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碩 康德珍
(武警石家莊士官學校 河北石家莊 050061)
網絡環境下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王 碩 康德珍
(武警石家莊士官學校 河北石家莊 050061)
網絡作為新時期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對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網絡不僅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進一步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但其信息龐雜多樣的特點,使錯誤思潮沖蝕著主題主線教育、多元價值沖蝕著核心價值教育、隱形世界沖蝕著職責使命教育,軍隊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必須適應網絡時代提出的新要求;教育工作者素質能力,必須適應信息化對教學的新需求,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質量;利用網絡技術,拓展課堂外延,更新政治理論課教學內容,不斷以新知識信息開闊學員的視野,啟迪學員的思維。
網絡信息;政治教育;挑戰對策
網絡信息程度的不斷升級,越來越多地介入學員的學習和生活,以其獨有的方式深刻影響并改變著學員的認知、情感、思想與心理,對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重大影響。其豐富的信息資源擴大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內容;其獨特的交互方式,創新了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其信息的新穎性和可選擇性,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然而,由于網絡信息的龐雜和不可控,不良信息的大量涌入,這對于思想成熟度尚未達到能完全明辨是非,世界觀處于形成階段的學員,具有不可回避的負面影響,使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明顯弱化,面對網絡帶來的新變化、新挑戰,思想政治教育如何趨利避害,是立于不敗之地的緊迫課題。
網絡作為新時期經濟發展的重要載體和信息傳播的新媒體,在相對封閉的軍校環境下越來越成為學員獲取知識和信息、適應社會發展要求的重要渠道,對學員的學習、生活和行為乃至思想觀念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
網絡的信息性、廣泛性以及高速性等特點,克服了時間和地域的限制,使信息實現共享,促進了人與人之間迅速地進行相互交流與協作,給思想政治教育帶來了許多的積極作用。
第一,網絡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渠道,增強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網絡突破了傳統封閉教育模式的時空界限,使得思維敏捷,易于接受新事物的軍校學員們能夠從多渠道,大容量,超時空的信息中汲取營養,獲得豐富的專業資料,了解學術動態,掌握前沿知識。同時零距離地接觸世界萬千的瞬息變化也有助于他們樹立世界眼光和戰略思維,提高對于機遇和挑戰的認識,增強推進中國特色軍事變革的自覺性和緊迫感,樹立憂患意識,機遇意識和使命意識。
第二,網絡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網絡更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知識工具與交流工具,具體與抽象的知識、技術和圖、文、聲、像、動畫的有機結合,做到了大容量、大口徑的信息輸出,極大地激發了教育對象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其獲取信息的積極性、主動性,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輻射力、吸引力和感染力。網絡系統,實現了以最小的投入建立思想教育宣傳網站,以最快的速度把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政策,把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傳播給廣大學員。
網絡就像一把“雙刃劍”,在帶給思想政治教育便利的同時,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其信息龐雜多樣,既有大量進步、健康、有益的信息,也有不少反動、迷信、黃色的內容,信息的復雜和不可控性使得一些辨別能力較差的學員在價值判斷、價值選擇上出現迷惘,對學員的辨別能力、世界觀、心理等多方面造成影響,給軍校思想政治教育帶來難題。
第一,網絡的開放性,錯誤思潮沖蝕著主題主線教育。網絡無國界的開放性在給我們帶來有益信息的同時,也帶來與社會發展主流和人類道德文明相悖的副產品。網絡本身是中性的,說到底它不過是一種技術,一種工具,然而隨著這種工具的作用越來越大,對人們的生活越來越重要時,各種各樣的人會出于不同的目的應用它,其中就包括那些有意造謠惑眾者。西方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憑借對網絡高技術的壟斷,占據了國際互聯網信息資源的絕對控制權,在不同國家的文化碰撞交鋒中,他們利用網絡作為意識形態傳播工具,推行網絡政治霸權主義和文化帝國主義,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網民傾銷灌輸其與本國政治不相符的價值觀念,使一些涉世未深、缺乏判斷能力的青年人思想難于自拔。作為軍校學員而言,長期的耳濡目染很容易使他們對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政治觀點、經濟觀點由欣賞走向趨同,圍繞推動國防和軍隊建設科學發展、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的主題主線如何加強思想作風建設,筑起軍人思想政治素質的靈魂,旗幟鮮明地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打牢官兵高舉旗幟、聽黨指揮的思想政治基礎,思想政治教育受到極大沖擊,若不主動作為、搶占先機,勢必將思想政治教育處于被動。
第二,網絡信息的自由性,多元價值沖蝕著核心價值教育。網絡擴大了人們接受信息的自主權,也增強了個人對信息的發布能力,所有的人可以利用網絡宣泄日常生活中被壓抑的消極觀念,一些腐朽價值觀念也得以自由地在網上傳播,而網絡賦予其使用者的自由權使他們可以自由自在地接觸不同的價值觀念,多元價值觀的侵蝕,使官兵的價值認同、人生航向產生偏移,通過長期教育而形成的正確意志難免受影響,在大是大非問題判斷上就會失去標準,由核心價值觀內化為官兵高舉旗幟、聽黨指揮的堅定信念,外化為愛軍精武、愛崗奉獻的自覺行動將會打折扣,面對新的環境,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不懈地加強官兵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官兵自覺端正價值取向,始終保持崇高的精神追求和良好的道德風尚。
第三,網絡環境的虛擬性,隱形世界沖蝕著職責使命教育。網絡拓寬了人們的交流空間,改變了人們的交往方式,人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網絡交往中,而缺乏與人的情感交流,人際關系淡漠,這使他們趨向于孤立、自私、冷漠與非社會化,于是會更加消極地對待周圍的現實世界,對現實生活中他人的生活和社會發展漠不關心,處于麻木疏懶、空虛貧乏的狀態,容易使人心理失衡,混淆虛擬與現實的關系,容易造成冷漠、無情和自私的性格,產生焦慮、苦悶和壓抑的情緒,一些上網成癮的學員容易把網絡社會當成生活的實際和逃避現實的避風港,自我封閉,沉默寡言、不善交流,孤獨苦悶,長此以往,導致“網絡上癮癥”、“網絡疏離癥”等,對學業、工作、生活產生極其不良的影響,嚴重的會導致焦慮、抑郁甚至自殺意念等,危害軍校學員的身心健康,造成內部不穩定因素。官兵以使命為榮、為打贏而戰的自豪感、責任感會減弱,始終敬業干工作、矢志不移謀打贏的信心就會喪失支撐。積極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做好輿論引導、心理服務等,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容回避的問題。
第一,利用現代科學技術提升思想政治課堂教學質量。傳統教學手段費時費力、節奏慢、效率低,知識容量少,積極思維少,往往是教師講得辛辛苦苦、口干舌燥,學生卻云里霧里,心不在焉。所以要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如重視多媒體教學,推動教學手段現代化。思想政治理論課闡述的許多基本概念和原理比較抽象,既難以直接觀察,又無法實驗,要取得好效果,僅有教師生動的語言還不夠,還需要采用現代教學手段,通過聲、光、色、像有機結合起來,將抽象理論具體化、形象化。憑借多媒體課件的制作和運用,使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大大增加,增強課堂的現場感、新鮮感、真實感和趣味性。
第二,充分利用網絡技術,拓展課堂外延,建立網上思想政治工作站。充分利用校園網這一新型媒體資源來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占領高校網絡陣地,大力宣傳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對學員進行積極進取,健康向上,富有教育意義的信息傳播,使那些非主流思想無棲身之地,增強學員政治敏銳性和政治鑒別力。同時,改變以前傳統的說教式的灌輸教育模式,通過校園網絡提供大量圖文并茂、生動活潑的資料,創辦網上電子刊物,開辦專題講座,針對現實中出現的熱點問題,做好典型宣傳、熱點引導,利用網絡交互性進行信息交流展開討論,力求把嚴肅的宣傳主題編成生動形象的程序、軟件,集思想政治教育于知識性、趣味性、生動性為一體,以吸引學員的興趣,從而達到情景交融、寓教于樂、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最根本的是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軍校學員更要學習和掌握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等理論體系的重要思想,自覺地用黨的創新理論武裝頭腦,用馬克思主義占領軍事院校的思想陣地,防止和反對指導思想多元化。除此之外,還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網絡道德教育和網絡法制教育。
加強愛國主義教育,用堅定的理想信念引領指導自己的行為。網絡的無國界使西方的價值觀、道德觀普遍輸入,這將使部分人的民族情結弱化,因此必須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以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理想、信念、人生觀、價值觀。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愛國主義為主體,立足民族性,引導學員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同時,以寬闊的視野和胸懷,擁抱和接納人類文明的一切優秀成果,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素質和能力。
加強網絡法制教育,用扎實的法規政策界定恪守自己的行為。法律法規、規章制度是規范一個人行為的基礎,一個人的頭腦經常繃緊法律這根弦,就不會越軌發生問題。在網絡這個無墻的世界里,要想對自己的行為有所約束,知道該干什么不該干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什么,該看什么不該看什么,必須加強法制的學習,以法制這條“高壓線”來規范自己的言行。要通過網絡法制教育,使學員了解和掌握有關信息的法律法規,從源頭上制止和減少信息違規事件以及由此帶來的政治經濟精神損失和社會危害,做到知法守法。
總之,網絡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來說是一個新的工作領域,同時又是一個必須進入的前沿陣地,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走向現實的重要方向。軍事院校應認真研究網絡環境下軍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特點和規律,更新觀念,改進方法,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充分發揮互聯網技術的優勢,不斷開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領域,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時代性。
[1]南思寧.軍隊綜合大學信息素質教育簡論.海軍院校教育,2011(4):24-26
[2]王曉璐.新時期軍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的挑戰與對策.教育與職業,2011(14):40-41
[3]焦占廣,孟祥偉.網絡環境下軍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創新思考.武警學院學報,2009(1):79-81
[4]錢文彬.淺析新媒體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普通高等教育研究,2008(6):36-37
注:本文為2011年河北省教育學會“十二五”教育科研重點課題(課題批準號:XHX NO·12550001)成果。
[課題與作者簡介]課題負責人:康德珍;課題組成員:康德珍、王碩。康德珍,男,(1963—)漢族,政治理論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政治理論、思想政治教育;王碩,女,(1982—)漢族,政治理論教研室教員、助教,研究方向:政治理論、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