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金文
欽州市靈山縣職業技術學校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 535400
會計是一項技術性很強的工作,在經濟活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現代會計經過近60年的發展,職業技術有了巨大的進步,但技術的進步卻并未減少會計信息失真的現象,從美國的“安然”事件到我國的“銀廣夏”事件,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會計職業道德的重要性高過會計職業技術。目前,會計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職業道德素質低,不僅受不良社會風氣和單位負責人道德水平的影響,還與他們所受的教育不夠有關。中職學校的會計類專業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就顯尤為重要。
中職學校的會計專業在制定專業教學計劃時,按照傳統的學歷教育的習慣,過分強調會計理論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和系統性,注重理論講授,忽視實踐技能的培養,對開設專門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認識和重視不夠,往往將法制教育課程視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相關的會計課程體系中涉及到的職業道德教育的內容也只是法規條文的解釋。在“雙證書”的要求,畢業生要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而會計職業道德是考證必考內容,所以出于評估過關和學生考證的需求,一些學校在實施性教學計劃制定過程中開始融入有關資格證書考試課程的內容,亦或將《財經法規與職業道德》課程設為輔導課。這種做法只是滿足了學生考證的要求,在一定程度上還沒有將職業道德教育真正地與實施性教學計劃相貫通。
在師資配備方面,很少學校對此門課程配備專門的教師去專門研究,只是為考證而當做一門專業課去上。而講授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師大多主要從事理論的研究,缺少實際業務的經驗,很難從深層次來理解和把握會計職業道德在實物操作中的重要地位;另一方面針對會計專業學生的各種考試,如注冊會計師考試、會計職稱等考試都主要是考查學生所具備的會計專業知識,而較少涉及有關會計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以致會計專業課教師自然把授課重點放在會計專業知識上而忽視會計職業道德等方面的內容。加之職業教育近年來特別強調實踐技能的培養,加大實訓實踐課時比重,不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片面地認為會計教育的首要問題是會計職業技能的培養,會計職業道德的教育與會計職業技能訓練的關系不大,即使是有關系也是今后參加工作以后的事情,總認為會計職業道德雖然重要但與現在學習技能關系不大,會計造假等違反會計職業道德的現象是學生工作后要注意的問題。
從現有的會計教學體系來看,大多數中職學校教材很少涉及到職業道德教育,現有的政治思想品德教材又存在內容空洞、形式單一、脫離專業等問題,而專門的配套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教材更是少之又少,這使實施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缺乏理論依據。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形式和內容,還基本上限于傳統教學計劃的安排,對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基本上停留在思想道德和法制教育的課堂上,以對學生的理想教育和法律常識教育為主。一方面,這些課程內容法律條文多、理論性強、也不易理解,沒有針對中職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文化層次,教學形式僵化,整個教學活動基本上是在教師反復說教的情境下進行,學生被動接收,教學效果不理想;另一方面,這些課程主要由非會計專業的教師擔任,課程內容與會計專業缺乏有機聯系,講授的大多數內容與會計職業道德脫節,很少涉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影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種簡單的授課方式,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產生了學生不愿意學、甚至厭學的情緒。在這種情況下,進行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主要靠專業課教師在會計課的講授中或結合教材內容對學生提出一些職業道德要求,講多講少完全由老師決定,并沒有針對性地向學生進行深層次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是一門理念性很強的課程,會計人員只有在實踐中才能用到,在校生很多都無法進行對口實習,對于職業道德的理解只是為了考證,才會機械識記,無法從根本上理解它的實質和作用。因此,在教學中專業教師只是泛泛從人品教育人、法治教育入手,而非會計職業道德教育。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任務沒有明確地劃分給任何一個部門,對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往往成為大家都應該關心的,但又都不關心的事情。這種管理模式有些人形象地概括為“日常教學工作圍繞考試考證轉,學生管理工作圍繞校紀校規轉,課外活動圍繞文娛體育轉”,按照這一種職責界定模式,學校的校園文化建設往往重形式、輕實質,缺乏專業文化氛圍,常見的做法是掛幾幅名人像、名人題詞、法規條文,布置幾間展覽室、陳列室,沒有將教育教學及學生活動與專業職業道德培養有機結合,達不到文化熏陶、潛移默化的效果,無法提升對學生職業道德教育的水平。
專業文化建設是校園文化建設的核心內容和重要形式,專業文化建設既包括學生在校期間直接接受的課堂教育,也包括間接受到的學校和專業文化的熏陶,專業文化建設的實質是對學生進行全方位全過程的教育,專業文化建設的難點是如何將職業道德教育融于專業文化建設的始終。中職學校會計類專業要努力開拓新形勢下學生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有效途徑,把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到學生在校期間學習、生活的各個環節,滲透到學校工作計劃的各個環節,滲透到教學計劃制定與實施的始終,滲透到學生的日常管理和文體活動的各個方面,貫穿到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通過制定學校的會計專業文化建設總體方案,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到方案之中,明確教學部門、學生管理部門和黨團組織在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中應當扮演的角色和發揮的作用,界定各自承擔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職責。
在會計專業教學計劃中構建“三位一體”的分層次、分階段、多形式的會計職業道德教學體系 。學校在制定會計專業的實施性教學計劃時應分“專業入門教育→法律道德教育→職業道德教育”三個層次設置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系列課程。從新生入學開始,在各個學期設置不同課程或講座,由淺入深、由表及里循序地對學生進行系統完整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會計專業雖把《財經法規與會計職業道德》列為專業核心課程,但學習的目的仍然是圍繞考證。中職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也不可能通過一兩門課程就達到效果 所以需在專業教學的各個環節體現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在進行專業理論教學時,教師除了對專業知識進行講解外,還應充分挖掘教材的潛力,融入會計職業道德教育,如在講授專業核心課程時,結合現場需要可適當增加職業道德內容。也可將案例教學與道德教育相結合,讓學生了解違規會計行為的具體表現形式和內在原因,通過討論分析職業道德沖突的解決途徑和方法,從而幫助學生培養職業道德觀念,增強法律意識和提高職業道德水準。 如在講到一些企業將本應費用化的利息支出進行資本化,虛增當期利潤,以達到粉飾會計報表的目的等違規行為時,教師應及時指出,這是會計法規所不容許的,要站在客觀公正的立場上抵制這種違法行為,使知識的外延得以延伸,陶冶學生的會計職業道德情操。在校內實訓教學環節,要引導學生將學到的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在實訓中要注意變換學生的崗位角色,使學生熟悉實際工作中的業務處理流程,了解各崗位的職責要求,讓學生親身實踐,深刻全面地認識和理解會計職業道德知識。鼓勵學生參加社會實踐,并將實踐中遇到的有關職業道德問題加以整理,作為案例教學的內容,補充教材的理論知識,化解學生在學校教育與社會現實之間的認知矛盾,培養學生處理問題的能力。基于會計職業道德教育的特殊性,教師只有通過平時細微的量的積累,寓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于各門課程之中,才能培養出綜合的職業道德水平。
會計職業道德的養成是一個漫長的積累過程,不是一躇而蹴的事,因此中職學校應對會計類專業學生從一入學就進行系統的會計職業道德教育,使學生在就業前就養成良好的自律意識。在高速發展的信息時代,人們生活更加便捷、優裕。在物質文明的同時,也導致了道德的淪喪,思想的泯滅。如今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社會風氣卻變差了,不良的社會風氣對學校德育帶來了較大的沖擊,多年來以真、善、美為主題的學校教育和假、惡、丑的社會現象形成了強烈的對立關系,特別是對于人生觀和價值觀正在形成的中職學生來說,很容易使他們道德情感迷失,這些都對中職學校的道德規范教育和人文精神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在今后的工作崗位中,直接或間接地都要與各種資金打交道,幾乎每一項工作都要涉及到真假辨別及是非判斷問題,擔負著向會計信息外部使用者提供真實、可靠財務報告的義務。同時他們也將更多地面臨著各種利益的誘惑,面臨著國家利益、單位利益與個人利益之間的權衡,這就要求會計從業人員必須擺正與他人、與社會的關系,不僅要具備基本的專業理論素養和過硬的專業實踐技能,還必須具備較高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品格。所以,僅僅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和實踐已不能滿足會計職業崗位對從業人員的要求,會計類專業應當營造包括專業教學在內的會計專業文化建設的氛圍,充分調動校內外一切資源,采取靈活多樣的形式,將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融入到專業文化建設之中。
(四) 在對學生的日常管理過程中滲透會計職業道德教育
如,在學生檔案中開辟誠信記錄欄目,在學生班級管理中對班費管理引入內部控制制度,在校園文化藝術節目中安排會計小品,定期組織學生舉行各種形式的會計技能比賽、典型案例的辯論賽,定期召開各種形式的優秀畢業生座談會等,使學生在會計文化氛圍中學習,激發其會計職業道德感,達到會計職業道德觀念教育的目的。
[1]項懷誠.會計職業道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熊筱燕.會計職業道德教育課程的教學方法[J].財務與會計,2003.2.
[3] 尤敏.會計職業道德與“啟蒙”教育[J].經濟研究導刊,2008(18).
[4] 李志萍.淺析對會計專業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要性[J].商業文化,20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