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產業一詞創新于二十世紀初,最早見于霍克海默和阿多諾合著的《啟蒙辯證法》一書,其英文名稱CultureIndustry,譯為文化工業,或譯為文化產業。文化稱之為產業已經賦予其一種特殊的文化形態和經濟特征,不同國家從不同角度給文化產業以不同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于文化產業的定義為:文化產業就是按照工業標準,生產、再生產、儲存以及分配文化產品和服務的一系列活動。可見文化產業已經完全從工業標準化的生產、流通、分配、消費視角加以界定,儼然打上成為真正意義上商品屬性的烙印。當今科學文化高速發展的時代,文化作為一種產業正在朝氣蓬勃地發展,已經成為不少國家的支柱產業。
文化產業可分為知識型文化產業、休閑型文化產業和娛樂型文化產業。文化可以創造生產力,提高競爭力,主要包括圖書、報刊、電影、廣播、電視、音像、演出、文化娛樂、文化旅游、藝術博覽會、藝術品經營、民間工藝、以及其他生產文化產品或提供文化服務等的行業。該界定強調文化服務的內容,并未提及文化用品這一重要內容屬性。我國對文化產業概念的界定過于寬泛,新的國家文化產業框架體系,應該具有清晰的核心產業和明確的重點產業,其結構應是一個有核心產業為頭部,重點產業為兩翼,其它產業和相關產業為尾部的雁形結構。由此可知雖然歷經數年的社會實踐,對于文化產業的定義、性質和特征仍無統一的界定,該產業定義仍具有不甚清晰的內涵與外延的寬泛性。
文化產業政策體系是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產業政策在文化領域中的具體體現,是政府間接管理文化產業,促使其健康發展的重要手段,也是文化產業繁榮發展的內在要求。發展文化產業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滿足人民多樣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任何國家產業的發展都有適應于本土的政策與體制,文化產業亦然。
在體制方面由于我國文化產業在20世紀90年代才起步,尚處于雛形階段,所以該產業領域資源配置機制和政府職能轉變尚未完全成熟和完善。我們應著力處理好產業發展規律和產業政策規律,政策設計者與執行者,政策需求與頂層設計,政策機制與決策體制的關系。當前,文化產業形式的缺陷是根于內容或文化體制的方面。因此,只有建立符合國情和文化產業規律的導向機制,不斷進行文化體制的革新,才會加強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
首先,走文化產業市場化道路,當一種文化轉化成為一種產業時,賦予的這張標簽也就打上了商品的烙印,所以應該樹立全新的以產業為主導的觀念意識。以往因為過度強調文化經營單位的事業性質及其公益性,過于強調意識形態功能。文化既然作為產品就具有了市場商品屬性,因此,滿足人民的精神需要同時也要符合市場自身經濟規律的軌跡,二者要合理兼顧。在發展中國文化產業的道路上,我們應該自覺堅持和弘揚民族文化在文化產業中的主導因素,使中國文化產業注入鮮明的民族精神和強大的市場吸引力和競爭力。
其次,加強文化產業資金支持力度,在資金方面,要建立立體化、多元化的投資融資體系。拓寬融資渠道,提高文化支出占財政支出的比例。鼓勵文化企業和社會資本對接,把原來的主要依靠財政撥款和文化企業自身積累擴大再生產的方式,變通為資本市場投資、融資、金融信貸、慈善捐助、組織建立專門的發展文化產業基金機構等多元化投資主體。
第三,加強文化產業知識產權保護,文化產品的著作權、商標權以及專利技術等文化產權的侵犯問題,一直是困擾著文化產業市場的重要問題之一。而我國在這方面的法律保護不盡完善。因此,要加強制定和完善包括專利權,著作權等各種文化產業的根本權益,不斷提升文化產權保護意識。相關政府職能部門必須立法保護,制定出規范市場經營市場管理辦法的法規條例。在這種意義上民族的創造精神,是一個時代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經濟繁榮、社會進步,面向未來迎接挑戰的前提和保障,保護著作權益,就是保護民族的創造精神,就是保護民族的未來。
文化產業化已經成為我國文化建設與發展、文化體制改革中的一個重要方向與手段。然而,進一步認識它的發展趨勢、意義與現狀特點,采取正確的對策來引導,規范文化產業化的發展等,是我們未來必須加以研究、處理和解決的重大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