確而又省力的高音就被找到了。
以上是我多年來長號的演奏、教學的經驗與體會,希望能為我們長號演奏與教學,尤其是長號的基礎教育盡一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