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中國地緣安全環境中的“安全困境”問題解析

2012-08-15 00:44:50朱聽昌
國際展望 2012年3期
關鍵詞:印度

朱聽昌

中國地緣安全環境中的“安全困境”問題解析

朱聽昌

“安全困境”是國際安全領域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構成國際緊張、對立乃至沖突的動因之一。在現實的國際社會中,“安全困境”現象很難完全消除。中國在崛起的進程中,其地緣安全環境中的“安全困境”問題尤為突出。美國把中國列為主要的地緣戰略對手,認為中國的崛起挑戰美國的霸權甚至威脅美國的安全;日本面對中國崛起,表現出嚴重的不適應,千方百計強化日美同盟,增強軍事實力以牽制中國;中俄互有需求建立“戰略協作伙伴關系”,但中俄地理上的鄰近使發展動力有限,也存在若隱若現的“安全困境”問題;印度作為擁有核武器的軍事大國的崛起,肯定會分散中國的精力,使中國的地緣安全環境更趨復雜。

中國崛起 地緣安全環境 安全困境

“安全困境”(security dilemma)是國際安全領域中的一個基本概念,是構成國際關系緊張、對立乃至沖突的動因之一?!鞍踩Ь场泵枋龅默F象古已有之,但首次明確提出這一概念的是美國政治學家約翰·赫茲,他于1950年在世界最具權威性的國際政治研究刊物《世界政治》上發表“理想主義的國際主義與安全困境”一文。赫茲在文中指出:“在當今兩極化和擁有原子武器的世界里遇到的令人揪心的窘境不過是有史以來困擾人類的那種困境的極端表現。這種困境源于一種基本的社會結構,在這種結構中,眾多的相互聯系的群體構成了政治生活的終極單元,卻未能組成一個更高一級的統一體。只要這樣一個無政府社會存在——已知歷史的大部分時期某種程度上都是如此——就會產生個人之間、群體之間以及他們領袖之間所謂的‘安全困境’。在這樣的社會結構中生活的群體或個人必須經常關心他們是否會遭到其他群體或個人的攻擊、降服、統治或消滅。為了努力避免這些攻擊而實現安全,他們被迫去爭取越來越多的權力以抵消其他權力的影響,這反過來又使其他人感到不安全從而被迫做最壞的打算。因此,在這樣相互競爭的世界里,絕對的安全感根本不存在,權力競爭無休無止,并形成尋求安全與權力擴張之間的惡性循環?!雹貸ohn H.Herz, “Idealist Internationalism and the Security Dilemma,” World Politics, Vol.2,No.2, 1950, p.157.后來,赫茲又在另一本專著中系統地闡述了“安全困境”的內涵:在無政府狀態的國際環境中,民族國家(或地區)間的相互不信任,相互懼怕,致使安全成為首要目標。為獲得安全,各國竭力增加軍費,力圖獲得軍事上的優勢,改善自身的安全狀況。但由于軍備競賽是互動的、無休止的,一國的軍事優勢很快被其他國家同樣的擴軍努力所打破,因此使得絕對的安全變得不可能,各國陷入了一種無從解脫的困境之中。②John H.Her z,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A tomic Age, New York: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1959, p.231.

在現實的國際社會中,“安全困境”現象很難完全消除,中國在崛起的進程中,其地緣安全環境中的“安全困境”問題尤為突出。中國國土遼闊,背陸面海,地處東亞的中心,而且是不斷擴展的“大亞太”的地理中心,周邊列強環伺,陸海鄰國眾多,中國的崛起必然引起亞太地緣戰略格局的震蕩。盡管中國一再宣稱堅定不移走和平發展的道路,但與中國利益攸關的陸海大國——美、日、俄、印不免心存疑懼,中國周邊眾多的中小國家面對中國崛起心態也極其復雜。美國學者埃弗里·戈爾茨坦指出:“崛起的中國意圖的不確定,以及無法僅從軍事現代化的模式就推斷出其意圖,都會刺激那些設想必然將與中國發生嚴重沖突的國家兩面下注。中國在如何解釋對其崛起的反應上,面臨同樣的挑戰。所有的國家都必須應對它們無法擺脫的安全困境,隨著中國實力的繼續增長,這的確是影響中國對外關系的一個關鍵因素。”①朱鋒、[美]羅伯特·羅斯主編:《中國崛起:理論與政策的視角》,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71頁。本文著重分析中國與上述四國關系中的“安全困境”問題,意在對中國崛起面臨的地緣安全環境有一個比較清醒的認識。

美國是中國地緣安全環境中的特殊鄰國,中國面臨的地緣安全問題無一沒有美國的因素。“美國因素對中國安全的影響是時間上的恒久性、空間上的廣袤性、力量上的多元性和戰略上的多層性的混合體,可以說是一個首要的外部因素?!雹谥炻牪骶帲骸吨袊苓叞踩h境與安全戰略》,時事出版社,2002年,第67頁。美國企圖長期維持世界霸主地位“為美國密切關注中國實力的增長提供了強烈的動機,因為中國是少數幾個可能擁有與美國匹敵所需要素的國家之一;甚至有人認為中國是最佳的候選對象”。③朱鋒、[美]羅伯特·羅斯主編:《中國崛起:理論與政策的視角》,第72—73頁。美國或明或暗、時緊時松、想方設法遏制中國的崛起,不但有其維持世界霸主地位的考慮,也有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價值觀念等方面的擔心,但更深層次的原因是出于美國國家安全的擔憂。

二戰結束以來,美國的全球戰略深受“邊緣地帶論”的影響。美國地緣政治學家斯皮克曼二戰期間在批判麥金德“心臟地帶”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邊緣地帶論”,他認為,麥金德過高估計了歐亞大陸“心臟地帶”的潛力,從西歐、南歐、中東再到南亞和遠東的沿海地區,即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才是世界地緣政治的“核心地帶”。原因是,在這一弧形地帶上有著眾多的人口、豐富的資源以及高度發達的海陸交通。而且,邊緣地帶既可以作為海洋強國進入歐亞大陸的前沿陣地,也可以作為遏制大陸強國向海洋擴張的緩沖地帶。因此,他特別重視歐亞大陸“心臟地帶”與“邊緣地帶”各大力量的消長以及對美國國家安全的影響,認為美國在地理位置上被歐亞大陸以及非洲和澳洲包圍著,美國的戰略宗旨是維護歐亞大陸的均勢,絕不允許歐亞大陸出現一個統一的和壓倒其他所有國家的權力中心。為此,美國必須積極干預歐亞大陸的事務,控制該大陸的邊緣地帶。斯皮克曼甚至把麥金德的名言修改成了“誰支配著邊緣地區,誰就控制歐亞大陸;誰支配著歐亞大陸,誰就掌握世界的命運”。①[美]斯皮克曼著,劉愈之譯:《和平地理學》,商務印書館,1965年,第78頁。他強調指出:“歐亞大陸上的均勢是我們目前作戰的目標之一,建立和維持這種均勢將繼續是我們在戰爭勝利后的目標。所以,為了美國的利益,我們仍要繼續同那些設法阻止邊緣地區結成一體的強國合作?!雹赱美]斯皮克曼著,劉愈之譯:《和平地理學》,第112頁。

斯皮克曼的“邊緣地帶論”對戰后美國對外戰略產生了很大影響。正如美國學者威廉·富蘭克林在“美國戰略政策與歐亞邊緣地帶”一文中所說:“很明顯,自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美國所采取的國家戰略,在骨子里所代表的也就是斯皮克曼所提倡的‘邊緣地帶’戰略觀念……是以圍堵(遏制)麥金德所謂心臟地區的向外擴展為主要目標,而其手段則為增強具有戰略重要性的歐亞邊緣地帶?!雹鄢虖V中:《地緣戰略論》,國防大學出版社,1999年,第47頁。冷戰時期美國對蘇聯的遏制戰略,用斯皮克曼的理論來概括,就是在歐亞大陸的邊緣地帶保持一種美國的軍事優勢,以此壓制蘇聯向邊緣地帶突破進而向西方海上力量挑戰的企圖。這一基本思路一直是冷戰前期美國對蘇戰略的指導原則。從地緣戰略的角度看,我們理解了為什么美國因“失去”中國而歇斯底里,為什么“失去”中國后還要頑固干涉臺灣問題,即使中美建交后美國依然不放棄對臺灣問題的干涉。

蘇聯解體后,由于中國的迅速崛起,某種程度上取代了前蘇聯的地位,與太平洋彼岸的超級大國美國遙遙相對,美國很自然地把中國看成是最主要的地緣戰略對手。中國位于歐亞大陸東部的邊緣地帶,又連接“心臟地帶”,堪稱亞洲的地理樞紐,戰略地位十分顯要。因此,無論中美關系如何改善,無論官方如何表述中美關系的性質,美國全球戰略目標對中國的指向性是非常明顯的。面對迅速崛起的中國,美國不斷加大牽制、遏制中國的力度,強化美日同盟,加強在西太平洋的駐軍,向臺灣地區出售先進武器以及在南海問題上攪局,這些舉措必然會引起中國的警覺,促使中國進一步加快國防現代化建設的步伐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安全威脅。而中國維護自身安全的行動反過來又成為美國加強軍事部署、防范和圍堵中國的新口實,使中美關系陷入某種惡性循環的“安全困境”之中。美國習慣于對外擴張,想當然地認為崛起的中國也會步美國的后塵。美國學者羅伯特·庫恩評論道,美國“一些分析家以己度人,將這種進攻性意圖強加給中國,從而鼓吹美國繼續大規模擴軍,以抗衡這種所謂的‘中國威脅’。比如一位評論家說,美國需要40艘航空母艦,外加至少1000架新一代隱形轟炸機”。①[美]羅伯特·庫恩著,呂鵬等譯:《中國30年——人類社會的一次偉大變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第9頁。其實中國根本無意也無力與美國爭霸世界,這些誤解與曲解凸顯了中美兩國在軍事領域里增進互信的極端重要性。但美國的“冷戰思維”是根深蒂固的,不是我們一廂情愿就能改變的。

美國著名中國問題專家羅伯特·卡普蘭2010年在《外交》雙月刊上撰文“中國力量的地理學”,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全面分析了中國崛起對美國的影響,其觀點和結論有別于一般性的輿論炒作。他認為:“中美之間戰爭的幾率很小,中國對美國的軍事威脅只是間接的。中國的挑戰主要是地理上的,盡管還有棘手的債務、貿易和全球暖化等問題?!敝袊鴮W者普遍認為,從地緣政治的角度分析,在世界主要大國中,美國的地緣環境最為優越,但卡普蘭認為,“在陸地和海洋,中國在地圖上都占據著有利的位置,從中亞到南中國海,從俄羅斯遠東地區到印度洋,北京的影響正在發散和擴張。中國正在崛起為一個洲際大國,正如拿破侖的名言所說,此類國家的政策與生俱來在于他們的地理之中。”卡普蘭的結論是“中國正在改變東半球的均勢,并且強烈地影響著美國”。②Robert D. Kaplan,“The G eography of Ch inese P ower,”Foreign Af fairs,Vol.89, No.3,May/June 2010, pp.24-25.

可以預料,隨著中美之間綜合國力的差距進一步縮小以及中國國防現代化步伐的加快,中美之間的“安全困境”問題會更加凸顯,中美兩個全球性大國在一些領域加強合作的同時,也會在另一些領域展開激烈的爭斗,尤其在臺灣問題上,中美之間的博弈仍將長期進行下去。解決臺灣問題是中國的內政,最不希望骨肉相殘的是中國人民自己,但國家統一高于一切,中國大陸不可能承諾放棄武力統一的權利。布熱津斯基卻聲稱:“美國如果默認使用軍事力量強行統一臺灣的嘗試,那么美國在遠東的地位將受到毀滅性的破壞,因此,如果臺灣那時無力保護自己的話,美國決不能在軍事上無所作為。”“換句話說,美國將不得不進行干預。但那并不是為了一個分離的臺灣,而是為了美國在亞太地區的地緣政治利益。”①[美]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著,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245—246頁。美國為了它的所謂“地緣政治利益”,勢將繼續干涉臺灣問題。其實,布氏還有潛臺詞不便明說,那就是美國也極不愿意看到海峽兩岸和平統一。因為無論武力統一還是和平統一,其地緣政治效應是一樣的:臺灣這艘“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將為中國所有,香港的信息、臺灣的技術和資金加上中國大陸改革開放30多年積蓄的巨大能量,將使中國迅速成為一個在世界上有舉足輕重影響的世界級強國,將意味著美國西太平洋軍事鎖鏈的斷裂,進而將是美國在西太平洋霸權地位的終結,這種前景對美國不啻是夢魘。而且,美國把第一島鏈看成是阻止中國海軍進入太平洋的“逆向長城”,第一島鏈斷裂將威脅美國國家安全,這在中國人看來非?;奶疲恍┟绹鴳鹇约覅s非常嚴肅地用這種思維方式看待臺灣與大陸最終統一產生的深遠影響。隨著1987年臺灣開放老兵回大陸省親開啟了海峽兩岸重新融合的進程,兩岸經貿往來日益密切,2005年連戰登陸以來兩岸政治關系也熱絡起來,美國有學者認為,臺灣正在進入中國大陸的勢力范圍,“華盛頓現在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是利用臺灣制衡正在崛起的中國,還是遵循自由主義的邏輯通過進一步密切臺灣與中國之間的經濟、社會和政治關系尋求促進長期的和平”。②Bruce Gilley,“Not So Dire Straits,” For eign Affairs,Vol.89, No.1, January/February 2010,p.44.如何妥善解決相互關系之間的“安全困境”問題,考驗著中美兩大國政治家的智慧和能力。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近鄰,用田中角榮的話說,是誰也不能搬家的鄰邦。中日兩國在歷史上恩恩怨怨,不論其關系如何,各自對對方都極為重要。中日關系與其說是外交問題,不如說是國內問題,每次中日之間的風波都會引起兩國國內民眾的情緒化反應。現在中日關系面臨著歷史性轉折,兩國之間的實力對比、民眾心態和國際地位都在發生巨大的變化。由于中日兩國復雜的歷史糾葛和現實的利益沖突,可以預料,21世紀前期在中國的地緣安全環境中,中日關系可能是最差的,兩國之間的“安全困境”問題也非常突出。但我們也應該看到,中日關系還正面臨著共同發展繁榮、共同構筑東北亞持久和平、共同推進東亞共同體和亞洲一體化進程等三大機遇。如何抓住機遇迎接挑戰,是擺在中日兩國政府和人民之間的共同課題。

二戰后,日本經濟從1956年開始起飛,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始終走在中國的前面,這使日本人內心深處產生了一種對亞洲大陸國家居高臨下的孤傲感。1986年,日本赫赫有名的經濟、軍事評論家,同時也是日本政府高級智囊之一的長谷川慶太郎出版了一本名噪一時的暢銷書《再見,亞洲》,書中扉頁上赫然寫著這樣一段文字:“從前日本屬于亞洲的一部分,日本人也是亞洲人的一種,但現在日本已不屬于亞洲了,日本人也不是亞洲人了。在亞洲這個巨大的垃圾堆之中,只有一幢高聳入云的現代化摩天大樓,那就是日本。在這幢高樓里,人們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而垃圾堆里則沒有財富,也沒有自由。戰后40年,日本已與亞洲隔絕了,存在于日本和韓國以外的亞洲國家之間的差距,今后會越來越大”。①唐暉、梁明:《大和“超霸”夢》,時事出版社,1995年,第22頁。通過這段文字,人們可以看到,日本人的狂傲和對亞洲人民的鄙視躍然紙上,同時,日本精英階層缺乏戰略眼光,看不到歷史大趨勢的通病也暴露無遺。

日本有句諺語:盛者必衰。正當80年代末日本人得意洋洋的時候,一場經濟危機如颶風般襲來。在20世紀80年代日本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作為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形成了三個所謂的“神話”,即土地神話、消費神話和就業神話,也即地價永遠是上升的,消費永遠是增加的,就業是絕對有保障的。而這三個“神話”交織在一起就產生了巨大的魔力,在這種魔力的驅使下,銀行大量貸款,企業大量投資,個人大量消費。也正是這一系列綜合性的行為構成了巨大的經濟泡沫。泡沫一旦破滅,經濟危機隨之而來。從1990年開始,日本泡沫經濟開始破滅。1990年到1993年股市持續下跌,股市規模從當初GDP的兩倍,跌至GDP的50%。地價、股價的暴跌引起連鎖反應,導致企業收支狀況惡化,生產被壓縮或停頓,金融機構不良債券驟增,國民手中資產大量縮水,收入下降,消費需求長期低迷,從而使日本經濟陷入長期蕭條。根據“國家生命周期”理論,①胡鞍鋼:《中國崛起之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第12頁。日本經濟發展早已過巔峰期,占世界經濟總量的份額持續下降。反觀中國,自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后,經濟持續20年高速發展,而且繼續處在“國家生命周期”的上升期,中日兩國相對國力的比較已是“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2010年,中國GDP總量按美元匯率計算達5.88萬億美元,正式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大國。但以購買力平價法計算,中國在2001年就已超越日本,當時中國購買力平價GDP占全球總額的7.58%,而日本為7.48%。根據國際貨幣組織估計,2010年中國購買力平價GDP占全球總額的13.27%,日本為5.83%。2015年中國經濟將占全球總額的16.96%,美國為18.36%,日本為5.15%。②張幼文、黃仁偉等著:《2011中國國際地位報告》,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17頁。

當今的東亞已是今非昔比,從綜合國力的角度看,今后幾十年中國將把日本遠遠甩在身后,這恐怕是誰也改變不了的歷史大趨勢。英國學者馬丁·雅克評論道:“在發展水平上,日本在本地區已不再是一枝獨秀,昔日那個被眾多落后鄰國包圍、自身已達到西方發達水平的日本已經不見了蹤影。亞洲四小龍和日本的差距越來越小,整個東亞地區的生活水平也有所改觀,而中國這個日本的老對手則在譜寫著人類歷史上最壯麗的經濟轉型奇跡。簡言之,歷史終于讓中國和日本站在了同一條起跑線上?!雹踇英]馬丁·雅克著,張莉、劉曲譯:《當中國統治世界》,中信出版社,2010年,第239—240頁。面對龐大鄰國的快速崛起,日本一時難以適應?!叭毡緦χ袊绕鸬姆磻┞冻銎浔举|上的弱點,日本就像一只兔子,在迎面而來的汽車的明亮車燈下顯得有些驚慌失措?!雹躘英]馬丁·雅克著,張莉、劉曲譯:《當中國統治世界》,第241頁。在日本人看來,最好中國永遠不會崛起,或者中國崛起的勢頭被一陣“神風”吹到九霄云外,但中國的崛起對日本的影響又最大。如何面對中國崛起這一“百年未有之變局”,是上世紀 90年代以來日本外交面臨的世紀性課題。過去十余年間,日本各界精英和國內輿論的中國觀經歷了嚴重不適、激烈對立、過度反應、劇烈排斥等心理與行為癥狀。日本試圖遏制中國的成長勢頭,重奪“亞洲盟主”寶座,以免遭受被邊緣化為“亞洲大不列顛”的命運,為此不惜兩敗俱傷,大有日本武士道精神再現之勢。在日本右翼勢力的鼓噪下,“中國威脅論”、“中國報復論”、“中國討債論”在東瀛風靡一時。但歷史事實是,一個強盛的中國屹立于亞洲的中央不但不會威脅日本的安全,反而會為日本提供可靠的安全保障,盡管這種安全保障并非完全出于中國的主觀意愿,而是客觀形勢造成的。例如,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當蘇聯在世界上咄咄逼人、大肆對外擴張時,是中國站在了抵抗蘇聯的第一線。日本戰后走“重經濟、輕軍備”之路,成為令世界仰慕的僅次于美國的經濟大國,客觀上中國起到了日本的戰略屏障作用。但日本右翼勢力絕不會這樣看待中國的崛起,而是千方百計強化日美同盟,增強軍事實力以牽制中國,日本的所作所為反過來使中國有理由擔心日本走軍事大國之路,再一次禍害亞洲人民,更要增強軍事實力以反制日本,由此形成了雙方都難以擺脫的“安全困境”。

日本對中國崛起的防范與恐懼,本質上是日本“島國根性”的自然反應。日本島國的地位使其無法擺脫對大陸鄰國的依傍,國家的發展,民族的自立,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大陸鄰國的支持和幫助。但是,日本的“島國根性”又使其對大陸鄰國產生莫名其妙的恐懼和擔憂。在古代,日本依傍于廣袤、富饒而又高度文明的大陸鄰國,被罩在以中國為中心的東亞“華夷體系”之下。但是,日本的島國環境,又使日本人有著強烈的,甚至有些神經質般的危機感和孤獨感,產生了濃重的憂患意識和防范心理?,F在面對強大鄰國中國的日益崛起,其危機、憂患、自卑、防范的心理日益增強,以鄰為壑的觀念揮之不去,心態失衡的同時又滋生了對中國的對等和抗拒心理。中國人口數量是日本的10倍之多,國土面積是日本的近26倍,又是距日本最近的大國。中國這種天然的大國優勢和地理條件,使得作為海島小國的日本存在自然的“大陸恐懼癥”和“大陸羨慕癥”。如果說,當中國不強不弱時,日本還不至于對中國產生擔心和恐懼的話,那么一旦中國強大起來,潛意識的擔心和恐懼就會油然而生。正如日本學者橫山即作所說:“中國從政治大國走向經濟大國,而日本從經濟大國走向政治大國,很難想象兩國還會像過去那樣攜手并肩,保持良好關系。大陸國家從本質上構成對鄰近島國的威脅?!雹儆嵴龢诺戎骸洞髧鴳鹇匝芯俊?,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第368頁。正是由于島國心態作祟,日本在對中國發展友好關系的同時,防范與遏制色彩日濃。

目前日本正在受到并將繼續受到“中國的沖擊”,表現出對“中國地位上升、日本地位下降”現象的嚴重不適應。面對中國的崛起,日本學者認為:“近代以前的‘大中華世界’重建的潮流正在出現。日本是擋回這一潮流呢,還是被這一潮流卷入呢,抑或保持孤高呢?但有一點很明確,那就是日本無論如何也要作出抉擇”。②金熙德:“21世紀日本外交的抉擇”,《國際政治研究》,2008年第1期。人們有理由相信,盡管21世紀日本外交抉擇是艱難的、曲折的,但“形勢比人強”,日本外交會順應時代潮流,作出理性的抉擇。中日之間的“安全困境”現象經過一段時期的上升期后,隨著中日雙方的交流磨合,有可能趨于淡化,但這種假設需要時間的檢驗,更需要中日雙方的努力。

中國傳統上是大陸國家,其安全威脅主要來自北方的游牧民族。新中國成立后,除了50年代短暫的中蘇“蜜月”期,中國的安全威脅也主要來自北方的超級大國蘇聯。1991年12月,蘇聯這個龐然大物崩潰于一旦。蘇聯的解體,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使得在中國的北部消除了一個強大的對手,贏得了一個戰略協作伙伴和兩個安全緩沖區(蒙古和中亞),中國東北、華北、西北的地緣安全環境得到了根本性的改善,這是自秦漢以降中國陸上地緣安全環境中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重大變化。有美國學者評論道:“蘇聯的瓦解不僅使戰略三角壽終正寢,而且標志著俄國自19世紀中葉以來一直在中蘇邊界掌握絕對優勢的地位的結束?!雹踇美]安德魯·內森、羅伯特·羅斯著,柯雄等譯:《長城與空城計——中國對安全的尋求》,新華出版社,1997年,第56頁。面對國際戰略力量對比嚴重失衡、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咄咄逼人之勢,新生的俄羅斯與中國領導人不得不重新審視對方的戰略價值和相互關系,中俄出于各自的國家利益需要,建立了面向 21世紀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這是中俄關系發展的動力。但從地緣政治的角度看,中俄雙方都不能以過于浪漫的情調看待兩國關系,漫長的邊界線加之歷史上的恩恩怨怨,兩國關系中同樣存在著若隱若現的“安全困境”問題。正如前俄羅斯總統國家安全顧問科爾圖諾夫所說:中國和美國、德國、日本等國一樣,“客觀上是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經濟和軍事對手……對俄中關系絲毫也不能理想化和簡單化。俄中關系可能包藏著極其危險的沖突,尤其是將來。”①葉自成主編:《地緣政治與中國外交》,北京出版社,1998年,第27-28頁。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蘇聯解體后,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大部分遺產,依然是軍事強國和核超級大國。大國意識和強國精神是俄羅斯民族的靈魂,俄羅斯從來就不甘心淪為世界二流國家。自俄羅斯獨立以來,無論是葉利欽時代還是普京時代,俄羅斯外交始終貫穿著一條主線,這就是重振大國雄風。俄羅斯反復強調,它“作為一個大國,應該成為多極世界中有影響的一極”。②朱聽昌:《中國地緣戰略地位的變遷》,時事出版社,2010年,第196頁。俄羅斯國土極為遼闊,依然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約達1700萬平方公里,背靠北極,俯瞰歐亞,戰略地位顯要,自然資源豐富,具備成為世界一極的基礎條件。但俄羅斯也有自己的弱項,例如,俄羅斯人口基數小,經濟發展模式過度依賴能源、原材料出口,國力比較單一,從綜合國力的角度看,今后難以與美、中、歐相提并論。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俄羅斯的雄心與實力之間有不小的差距,面對迅速崛起的中國,俄羅斯的心態同樣是復雜的,在總體合作的同時也有一定程度的猜疑和戒備心理。

事實上,俄羅斯也有自己版本的“中國威脅論”,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人口擴張論”。俄羅斯國土遼闊,人口規模卻非常小。截至2008年5月,俄羅斯總人口為1.41億,而且繼續呈負增長趨勢,目前中國人口差不多已接近俄羅斯的十倍。俄遠東地區面積為 600多萬平方公里,但截至2010年1月,人口僅有650萬,而相鄰的中國東北三省則達到1億人。隨著中國改革開放尤其是沿邊開放政策的實施,中俄邊境一帶的民間貿易和人員往來不斷興旺,這是經濟全球化條件下國家間交往日趨頻繁和邊界趨于“模糊”的自然體現,政府需要做的只是加強有序管理。但是,在一部分俄羅斯人看來,中國移民大量涌入西伯利亞和遠東,目的是要實現中國對俄羅斯領土的“事實上的占領”。①李靜杰:“跨入新世紀的中俄關系”,《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7年第2期。這種現象被俄羅斯國內某些別有用心的人加以利用,并在媒體上進行夸大宣傳,使得“非法移民”問題成了在俄羅斯有一定市場的中國“人口擴張論”和“中國威脅論”的主要根據之一。2.“軍事威脅論”。蘇聯解體后,由于經濟下滑,財力不足,使得俄羅斯的軍費投入受到很大限制。而中國經濟快速增長,財力充足,國防現代化的步伐加快,這原本是中國現代化進程中的正常現象,但俄羅斯國內卻有人將此同中國未來的軍事戰略走向聯系起來,宣揚中國軍力強大后會對俄羅斯提出領土要求或者進行軍事威懾。俄羅斯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安德烈·比昂特科夫斯基在“我們需要一個什么樣的中國”一文中認為:“在軍事力量方面,中國比俄羅斯在總體上占有相當大的數量優勢,有無限的后備人員可以擴充到軍隊中,有大量的武器和軍事技術裝備儲備,裝備更新也在全速進行。今天中國是俄羅斯的友好國家,但在未來,就像不久前的過去一樣,中國在政治和軍事上很可能急劇轉向,從而對俄羅斯的國家安全構成威脅?!雹阱X洪良主編:《中國和平崛起與周邊國家的認知和反應》,軍事譯文出版社,2010年,第116—117頁。3.“固有領土回歸論”。所謂“固有領土”,即歷史上的沙俄通過《北京條約》、《璦琿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從清政府手中掠奪去的大約 15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領土。雖然迄今俄羅斯已經實際控制并經營這些土地達一個半世紀之久,但是仍然感到心虛和不安,擔心中國強大后會采取行動,將這些領土收回。即便是對中國友好的那些俄羅斯人也對此心存疑慮。例如,知名中國問題專家雅科夫列夫就曾指出:“中國人大批滲入和落戶的威脅特別大,因為‘滲入者’深信,他們不是到別國的土地上,而是到歷史上屬于中國的、只是在 150年前丟失的土地……目前,同我們友好的中國還在繼續緊張地進行著對上述領土的科學論證工作”。③[俄]亞·弗·盧金著,劉卓星等譯:《俄國熊看中國龍》,重慶出版社,2007年,第336頁。而“中國威脅論”的主要鼓吹者、俄羅斯政治軍事分析研究所所長沙拉文的言論就更加直白。他聲稱:雖然目前中國不會覬覦俄羅斯的土地,“但是 10年后誰能保證中國不會分割俄羅斯的版圖?”④吳大輝:“防范中的合作”,《俄羅斯中亞東歐研究》,2005年第5期。4.“原材料掠奪論”。俄羅斯一部分持這種論調的人對發展同中國的經濟合作懷有顧慮,擔心俄羅斯會變成中國的“資源附庸”,大量的中國商品涌入俄羅斯將擠垮俄羅斯的民族工業。此種觀點建立在他們對于中國經濟的不斷擴張和國外能源及資源需求不斷擴大的推論之上,在一定意義上講也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目前中國在世界貿易、投資和金融格局中的地位明顯超過俄羅斯,這的確會使俄羅斯人擔心本國在與中國競爭中處于劣勢,在能源和原材料方面成為中國“吸收”的對象。不過,盡管存在這種可能性,但俄羅斯的這些擔憂卻是不必要的。事實上,俄羅斯正是依靠其在國際分工中最強的優勢才實現了經濟的恢復和增長。

俄羅斯國內之所以對發展中俄關系存在種種顧慮,是因為俄羅斯是一個以實用主義為對外政策指導原則的國家,這種觀念決定了俄羅斯對于現實主義國際政治理論所宣揚的“大國興衰”規律和“霸權交替”、“權力轉移”等邏輯持有很深的認同。在俄羅斯看來,中國的崛起使得昔日貧弱的中國在歷史上首次不僅在國內生產總值方面,而且在人均國民收入方面已經超過或即將超過俄羅斯。根據俄羅斯科學院世界經濟與國際關系研究所的預測,到2015年,中國將占世界總產值的16.5%,而俄羅斯即使在年增長率保持在 5%—6%的情況下,至多也不會超過 3%。①錢洪良主編:《中國和平崛起與周邊國家的認知和反應》,第120頁。如此巨大的差異使俄羅斯在其昔日的“小兄弟”面前第一次感到了衰弱,自卑和憂慮也就在所難免。因此,俄羅斯實際的對華政策是合作、借重與適度平衡。英國學者博博·羅認為,中俄“戰略伙伴關系”既非西方觀察家所斷言的反西方聯盟,亦非中俄兩國宣稱的“國際合作典范”,而是屬于傳統的大國關系,是既含有短期功利考慮,又隱藏著長久戰略謀劃的“權宜軸心”。中俄之間的良好關系并不對西方構成威脅。相反,兩國的伙伴關系為世界格局提供了某種穩定力量和可預測性,有助于建設一個更加安全的世界。②Bobo Lo, Axis of Convenience: Mosco w, Beijing, and the N ew Geopolitics,Brookings Institution Press, 2008.俄羅斯不會把所有的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中國也理應如此。中國在發展“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同時,應注意世界各大力量之間的戰略平衡,以靈活、務實的外交爭取中國最大的戰略回旋余地和安全利益。

印度是與中國接壤并存在領土爭端的陸上強鄰。進入21世紀,南亞大國印度正雄心勃勃地謀求沖出南亞,走向世界,西方輿論形容印度象正在追趕中國龍。印度也熱衷于和中國進行沒完沒了的比較。有學者指出:“中央之國日益成為一種標尺,印度人,常常將其在全球背景下的政治地位和經濟發展,按照中國的標尺進行比照?!雹賉德]卡爾·皮爾尼著,陳黎譯:《印度中國如何改變世界》,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8年,第162頁。確實,這兩個大國有許多相似之處:中國和印度都是亞洲地區的大國,兩國是近鄰又都是文明古國;中國和印度是世界上兩個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的比重逐步增大;中國和印度的改革對全世界都有強大的影響力;中國和印度擁有廉價的熟練技術工人,兩國都致力于以市場為導向的經濟改革,兩國都存在巨大的國內市場;兩國都保持著高速的經濟增長,中國保持著9%左右的增長速度,而印度則維持在8%左右??偟膩砜?,中國改革開放比印度早10多年,在第三次經濟全球化浪潮中搶占了先機,但印度已經在奮起直追,有人形容印度是個“身披破襯衫的健壯小伙”,在基礎設施落后的表象下蘊藏著無窮的潛力。

中印兩國都具有成為世界大國的巨大潛力,被認為是推動21世紀前期世界地緣戰略格局演變的兩個最有活力的棋手。印度與中國進行理性的比較,可以取長補短,促進共同發展,但在軍事安全領域盲目攀比、互不信任,則有可能產生兩國之間誰都不愿看到的“安全困境”。實際情況正是如此,與經濟領域相對冷靜、合理、積極的認知相比較,印度在中國軍事現代化方面所持的看法則以消極、敵視和詆毀為主導。雖然在一部分印度人看來,中國推進軍事現代化的意圖是為了與“綜合國力”的提高保持一致,但更多的印度人則認為中國軍事現代化懷有更“陰險”的目的。印度認為,中印兩國曾經有過沖突和敵對的歷史,相互懷疑將在兩國之間長期存在。雖然兩國的新型外交關系已經發展了30余年,但印度大眾的記憶仍然停留在1962年的邊界沖突以及中國與印度的勁敵巴基斯坦在軍事領域的合作問題上面。這種觀念導致印度對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多持消極的看法。尤其是在1998年印度核試驗前后一段時間,這種看法非常突出。當時,印度國防部長費爾南德斯就公開稱中國為“頭號潛在威脅”,印度總理瓦杰帕伊在給美國總統克林頓的密信中則把“來自鄰國的威脅”作為其公開進行核試驗的借口。用印度戰略研究人員阿斯薩納的話說就是:中國日益增長的國家實力、軍事能力、發展近海投送力量的計劃以及核打擊能力和軍事現代化步伐,在不久的將來對印度安全構成一種潛在威脅。①S.B.Asthana,“The People’ s Liberation Arm y of China: A Critical Anal ysis,”Combat Journal,Vol.30, No.2, September 2001, p.38.

印度國防部《2006—2007年度報告》論及中國軍事現代化對印度的影響時認為,由于中國的軍事現代化勢不可擋,印中之間的軍事差距正逐漸擴大。隨著中國軍隊在西藏后勤基礎設施的建設,特別是格爾木到拉薩的鐵路和一系列公路網的鋪建以及許多新航線的開辟,中國有能力在短時間內向西藏運送大量兵力。所以,印度必須在與西藏接壤地區的后勤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增加投資,同時大力發展情報技術以及監視和偵察系統,提高早期預警能力,加強地面和空中火力。此外,印度還需要建立并裝備4到6個山地師,以便在需要時將戰爭引入中國境內。②Ministry of Defence, Government of India, Annual Report 200 6-2007, New Dehli, 2007,p.3.報告還指出,中國軍事現代化的目的是縮小解放軍與世界軍事強國之間的巨大差距,這尤其表現在具備戰略擴展能力的硬件系統方面,這一目標一旦實現,印度與中國的軍事差距將被進一步拉大。因此,印度必須在軍隊的現代化建設上增加投入,以便應對未來在喜馬拉雅山地區可能爆發的另一場沖突。不僅要使部隊的作戰水平足以攻入西藏,而且要提高武器性能以及指揮、控制、通訊、計算機、情報、監視、偵察系統的軟硬件水平,以適應在海拔 11000英尺高度的青藏高原上的作戰行動。③Ministry of Defence, Government of India, Annual Report 200 6-2007, New Dehli, 2007,p.4.

在21世紀,印度的國家戰略以“控制南亞和印度洋,爭當世界一等強國”為目標,盡管國內大部分民眾生活艱辛,甚至還存在著大量的“貧民窟”,但在發展軍事力量上不惜血本。印度尤其重視發展海上力量和核力量,確立了“核武加航母”的“雙箭頭”目標,不僅要建 3個航母編隊,從而超過俄、英、法,成為世界第二航母大國,而且大力開發海基作戰平臺,搞“三位一體”的核威懾力量體系。印度作為擁有核武器的軍事大國的崛起,而且以中國為主要對手,肯定會分散中國的精力,迫使我不得不拿出相當的人力物力加強西南邊疆的國防建設。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印度加強軍事力量和走核武化之路都和中國有直接的關聯。1947年印度獨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印度并沒有走上軍事化的道路。1962年中印邊境戰爭后,印度大大加深了對中國的敵意和不信任。由于不明真相,許多印度人認為“中國背叛了印度,從背后捅了朋友一刀”。自此以后,印度不僅擔心中國會再次使用武力奪回被印度占領的領土,而且擔心中國和巴基斯坦聯合起來對付它,其國家安全可能會同時受到來自西部(巴基斯坦)和北部(中國)的威脅,為此,印度必須做好兩線作戰的準備。在隨后的 5年里,印度進入緊急備戰時期,組建了與中國和巴基斯坦作戰的11個山地師,空軍由25個中隊增加到46個中隊,軍隊人數從1962年的51萬迅速增加到1965年的90萬,國防開支則由29億盧比猛增至100多億盧比。①孫士海主編:《印度的發展及其對外戰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第 274頁。印度最終走上核武化之路既以中國為對手又以中國為榜樣。印度國際中心U.S.巴杰帕依在其1983年出版的《印度的安全》一書中指出:“當今國際政治的格言是實力……尼克松和基辛格為他們去北京懺悔朝覲之行辯護時,提醒了這樣的事實:一個擁有 8億人口和武裝了核武器的國家是不能被忽視的。當中國弱小時,它的領空被經常侵犯,領海被故意超越,合法權益也被否認。一旦它顯示了核能力,承認便隨之而至。中國的經驗對所有的發展中大國都是歷史經驗,也是印度該好好考慮的時候了?!雹赨.S. Bajpai ed., India’s Security: the politico-strategic environment, Lancers Publications,1983, p.65.

中印邊界戰爭已經過去了半個世紀,中印兩國的國內形勢和國際形勢都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中印關系也早已走上了正常化的道路,但中印之間圍繞邊界糾紛、西藏問題和巴基斯坦問題糾纏不清,事實上已經形成了“安全困境”。印度學者認為,兩國間長期存在的邊界糾紛之所以難以解決,原因在于:對中國來說,阿克賽欽地區(由中國實際控制)是連接西藏和新疆的重要通道,而對印度來說,“阿魯納恰爾邦”(即藏南地區,由印度實際控制)對于維護印度飽受叛亂之苦的東北部地區的穩定至關重要。至于西藏問題,雖然印度政府承認西藏是中國的一部分,但印度國內民眾層面卻仍然存在對西藏事務的明顯關注和同情。由于在印度有10多萬西藏“難民”,這種情緒顯得更加強烈。兩國仍然保持對爭議領土的主權,這是民族自尊心和國家利益使然,而新德里繼續向距中國邊界只有 200英里的達蘭薩拉達賴“流亡政府”提供庇護,始終是印中關系中的一個癥結所在。①錢洪良主編:《中國和平崛起與周邊國家的認知和反應》,第158-159頁。在巴基斯坦問題上,對于印度來說,巴基斯坦是其勢不兩立的勁敵。兩國不僅宗教文化相異,戰略取向也完全相對。而由于巴基斯坦對中國奉行友好政策,并得到中國的多方援助,因此印度長期以來對于中印關系中的巴基斯坦因素極為敏感。在印度戰略界看來,當印度與中國發生沖突時,一個敵對的巴基斯坦將極大地牽制印度的力量;反之,在印度與巴基斯坦發生沖突時,一個強大的中國將對印度形成巨大的制約。美國學者高龍江認為,在長達半個多世紀的中印巴三邊互動中,印度事實上被降為一個僅與巴基斯坦相當的地區性國家。中國可以利用印巴沖突得到政治好處,同樣,巴基斯坦也可以從中印沖突和中巴友好關系中獲得安全保障。②John W. Garver, Protracted Contest: Sino-Indian Rivalr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1, p.188.

如何消解中印之間的“安全困境”問題,將是一項長期復雜的工程。印度有學者認為,“中國在印度人心中的分量比印度在中國人心中的分量要重得多。對印度來說,中國是頭等重要的國家,在某些方面甚至比美國、俄羅斯更重要。對中國來說,印度的重要性卻不是第一位的,甚至不是第二或第三位。因此,要中國戰略觀察家客觀地了解印度是很難的,必須設身處地地把自己擺在印度的地位才能做到”。③[印度]杰倫·蘭密施著,蔡楓、董方峰譯:《理解CHINDIA——關于中國與印度的思考》,寧夏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55頁。此話不無道理,中印兩大國沒有理由再一次兵戎相見,加強兩國各層次的交流,設身處地理解對方的核心利益訴求,妥善解決雙邊關系中存在的問題,在國際問題上相互協作,兩國無疑會在亞洲及世界舞臺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在中國的地緣環境中,除了上述陸海大國外,尚有眾多的中小國家,在中國崛起的刺激下,與中國有海洋權益爭端的國家也紛紛厲兵秣馬。盡管這些國家發展軍備改變不了亞太地區的軍事格局,但增加了中國維護海洋權益的難度,加之其他大國的介入,使得中國面臨的地緣安全環境更加錯綜復雜。

中國地緣安全環境中存在眾多的“安全困境”問題,是一個大國崛起進程中的正?,F象。中國作為擁有五千年文明、版圖和人口都具有洲際規模的超大型國家的崛起,必將對亞太格局進而對世界格局乃至人類歷史的發展方向產生巨大的沖擊力和意義深遠的影響,世界各種力量正在重新分化組合,相互關系必定要經歷一個磨合期。中國順應和平與發展的時代潮流,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永遠不爭霸、不稱霸,始終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①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的和平發展”,《解放軍報》,2001年9月7日。中國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終將會贏得世界各國的理解,中國將以極大的耐心和誠意和相關國家一道逐步緩解相互關系中的“安全困境”問題,共創“和諧亞太”與“和諧世界”。

解放軍國際關系學院國際戰略系教授、博士生導師

D631

A

1006-1568(2012)03-0041-58

猜你喜歡
印度
今日印度
中外文摘(2021年23期)2021-12-29 03:54:04
世界為何應當擔心印度
英語文摘(2021年7期)2021-08-14 02:36:28
五彩繽紛的灑紅節 印度
幼兒100(2021年8期)2021-04-10 05:39:44
如果可以去印度
印度簽訂長單合同 需求或將減弱
印度自拍現場
中外文摘(2017年21期)2017-11-02 01:50:04
我所見識的印度商人
華人時刊(2017年19期)2017-02-03 02:51:37
山哈·印度攝影
青年文學(2015年1期)2015-10-24 03:27:18
印度式拆遷
海峽姐妹(2015年5期)2015-02-27 15:11:02
最高警察
環球時報(2015-01-21)2015-01-21 01:38:52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自在在线午夜|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91福利在线看| 国产女同自拍视频| 成年人久久黄色网站| A级毛片高清免费视频就| 亚洲av无码成人专区|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观看| 日韩免费视频播播| 免费毛片全部不收费的| 日韩欧美综合在线制服| 国产综合日韩另类一区二区| 国产一区在线视频观看| 精品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91小视频在线观看免费版高清| 亚洲国产午夜精华无码福利| 国产理论一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777777麻豆| 曰AV在线无码| 99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免费国产小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三级片在线看| 成人福利在线免费观看| 国产三区二区| 国产男女免费视频| 亚洲欧美另类视频| 久青草免费在线视频|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久久亚洲中文字幕精品一区| 无码国产伊人| 伊在人亚洲香蕉精品播放| 在线精品亚洲一区二区古装| 免费人成网站在线观看欧美| 欧美日韩导航| 亚洲va欧美ⅴa国产va影院| 伊人久久久久久久| 99成人在线观看| 丁香婷婷综合激情| 国产精品视频观看裸模|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Jizz国产色系免费| 国产精品播放| 国产亚洲精品97AA片在线播放| 国产无码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欧美激情伊人| 亚洲香蕉伊综合在人在线| 成人小视频网| 国产99精品视频| 香蕉国产精品视频| 19国产精品麻豆免费观看| 国产无码在线调教| 国产波多野结衣中文在线播放| 青青草91视频| 丁香综合在线| 欧美97色| 免费又爽又刺激高潮网址 | 国产一级二级三级毛片| 久久一色本道亚洲| 天堂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久久99国产精品成人欧美| 波多野结衣在线se| 精品视频第一页| 97在线免费| a天堂视频| 亚洲人成人无码www| 亚洲精品老司机|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亚洲AⅤ永久无码精品毛片| 久久精品国产电影| 国产午夜人做人免费视频| 欧美翘臀一区二区三区| a级毛片免费播放| 精品国产一二三区| 国产亚洲视频中文字幕视频| 免费一级无码在线网站| 无码啪啪精品天堂浪潮av| 九九热视频精品在线| 国产福利不卡视频| 99re在线视频观看| 婷婷久久综合九色综合88| 色天堂无毒不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