畢增彥
辦適合每一個學生發展的教育
——愛生學校在井陘
畢增彥
從特色發展到內涵發展,從改革創新到育人為本全納公平,再到全面發展的質量提升觀……這是井陘教育史上值得銘記的一年——從2010年4月至今,愛生理念滋養著井陘教育新的改革生機,愛生行動凝聚著井陘教育新的發展內力。愛生項目實施一年來的發展變化,正在給井陘教育帶來新契機、新氣象、新希望。
2011年10月13日,在教育部基礎教育一司和聯合國兒童基金會于甘肅省蘭州市聯合召開的中國愛生學校標準試驗經驗交流會上,井陘縣教育局的發言受到與會專家學者的高度贊譽,稱其為中國愛生學校標準試驗工作的一大理論貢獻,是探索實踐基礎上的一次提升和飛躍。
“中國愛生學校標準”是一個開放的系統,井陘縣教育局在“愛生”的旗幟下兼容并包,融匯各種先進理念、先進方法,確立了“大膽探索、及時總結、系統推進、特色發展”的項目推進指導方針,圍繞學生發展實施了“四項工程”:一是以感恩教育、文明禮儀教育、傳統文化教育、書香校園建設為引領的德育工程,推進學生素質教育;二是開展生命課堂、生本課堂、生態課堂建設,以有效教與學為核心,以小組合作學習為主要形式,實施課改工程;三是以建立心理維護中心為依托,以陽光體育為載體,以藝術興趣小組為形式,開展系列創建活動,促進師生身心健康協調發展,實施健康促進工程;四是實施品牌立校工程,引領學校特色發展。從辦學、管理、教學、德育、科研、活動、文化、藝術諸方面鼓勵創新,堅持教育個性化、辦學特色化、素質多元化。
“全納與平等”是體現愛生學校精神的核心標準。“全納”是指學校積極動員并幫助每個適齡兒童,特別是處境不利兒童入學并從學校教育中受益;“平等”是指關注男女兒童平等得入學機會和發展,營造無歧視的、尊重學生多樣性和差異的學校環境。
全納與平等不單單是讓每一個孩子都有學上,享受到高水平的教育,更重要的是要喚醒每一個孩子的發展潛能,豐富完善學生的內心,使其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也就是說,學校只有實施差異性教育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全納與平等。“我們的做法是‘因人施教’。如果只強調‘因材施教’,只發展人的某一部分,讓其它部分自生自滅,孩子的身心便被分裂,談不上一個完整的人,全納與平等更無從談起。‘因人施教’才能培育‘有智慧且自由完整的人’。”在這樣的理念指引下,一年來,井陘縣不僅啟動“山區教育扶貧工程”,計劃投資近1億元、完成10所學校21項工程建設任務,解決5545名深山區學生集中到縣城或鄉鎮中心村就讀,更重要的是改革了教育的培養模式。教育局在一年半時間內,舉行了三次愛生學校標準項目試驗現場推進會,三次推進,三次提升,三次蛻變,提升廣大校長教師對“愛”的思想認識,鼓舞了大家將“愛”進行到底的工作熱情。障城中學以“中華‘家’文化”為切入點,打造師生成長的幸福家園;威州中學以“師生心理維護”為突破口,關愛師生身心健康;微礦路學校推行“陽光、快樂、自主、高效”的生本教育課堂教學改革,營造“教育走向生本,教育激揚生命”的新教育氛圍;小作中學、秀林鎮中學組織學生自己發現特長,組建24個學生社團,辦適合學生發展的教育……真正的全納平等的教育就是尊重學生的差異性,幫助他們喚醒生命的潛能,使其快樂、自由地綻放在愛與善良之中。
“有效的教與學”是愛生學校的中心工作,指教師作為學習的引導者,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幫助學生取得最佳學習效果,并促進學生主動、全面、有差異的發展的教學活動。
沒有教師的發展,學生的發展就會失去依托。為提高教師的專業化水準,教育局采取論壇和講座的形式,加大專家引領與課題研究的力度。校長論壇,提升校長的辦學理念和管理水平;班主任論壇,旨在促進班主任隊伍的專業化成長;教師論壇,鍛煉一支業務精良、理念先進、素質過硬的愛生教育生力軍;專家講座,解放思想,啟迪智慧,極大促進了有效教與學的研究探索。教研室成立了“愛生理念下小組合作學習”研修班,確定了實驗年級和實驗班,并申報了河北省教育科研十二五規劃課題;小作學校、北方學校以書香校園為依托開展了“高效閱讀”和“海量閱讀”課題研究;實驗中學、威州中學活學活用“洋思經驗”和“杜郎口經驗”,開展“高效課堂”課題研究。“快樂作文”、“攀登英語”、“分層教學”“讀書沙龍”、“大家講壇”等形式多樣的教學研討活動,如雨后春筍在學校遍地開花。這些都生動記錄了井陘教育人志在探索有效教育的堅實足跡。
“安全、健康與保護”是學校一切工作的基礎。此維度旨在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提下采取積極的預防措施,保護學生的安全,促進學生身體發展和心理健康,使學生感到無論身體、心理還是情感,學校都是一個庇護所。
這一緯度有別于傳統的學校安全觀,更加突出以學生為中心,更加強調對學生的尊重,對學生心理上的關注,以及學生的參與,因此更有利于學生身心和諧、健康地發展。教育局提出“要向經營家庭一樣經營學校”的辦學理念,明確要求做到三個改變,即改變刻板的教師、死板的課堂、呆板的學校。在教師隊伍中旗幟鮮明地反對“將教育做為一種謀生的手段”。認為對真正的教師來說,教育不是一項技術,而是他的生活,就象一個藝術家寧愿挨餓也不放棄自己的創造性工作。有了充滿職業幸福感和成就感的教師團隊,才有了學生安全、健康與保護的堅強屏障。因此,在實施“學生身心健康監測工程”的同時實施“教師健康促進工程”,每年免費為教師進行體檢,定期進行心理維護;堅持舉辦“教師風采展示”活動,讓教師體驗“健康、時尚、智慧、愛”的職業幸福。
除了開展安全應急疏散演練和自救互救培訓等各種各樣的安全防護活動外,小作中學輻射64個山區自然村落,學生居住分散,學校就按“同村近距,回家方式相同”的標準,將學生分24個組,由全校24名班主任每人負責護送一組學生;秀林鎮中學、明德小學等多所學校在今年物價上漲的情況下,規定食堂飯菜不準漲價,保質保量……愛生于細節,護生于實際,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
“參與與和諧”明確了愛生學校的管理方向,標志著辦學治校理念和思路的創新,它不僅使學生能夠充分地表達自身發展的需求和意愿,而且使學校、家長和社區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上形成合力,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展。從這一層面出發,威州中學設立了“校長助理崗”,讓學生參與學校事務;障城中學有校園小記者每天編印快報擊濁揚清,有校園小紅帽志愿者為師生服務;各學校都有“文明監督員”、“紅領巾服務站”協助學校進行學生管理。子弟學校成立了“家校共建家長委員會”,定期請家長代表和社會知名人士到學校共商學校發展大計;實驗中學針對調查問卷中反映的一些問題,由學校領導帶隊深入到學生家中與家長探討教育難題,共同制定整改措施;明德學校請學生家長到學校,開展“親子一天”共體驗活動;許多學校聘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做校外輔導員;許多學校還和當地企、事業單位結成友好互助對子,為學生尋找社會實踐基地。在教師節表彰大會上,受表彰的不光有教育工作先進單位和個人,更有尊師重教單位將他們手中的獎牌高高舉起。井陘的愛生學校正逐步實現著“愛生學校學生愛,愛生學校師生愛,愛生的社區愛師生”的和諧景象。
(作者單位:井陘縣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