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曰:“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如果把藝術作品比喻為大舟和大鵬的話,那么負載大舟的水與托舉大鵬的風,便是藝術家的綜合修養。只有綜合修養深厚有力,才能創造出大作品,成為大藝術家。要成為舞蹈藝術大家,不僅要苦練舞蹈基本功,掌握舞蹈藝術的特殊規律和技藝,更要結合舞蹈藝術的審美特征,全面加強以下幾方面綜合修養。
首先是生活修養。生活是一切文藝創作的源泉。但對于舞蹈藝術家來說,其生活修養應側重于以下幾方面。一是要分外親近大自然。舞蹈是人類最古老的藝術,具有質樸純真的原始品格,它一直與大自然自然而然地融為一體,像中國山水畫花鳥畫一樣,是“天人合一”最典型的藝術詮釋。舞蹈和舞蹈藝術家是純真的自然之子。二是要倍加親近地域風情。中國舞蹈尤其是民族民間舞蹈,一般都是特定地域特定民族風情的舞蹈表現,如果不熟悉具體的民族生活習俗和特殊的民族性格,不了解一方水土的地域風情和地域文化,那么你的民族民間舞就可能是徒有其表的行尸走肉,缺乏內在的活力與神韻。三是要著重于情感體驗。小說著重于敘述和描寫,所以小說作家在生活中注重觀察,注重故事,當然也注重情感體驗。舞蹈長于抒情而短于敘事,所以舞蹈藝術家在生活中要著重于情感體驗,更多關注人們的悲歡離合,喜怒哀樂。
其次是文學修養。藝術發展史證明,優秀的音樂家、美術家、舞蹈家、戲劇家,往往都有良好的文學修養。換句話說,文學修養差的人很難成為藝術大家。著名戲劇大師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對話劇演員藝術修養的第一要求便是文學修養。文學主要包括詩歌、散文、小說。詩歌是音樂和舞蹈的同胞姐妹,具有極其相似的藝術基因,都是極致的抒情藝術,是意象化意境化的表現藝術,都是最古老而又最年輕的藝術。舞蹈是以節律化風格化的動作造型為媒介,表現詩情畫意的藝術。舞蹈藝術的本質是詩。散文是詩的一種演變。小說是詩和散文的發展。郭沫若說:“文學的本質是詩。”對一切藝術家來說,文學修養之所以最重要,原因就在于此——所有門類的藝術作品,只有達到詩的境界,乃至哲學的深度,才是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藝術,才能稱得上精品力作。舞蹈藝術家除了基本的生活修養外,首先要加強文學修養,尤其是詩詞歌賦修養。這會在無形中提升舞蹈藝術創作的文學品格和審美品位,使舞蹈作品更加賞心悅目。
再次是其他藝術修養。其他藝術修養,首要的是音樂修養。花不可無蝶,石不可無苔。沒有音樂的舞蹈是單調的,甚至是枯燥的。音樂是舞蹈的靈魂。中國最早的原始舞蹈,便有“擊石拊石”,作為最原始的音樂伴奏。后來的中國古代音樂與舞蹈,一直是樂舞不分。舞蹈之所以需要音樂,是因為音樂和舞蹈都是高度抒情的藝術,樂情與舞情相輔相成,相得益彰。還因為,舞蹈是節奏感極強的藝術,離開抑揚頓挫的動作節奏和情感節奏,舞蹈勢必陷于癱瘓狀態。而節奏恰恰是音樂的生命,旋律是音樂的靈魂。只有音樂的節奏與旋律,才能使舞蹈動作節律化整體化,并且更加意境化情感化。在某種意義上說,優秀的舞蹈家同時應該是一位音樂家,至少應該是鐘情于音樂的人,或者對音樂相當敏感的人。其次是造型藝術修養。建筑藝術、雕塑藝術、繪畫藝術、書法藝術等造型藝術,與舞蹈藝術具有親密的血緣關系,它們從不同的藝術層面,給舞蹈藝術以啟示和靈感。一般來說,建筑與雕塑是凝固的舞蹈;舞蹈是流動的建筑和雕塑。繪畫是瞬間的舞蹈化造型;舞蹈是律動的繪畫畫面。書法是筆歌墨舞,舞蹈是人體書法。舞蹈藝術極具建筑感雕塑感,不僅揮灑著濃郁的詩情,并且洋溢著優美的畫意和書法的美感。因此,舞蹈藝術家經常鑒賞建筑、雕塑、繪畫、書法等造型藝術,是十分有益的藝術修養。
一切門類的文學藝術,雖然藝術形式與藝術特性不同,美感特點不同,但追根溯源原本同源同根。同源即生活之源和心靈之源;同根即情感之根與審美之根。因此,廣采博收,加強修養,以達到“轉益多師是汝師”,終成大師,就不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須的。“功夫在詩外”,這是藝術創造的真諦。當舞蹈藝術家真正擁有了舞蹈以外的深厚修養,他才有望登上舞蹈藝術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