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族民間舞誕生的文化根源來自于中國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是在封閉的生態環境條件下,農業為主、畜牧業和采集漁獵為輔的自然經濟的產物,以漢族為主體,融合各族人民的智慧,共同創造的,這一特定區域特定人類圈的社會精神形態,具有強烈的民族性與地域性,與西方以商業文明、以地緣政治為特征的文明形式有著極大的不同。
嚴復對之進行了深刻的比較,他認為:“中之人好古而忽今,西之人力今以勝古;中國最重三綱,而西人首明平等;中國以孝治天下,而西人以公治天下;中國尊主,而西人隆民;中國多忌諱,西方眾譏評;中國追淳樸,而西人求歡虞;中國美謙屈,而西人務發舒;中國夸多識,而西人尊新知;中國委天數,而西人恃人力……”
胡適也從文化進化論的觀點出發,對中西文明做了比較,他認為:“中西之異的實質是古今之異,強調東方文明的特點是知足、安分、安命、安貧、樂天、不爭、認吃虧。進而指出,知足的東方人自安于簡陋的生活,故不求物質享受的提高;自安于不識不知,故不注重真理的發現與技藝器械的發明;自安于現成的環境與命運,不想征服自然,只求樂天安命,不想改革制度,只圖安分守己……”
如此這種特定的民族品質,也塑造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自身的精神特質,概括下面有幾點:
首先,重倫理、倡傳統至上。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高度概括了中國傳統社會的實質。這種家國同構、家國一體的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也促成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蹈文化重倫理的門派傳承,與倡傳統(形式和內容)的藝術表達。
其次,重和諧與統一。張岱年認為,中國傳統文化中“有一個一以貫之的東西,即中國傳統文化比較重視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和諧與統一”。強調和諧與統一是中華優秀文化傳統的精髓,而表達和諧、促進統一則是中國民族民間舞蹈特有的功能,千人同態、萬人同姿的共舞場景可以激發強大的族群認同感與民族向心力。
再次,輕變化、追求穩定。“安土樂天、重恒輕變”,是中國大陸型農業經濟,幾千年來以農為主、重農抑商政策實施下的產物,這種求穩定與輕變化的觀念,表現在中國人的政治、經濟、藝術、生活的方方面面,也塑造了中國民族民間舞藝術表達“法古守成、不喜變動”的特質。
最后,推崇集體、淡化個性。中國政治“大一統”與“撥亂反正”的思想,強調地方與中央一致,個人與集體同步的“太平”思想,導致“鏟平”事實的發生。與大家一樣不出頭成為個人品德評判的標準,所以在中國民族民間舞中,人人參與不分主次的圈舞,以及有個別領舞的隊舞形式是民間最主體的形式。
綜上所述,中國民族民間舞自身的文化特征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①尊重傳統視不同民族地域舞蹈的風格、特征為其生命,具有排他性特點。
②強調一統的文化特征,舞蹈中群體的和諧與統一大于個體的張揚。
③追求舞蹈的恒定性,倡導先傳承后發展,重“恒”輕“變”。
④強調集體意識特別是鄉土記憶的舞蹈表達。
⑤舞蹈中存有鮮明的等級特征與人物角色及在性別上表達的差異。
⑥多呈現順應自然、天人合一、精神勝利、自我陶醉的情感表現。
諸上所述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反現代的問題,不是在技術上舞蹈語匯上反不反的問題,是要在根上反,因為文化的生成結構與生成底蘊的不同,在創作中保持本民族地域的文化特質這是第一位的,具體在形式和技術上是完全可以借鑒學習為我所用。但是今天許多編導和學者沒有認清這個問題,大家只認為是學習了現代舞的編舞技法和舞蹈語匯導致中國民族民間舞的創作出現了問題,其實根本問題不在這,怎么借用國外的技術造就一個反映中國人的審美傾向和價值追求的東西是我們應該做的。就像汽車制造技術是歐美發明的,不妨礙韓國造出現代汽車一樣,中國民族民間舞創作也應是如此,不要把所有的精力和時間放在對現代舞編舞技法和舞蹈語匯的質疑上,而是需要把這些化為自己的為表達本民族地域文化精神服務的利器。用中國的素材、中國的題材,表達西方后現代舞蹈的追求,這才是最可悲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