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志強,王四達
(華僑大學,福建泉州362021)
論公平正義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何以成立
靳志強,王四達
(華僑大學,福建泉州362021)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認識社會主義本質的重要視角,也是推進社會主義事業的重要依據。通過對社會主義本質屬性的界定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現實問題的考量,可以得出只有“公平”、“正義”才能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的結論,只有“公平”、“正義”最能體現階段性與終極性、現實性與理想性的有機統一。
社會主義;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公平正義
社會主義作為一種理想的社會模式,內蘊著豐富的價值,指導并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又在她的實踐過程中發展和充實著社會主義的價值理念。核心價值就是在價值體系中起主導作用的根本價值。自從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以來,對于什么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學術界雖進行了積極探討,但至今仍莫衷一是。筆者認為,如果秉持階段性與終極性、現實性與理想性相結合的原則來凝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那么“公平”、“正義”最能體現此二者的統一。本文將在述評眾說的基礎上談談自己的看法。
目前學術界研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基本觀點,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持“多元核心說”的觀點。持這類觀點的學者多是基于社會主義的制度屬性以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不同層面的生動實踐,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進行凝練。有學者從社會主義的共性、中國的個性和時代性出發認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包括發展、富裕、民主、文明等范疇。此外,還包括公平、正義、友愛、互助、安定、和諧等等?!盵1]有學者從價值、制度與本質三個層面相統一的角度,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概括為“民主、平等、集體主義、人的自由全面發展”。[2]有學者從人類社會核心價值、馬克思主義核心價值與中國傳統文化基本價值的有機統一角度出發認為,“以人為本、以和為貴、以法為基、以公為善、以勞為美、以家為安”[3]是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有學者依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性質及其基本的價值追求,提煉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即:“人本、富裕、公正、民主、和諧、自由。”[4]有學者從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四個層面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歸納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5]有學者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概括提煉為“人民民主、勤勞共富、真善美健、公正和諧”。[6]也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包含“自由、民主、富強、文明、和諧這五個核心價值?!盵7]等等。
另一類持“單一核心說”的觀點。持這類觀點的學者,有的從純理論的角度辨析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有的從中國當前現實需要的角度論證核心價值,有的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具體實踐出發探求社會主義核心價值。例如有學者從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出發,聚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終極之維,認為“馬克思的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亦即以人為本的價值觀,是社會主義這一新的社會形態的核心價值取向”。[8]有學者認為,“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就是公民的普遍幸?!?。[9]有學者認為,“共同富裕是現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具體的核心價值?!盵10]亦有學者認為,“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盵11]還有學者對價值觀念作了分層的處理,認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公正平等、自由民主、共同富裕等則是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核心價值與基本價值具有辯證的關系?!盵12]等等。
上述兩類觀點,凝練的方法各有側重、關注的理論維度各有差異,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它們開拓了筆者研究的理論視野。同時也要看到,理論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表述和詮釋存在明顯分歧,這表明這些研究成果還存在可進一步拓展之處:
首先,多元核心說沒有凸顯核心價值中的“核心”二字。所謂“核心”,形象地說猶如桃核之于桃子,有整體的中心之意;又轉義為指在事物中起主導作用,并能引導事物向一定方向發展的重要部分。所以核心價值被認為是“最能體現一定文化之品質、個性的價值,一般是處于最高信仰層的‘終極價值’。”[13]英籍匈牙利著名數學哲學家和科學哲學家拉卡托斯關于“科學研究綱領”理論認為,科學體系一般是由中心“硬核”和周圍“保護帶”組成。“硬核”部分就是這個科學體系的核心部分或本質特征,是堅韌的、不容反駁和不許改變的,它決定著研究發展的方向。硬核周圍的“保護帶”,它是由各種輔助性假設組成,是理論體系的可反駁的彈性地帶,通過修改、更換輔助性假設來保護硬核,使整個理論體系免遭反駁或證偽。一定社會所秉承的價值也必然有硬核(核心價值)和外圍保護帶(一般價值或基本價值)之分,一般價值是核心價值的基礎,也是核心價值的具體展開,核心價值是一般價值的中心,在整個價值范疇體系中起支撐和靈魂作用。例如中國傳統社會的核心價值,按照《中庸》的說法是“誠”,所謂“誠者天之道,誠之者人之道”是也,可見“誠”是“天道”與“人道”的聯結點?!吨杏埂酚终f:“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被認為最權威的解釋者朱熹指出:“可一言而盡,不過‘誠’而已”。于是《中庸》就由“誠身”(以誠修身)推演出“三達德”(即圣人所說的“知”、“仁”、“勇”)與“五達道”(即圣人所說的“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等外圍的倫理價值范疇。再看現代資本主義,其核心價值是“自由”。洛克曾經指出“自由是一切的基礎”,這不是說西方社會只有“自由”這個價值觀,而是說諸如“平等”、“人權”、“民主”、“法治”等其他價值觀都是從自由這個核心價值邏輯地推演開來的。這就是費希特所說的:“以自由為總發條的無數齒輪的相互普遍銜接以及由此產生的美妙和諧?!盵14]它構成一個以“自由”為核心、以眾多齒輪和諧配合的價值體系。中國古代的以“誠”為核心和洛克與費希特的“自由”核心說正確與否姑且不論,但這種區分核心與外圍的思路顯然是有道理的。由此可見,核心價值必須是最根本的、最本質的、甚至是單一的、無可替代的。如果核心價值是多個的,甚至是一般價值的簡單羅列,也就失去了“核心”的地位,喪失了凝練核心價值的意義。因此,我們不宜不加區分的把“發展、富裕、民主、文明、友愛、互助、安定、和諧”等諸多美好的詞匯都作為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
其次,“單一核心”說雖然符合“核心”的原則,但在凝練核心時則有不夠精確之嫌(這當然只是筆者的一孔之見)。例如,以馬克思主義的社會理想界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觀點就沒有聚焦當代中國社會現實這個特定對象。也就是說,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從空間上說,它應該特別限定在中國;從時間上說,它應該首先關注當代,這才能彰顯出“中國特色”。當前中國處在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個階段的任務是大力發展生產力,推動社會現代化和人的現代化,為將來實現共產主義創造條件。這一階段的核心價值也必然與共產主義社會的核心價值相區別。唯物史觀認為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決定著社會的性質、面貌;而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這兩對矛盾中,生產力是整個唯物史觀的基石。生產力的水平既然制約著社會的發展水平,它也就制約著中國現階段核心價值的界定。因此只有把生產力尺度和價值尺度統一起來才能彰顯當代中國社會主義的特色。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社會創造的財富總量越來越多,但利益矛盾錯綜復雜,在各種利益主體的博弈中,兩極懸殊的現象日趨嚴重,弱勢群體的生存處境亟需改善。如果把核心價值確定為“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這顯然比較脫離當前的社會現實。而把“以人為本”確定為核心價值雖然既著眼于社會現實,又有較廣的涵蓋面,但它還是有兩個不足:一是基督教文化也有強調“以人為本”的傳統,現代西方社會同樣宣揚“以人為本”,很難說它就是“中國特色”;二是“以人為本”從語法句式上說是一個短語,不是一個概念,它體現的主要是追求社會理想的手段、途徑,以此作為核心價值也有不夠完善之處。至于“共同富裕”雖凸顯了中國現階段必須解決的問題,但它僅局限于經濟層面的追求,甚至可能把“富?!背潭茸兂煽斩吹闹笜撕蛿底?,忽視了人與社會的其他需要。
最后,這兩類觀點都沒有科學地區分價值與價值體系兩個不同哲學范疇的差別。價值是客觀的,是客體屬性與主體需要之間的一種客觀關系。而由價值觀組成的價值體系是主觀的、觀念的東西,是屬于世界觀、人生觀層次的比較穩定的觀點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社會主義榮辱觀)的四個有機組成部分,就是屬于價值觀層次的觀念體系。由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處于不同的理論層次,所以它們的內容也不完全一樣,正如高放教授所指出的那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是從價值的客觀性或客觀性角度出發,強調的是社會主義這個‘客體’自身應該具有的功能、作用和對人們、對民族和國家的意義。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從價值的主體性或主觀性角度提出的,強調的是符合社會主義性質要求,由社會主義社會形態所決定的價值觀念體系。”[15]因此,我們常說要提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指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的本質屬性所包含的應然價值;而我們說要構建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則是指我們要把社會主義的應然價值通過主觀努力轉化為實然結果。所以社會主義社會“應該”有什么與我們“想要”有什么不是一回事,它還需要一道堅實可靠的橋梁來溝通。
根據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凝練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必須注意兩個方面:一是它應該體現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并具備鮮明的中國特色,使普遍性與特殊性有機統一起來;二是它應該關注當下,又要放眼未來,使階段性與終極性、現實性與理想性、操作性與指導性有機統一起來。
社會主義既是一種思想體系、一種實踐運動、一種社會制度,更是一種價值追求。在這個多維的立體關系中,價值追求是方向性的,它展開為思想體系,外化為社會制度,落實為實踐運動。而在整個價值鏈條中,核心價值又是最根本的部分。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理論體系中,雖然從未提出“核心價值”的概念,但在他們的論述中還是內蘊著豐富的價值思想,并通過“需要”、“利益”、“自由”、“理想”等命題體現出來。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價值的本質是現實的人同滿足其某種需要的客體的屬性之間的一種關系?!盵16]也就是說,任何價值判斷都是價值主體將價值運用于一定事物、狀態的行為。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它應該體現作為價值主體的中國人民同能給中國帶來光明未來的社會主義這一價值客體屬性之間的關系。但是,這種能滿足主體需要的價值關系不應該是靜止的固化的東西,它具有社會歷史性,與時空條件相關聯。人們總是在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根據利益、需要、興趣、愿望來建立自身與客觀事物之間現實的價值關系。因此,在當今中國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核心價值的凝練必須在兼顧當前中國尚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殊性的基礎上,同時為未來中國社會主義實現自我完善確立終極坐標。這個終極坐標應該具有對全程普遍適用的指示意義。但它通常較為抽象,必須由前進路上各個歷史階段的具體目標來充實完成。對中國這樣一個“摸著石頭過河”的社會主義國家來說尤其如此。
那么,什么樣的核心價值能符合上述的原則要求呢?溫家寶總理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答中外記者提問時明確指出:“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首要價值?!彼^“首要”即是最重要最根本的價值,實際上就是核心價值。我們認為,這個表態既揭示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又針對當前中國所面臨的社會問題,體現了著眼階段與放眼全程的統一。“公平”、“正義”在英語中均可以用“justice”來表示,從這個意義上說“justice”即是單一的核心價值。但在中國的語境中“公平”、“正義”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現代漢語詞典》把公平解釋為“處理事情合理,不偏袒哪一方面”。[17]436把正義解釋為“公正的,有利于人民的道理”。[17]1607顯然,對公平的解釋偏向于操作層面,僅表示處理問題的方式要合乎情理,以平等地對待事情相關各方,主要是一種行為方式。正義則包含明顯的價值判斷,是對某種善的價值的肯定,其中是否符合人民的利益是判斷正義與否的根本標準。通俗地說,公平是正義的日常表現形態,是大多數人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正義。二者有如目的與手段、抽象與具體的關系,其中“正義”更為根本,它代表一種最高的理想目標,而“公平”則意味著要有能夠落實正義的制度安排和實踐操作。
“公平”、“正義”之所以應被認定為社會主義國家制度的“首要價值”是有其深刻的理論意義與現實邏輯的。首先,“正義”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代表著人類社會永恒的價值追求。雖說古今中外各國人民都有追求正義的社會理想,但卻只有社會主義制度才可能具備實現“正義”的制度條件。實行專制統治的中世紀固不必說,即使是近現代自稱實現了民主、法治的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也不可能真正落實正義的社會理想。這是因為:資本主義是以“資本”為本位、為實現資本的增值和利益的最大化而做出的制度安排和理論辯護。在這樣的制度中,人成為實現資本增值的手段,人與資本的關系發生“異化”:不是資本為人服務,而是人被資本驅使并成為資本的奴隸。馬克思反對勞動“異化”思想最深刻的內核就是人不能成為資本主義生產勞動的手段,人必須是人的一切活動的目的。就連資本的擁有者資本家也成為追逐資本的奴隸,正所謂“資本家”就是“資本的人格化”。更重要的是,資本主義建立在生產資料私有制的基礎上,私有制被看成是萬惡之源,它無法從根本上消除少數人對多數人的剝削,無法避免階級對立和階級斗爭。即使是西方社會的左翼政黨也看到資本主義的私有制“排除了絕大多數公民對生產的影響,它把所有制置于人權之上”。[18]顯然,這種“所有制”高于“人權”的制度是不可能實現社會“正義”的。因為私有制必然無法消除剝削、無法保障充分就業、無法實現事實平等。恩格斯在《共產黨宣言》《1883年德文版序言》中曾指出:“貫徹《宣言》的基本思想:每一歷史時代的經濟生產以及必然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是該時代政治的和精神的歷史的基礎”。[19]252也就是說,只要資本主義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經濟生產以及由此產生的社會結構不改變,高唱“自由”、“平等”、“博愛”的資本主義社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正義”,因為這些價值觀是脫離不了它的歷史基礎的。即使現代資本主義國家通過二次分配和國家福利制度在實現公平正義方面有所改善,但它仍然只是“彌補性的正義”,不是“結構性的正義”,這是由它的所有制決定的。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的弊端是根本性的,因為它是建立在錯誤的理論認識與錯誤的制度安排——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這一基礎之上的,所以是不可能靠自身的改良來克服的,必須用社會主義來取代資本主義。
“社會主義謀求用這樣一種制度來代替資本主義。在這種制度下,公共利益優先于私人利潤的利益”。[18]所以資本主義那種私有制高于人權的制度必須改變,生產必須為人民的整體利益服務。恩格斯指出:“廢除私有制甚至是工業發展必然引起的改造整個社會制度的最簡明扼要的概括?!盵19]237社會主義的最終理想是生產資料實現社會直接占有,個人勞動與社會勞動、個人利益與社會利益實現了直接的統一。從宗旨上看,社會主義的“社會”取向比資本主義的“資本”取向更合理、更人道。因為社會主義作為資本主義的對立物,從制度層面揚棄了“資本”對人的驅使,而把人的權利、人的尊嚴、人的主體性視為根本價值,并落實到社會實踐之中。馬克思莊嚴宣稱:“人是人的最高本質”、“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9]9必須推翻那些使人成為被屈辱、被奴役、被遺棄和被蔑視的東西的一切關系”。[19]10所以馬克思恩格斯宣稱共產主義革命就是要與傳統的所有制關系實現最徹底的決裂。而隨著所有制的改變,必然將整個社會資源分配的基本結構納入正義的范疇之中,因為社會資源理應屬于社會的每個成員所有,所以在分配社會資源時必須首先考慮每個人的需要。人的能力雖然有高低之分,但人作為人的價值沒有高低之別,每個人作為社會成員之一,都有權與別人一樣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如果有些人僅僅因為經濟原因而在衣食、住房、教育、醫療等方面無法享受與另一些人同等的權利,這個社會的公民的生存權與發展權就是不平等的,那么這個社會就不能說是公平正義的。只有“在生產者自由平等的聯合體的基礎上按新方式來組織生產的社會”,[20]174在迫使個人奴隸般地服從分工的情形已經消失,勞動異化已經消滅的社會條件下,正義的實現才是徹底的。由此可見,社會主義能夠實現正義正和資本主義不能實現正義一樣,是以制度性結構性的差別為依據的,是由兩種社會不同的本質屬性所決定的。
其次,“公平”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現階段實現“正義”的具體要求。眾所周知,任何崇高理想的追求都必須立足現實,否則理想就會成為無法實現的空想,中國改革開放之前所走過的彎路就雄辯地證明了這一點。中國既然選擇了社會主義,也就選擇了一條能夠通往正義這一終極目標的道路。但終極目標不會自動實現,它需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邁進,這就要在實踐上做出階段性的戰略部署。根據改革開放初期生產力水平低,物質匱乏的現實狀況,黨中央提出“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口號,這在當時就是一種現實正義的表現。因為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必須在一定的時空條件下容許多種所有制的存在,容許私人資本與外國資本的勞動雇傭,這在推動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必然也會產生一些消極因素,但這也是像中國這樣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經濟落后國家在發展過程中必然付出的部分代價。而隨著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GDP總量躍居世界前列,奠定了比較豐富的物質基礎,一部分人已經先富起來,但社會分配不均的情況也逐漸顯露出來,它影響了社會的穩定與和諧,于是“公平”作為“正義”的現實要求日益凸顯出來。2006年10月11日,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在闡述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指導思想和要遵循的原則時多次提到“公平正義”。把“公平”放在“正義”的前面成為正義的前置條件,表明了黨中央要更加注重公平分配的社會發展思路。特別是溫總理的表達一頭系著當下的現實需要,一頭連著長遠的理想目標,可以說是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精辟概括。
中國政府不但把“公平正義”定為中國社會主義的首要價值,而且也具備實現這一價值目標的制度保障。因為中國共產黨“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政治理念和深化政治體制的決心必然會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制度的“正義”性。鄧小平指出:“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21]這就要求必須實行社會公平。盡管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不可避免地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黨中央已經高度重視這些問題,并把“公平”作為首要價值來加以落實,這些問題必然隨著初級階段的結束而逐步得到解決。更重要的是,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是要消滅私有制,消滅剝削,實現事實平等(而不僅僅是抽象的法律平等),實現人的自由與全面發展。這種社會主義“正義”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資本主義為穩定統治而采取的彌補式“正義”所無法比擬的!
[1]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訪李忠杰教授[J].科學社會主義,2005,(2).
[2]嚴書翰.對社會主義的再思考——論三個層面上的社會主義[J].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05,(10).
[3]林尚立.當代中國的核心價值觀[N].學習時報,2006-12-18.
[4]張昌文.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理念[J].中共貴州省委黨校學報,2009,(5).
[5]范明英,鄭青.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內涵、特征與彰顯路徑[J].學術論壇,2007,(10).
[6]李銀安.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J].科學社會主義,2009,(5).
[7]周治濱.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社會主義實現形式[J].理論與改革,2009,(2).
[8]高國希.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J].中州學刊,2006,(6).
[9]王占陽.社會主義的終極價值[J].科學社會主義,2005,(4).
[10]孫武安.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6,(6).
[11]朱天奎.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J].社會主義研究,2006,(1).
[12]許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與基本價值——馬克思恩格斯社會主義價值理論探究[J].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07,(6).[13]李德順,孫偉平,趙劍英.馬克思主義哲學范疇研究[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0:426.
[14]費希特.論學者的使命[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21.
[15]高放.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新理解[J].天府新論,2010,(1).
[16]哲學大辭典·馬克思主義哲學卷[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0:331.
[17]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現代漢語詞典[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2.
[18]社會黨國際文件集編輯組.社會黨國際文件集[G].黑龍江:黑龍江出版社,1989.
[19]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0]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1]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D610
A
1002-7408(2012)04-0031-0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從價值、本質與制度的統一全面把握社會主義”(09YJC710022)的階段性成果。
靳志強(1982-),男,華僑大學科學社會主義與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專業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王四達(1953—),男,哲學博士,華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政治學。
[責任編輯:黎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