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旗娟
(許昌學院 河南許昌 461000)
文化視闕中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慕旗娟
(許昌學院 河南許昌 461000)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本身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具有豐富的文化傳統、文化品位和文化精神。從文化的視角審視和剖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看到,具有文化特質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始終是隨著社會文化脈絡嬗變的腳步,并在文化的潮起潮落中被逐步賦予了社會文化工具存在的角色和品質——發揮文化“化”人的功能,用文化的力量去塑造人、滋養人、凝聚人。
文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一個文化時代,文化成為社會發展的重要價值維度。從文化的視角審視和剖析既是對多元文化背景下面臨困境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論重構,更是對教育的人性價值的反思與回歸,也使思想政治教育獲得一個更加寬廣的學術視野和發展空間。
文化傳統是一個民族無法拒絕的歷史傳承,教育是人類文化發生發展的一種生命機制,沒有文化傳統就不會有教育,這就注定了教育必須以傳統為前提、為基礎,去繼承傳統,承認歷史和傳統對人類的作用,從而根據民族傳統采取特定的教育行動向下一代提供有關人類歷史發展的范型和參照系。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亦離不開文化的傳承性,也更不能遠離傳統。
首先,任何一個國家進行新文化建設,都不可能脫離本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這就注定了承擔著文化傳承任務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根植于傳統文化,傳統可以創新、轉換,但不能隨便割斷、拋棄。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已經構成中國社會的文化背景,生長在這種背景下的大學生既是傳統文化的現實承受者,也是傳統文化的傳播者,其思想觀念無時無刻不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因此當前思想政治教育應當積極汲取傳統文化中的精華,以其為基點,結合時代的發展開拓創新,孕育、豐富新時代的文化,充分利用傳統文化這一人文資源載體服務于自身。
其次,文化是一個統一連續的整體,它的發展具有繼承性、延續性。作為一個文化傳統極其深厚,哲學智慧甚為發達的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比起世界其他民族建立有著更為強烈的文化認同心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已經深深地滲入中國人的血液靈魂之中。處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當今中國,面對世界現代化潮流新的歷史挑戰,客觀上需要以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為根本依托,以馬克思主義為根本指導,實現古今中外優秀文化的最佳互補結構,才能建立起一種既批判繼承歷史傳統而又充分體現時代精神、立足本國,而又面向世界的社會主義新文化。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和主要任務,就是用馬克思主義教育廣大人民群眾,武裝群眾的頭腦,實現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傳統文化精華的完美契合。
再次,對于新時期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來說,能否真正發揮自己的優勢,其關鍵環節就在于能否對中國優秀文化精神汲收、弘揚并實現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理論整合、創造性的轉化。早在 1938 年,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所作的政治報告中就指出:離開中國特點來談馬克思主義,只是抽象的空洞的馬克思主義。一方面,馬克思主義要不斷汲取中國傳統文化的精華,使自己的內容更加充實、完善起來;另一方面,馬克思主義博大精深的理論系統必須帶上鮮明活潑的中國作風和氣派,才能為中國大眾所喜聞樂見。
目前,我國社會正處在一個轉型時期,傳統的文化觀念和價值體系在消解,新的文化觀念和價值體系還沒有完全建立,多種文化和價值的沖突和交融,構成這一時期獨特的多元文化現象。長期以來,在普遍的思想教育工作中,人們習慣于把思想政治教育和政治教育劃等號,片面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輸性,強調對思想觀念、道德規范的枯燥闡釋,而忽視了它的文化性和滲透性。缺少廣泛的文化支撐,就難以在學生的精神世界里生成相應的理想信念和人生智慧,也就喪失了思想政治教育本應具有的目標指向與價值功能。尤其在這樣一個價值多元、文化多樣的時代,忽視了文化環境的積極介入,使“文化”一直游離于思想政治教育之外,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薄弱,文化底蘊貧瘠。在此境況下,當務之急要把思想政治教育置于社會文化變遷的大背景下來思考和推進,使其具有更多的文化氣質與感染力。
高等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承擔著對大學生進行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人生理想教育、社會責任感教育的任務,是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陣地。胡錦濤同志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文化軟實力”這一概念并強調:“當今時代,文化越來越成為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重要源泉、越來越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因素、豐富精神文化生活越來越成為我國人民的熱切愿望。”同時,黨的十七大報告也明確提出了我國文化建設的總任務,即“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興起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高潮激發全民族文化創造活力,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使人民精神風貌更加昂揚向上”。其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既是對我國文化建設的新表述,也是當前文化建設的戰略重心。而提升文化軟實力與落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功能有著密切的聯系。
首先,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育是當前文化軟實力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中共中央、國務院在《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大學生是十分寶貴的人才資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當代大學生作為我國勞動力后備軍中知識水平和技術素質較高的一個群體,必將日漸成為我國勞動力中推動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其推動作用的發揮不僅在于他們的知識水平和業務素質,更在于他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因此,如何在他們興趣廣泛、思維活躍、好奇心強、可塑性大,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正在形成的關鍵時期,引導他們做到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知、信、行相統一,通過文化傳承的吸引力、感召力和同化力而不是強制力獲得理想的結果尤為重要,增強軟實力是當前大學生成才的要求,也是大學生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
其次,軟實力是一種依靠某種思想、文化的吸引力和根據特定的價值標準、政治制度說服別人相信和同意某些行為準則、價值觀念和政治制度,其核心是文化魅力。文化的力量有其特殊性,它不是一種強制性的力量,起作用的是靠文化的吸引、精神的感召,具有潛移默化、引人入勝的特點,具有極強的滲透力和超越性,可以通過改變個人的行為、群體的行為、國家的行為來改變人類的歷史,創造社會財富即文化對人的作用,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中要增強中國的軟實力,就需要形成共同的文化、思想 、價值 、理想的認同,使人們的思想意識在社會主旋律上取得一致。在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魅力就在于其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體內容是馬克思主義理論,這是國家意識形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國家的穩定和發展,需要將這種意識形態轉變成國家公民的基本政治素質。
總之,文化在多層次上承載著思想政治教育的功用,而思想政治教育則在價值上主導著文化的發展方向。文化建設和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是一項系統工程,我們必須要從思想上和行動上切實重視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并有效地把文化具有的歷史和現實價值以及其中蘊含的精神,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領域,尋求理論對現實的有效覆蓋,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內涵,賦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深切的文化關懷。
[1]張國宏.試論傳統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J].皖西學院學報,2002(11):63.
[2]阮小蕾.傳統文化在當前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價值[J].教書育人,2005(11):40.
[3]李毅.文化軟實力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0:4 .
[4]田廣林.中國傳統文化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319.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6,243.
[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456.
慕旗娟(1983— ),女,河南葉縣人,許昌學院社會科學教育部,講師,碩士。主要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