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雪晴, 孫玉琴 (上海海事大學 經濟管理學院,上海 200135)
2011年以“讓我們走向成功、讓成功走向我們”為主題的全國中小港口發展論壇在廣東肇慶舉行。來自有關港口管理部門、中小港口企業的代表和業內專家、學者濟濟一堂,共同探討我國中小港口發展的成功經驗及經營發展中的問題與對策,通過論壇互動交流,旨在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港口,進一步推動我國中小港口企業持續、快速、健康發展。代表們認為,中小港口是我國實現水運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沒有中小港口的現代化就沒有我國水運業的全面現代化;受世界金融風暴的影響,我國港口總體增長速度減緩,對中小港口發展帶來沖擊,中小港口發展任重道遠。作為中小港口的主要經營者,中小型港口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提升迫在眉睫。
為提升核心競爭力,我國中小型港口企業在發展戰略規劃過程中,應該既要考慮國際港口企業發展的大環境,又要充分利用當前發展機遇,科學規劃,合理運籌,力求港口企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本文認為中小型港口企業可以從以下方面著手以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首先,改制使港城關系更密切,實現雙贏。隨著港口管理權的下放,大大提高了地方政府參與港口規劃、管理港口的積極性,他們將更好地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城市的土地、水域、岸線等資源,根據港口的屬性,大力發展臨港工業、保稅區、物流配套服務業等,以城市帶動港口、以港口促進地方經濟,以提高城市在國內、國際上的綜合競爭力,從而確保國家宏觀經濟戰略的有效實施,推動港口實現新的發展,同時使港口資源得到更好的配置,為中小型港口企業提供更好的發展空間。地方政府的重視和支持,有利于改善港口軟環境,促進中小型港口企業依靠科技進步,實現建設現代化物流企業的戰略目標。
其次,政企分開意味著行業管理主體和客體有效分開,結束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身份混淆的歷史,為眾多中小型港口企業創造了公平競爭的營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以權力壟斷市場。這有利于港口市場機制的建立和有效運行,提高了中小型港口企業參與市場份額再分配的積極性,推動中小型港口企業向前發展。
因此,中小型港口企業必須深化體制改革,這樣才能發揮主體的積極性,使得港口管理與市場經濟接軌,增強港口投資人進入市場的信心。同時,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擴大了對港口資源的需求。由于中小型港口的需求量大,投入產出相對大型港口較快,這將吸引著地方政府、國內外船東和專業碼頭投資經營人等資產經營機構的積極參與,通過合資、合作等經營方式加大對中小型港口企業的投人,使建港的投資主體實現多元化,這將有效地緩解國家投資建港資金不足的矛盾,推動中小型港口企業健康發展。另外,投資主體的專業化、大型化和正規化,既有利于中小型港口企業建立起現代企業制度,引進先進的港口管理模式、手段和方法,也有利于中小型港口企業開展水陸、水鐵等多聯式運輸業務,拓展新的利潤空間。
基礎設施是港口企業核心競爭力提升的基礎和保障。若港口規模不夠大,功能不全面,就不能吸引足夠的貨源和大船務公司來港開辟航線,港口的業務就會逐漸萎縮,不利于競爭。為了適應這一要求,許多地區已經開始加快新一輪的港口基礎設施建設,如上海港積極建設洋山深水港區,并且裝備了智能化裝卸設備,實現了高效裝卸,縮短了貨運周期,壓縮了物流成本。
擴建港口,加強硬件設施建設、完善港口功能是提升核心競爭力的首要途徑。為適應船舶大型化趨勢,我國中小型港口企業有必要拓寬航道、浚深泊位,以便大型船舶能夠滿載進出港口。港口配套設備現代化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貨物的裝卸質量和裝卸效率。沒有現代化的配套設備將直接影響港口生產效益。這就要求港口企業對配套設施進行技術改造,提高設備利用率,完善港口集疏運設施,增強港口通過能力,縮短貨物在港停留時間。
《全國沿海港口布局規劃》確定了沿海將形成環渤海、長三角、東南沿海、珠三角、西南沿海5個規?;?、集約化、現代化的港口集群。因此各中小型港口企業可以與大連港為引擎的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以青島港為主的山東半島港口群、環渤海灣京津唐港口群、長三角國際航運中心、珠三角港口群和北部灣港口進行整合,發揮合作優勢。如我國的珠江三角洲,其廣義面積不過4.2萬平方公里,卻集中了香港、澳門、廣州、深圳、珠海、中山等多個以珠江三角洲為主要貨源地和吸納地的港口,難免會發生激烈的競爭。但長期以來,逐步形成了香港主外、廣州主內、深圳港分擔香港部分功能,其他港口作為喂給港,通過香港發生對外經濟聯系的格局。珠江三角洲的成功經驗說明,合理的分工、合作、共贏是港口企業合作的基礎。
但是在區域合作的基礎上,實施差異化戰略能夠實現錯位競爭。各港避開對同一目標的爭奪,功能交錯,相互補充,是避免港口之間惡性競爭的有效途徑。由于資源條件、港口腹地經濟狀況、產業布局和經濟增長模式等存在很多差異,因此,每一港口企業都可以打造自己的特色,發展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提供具有不同特色的港口服務。各大港口企業應充分放大自身優勢,避開競爭鋒芒,專注于各自的優勢貨種,確立港口企業的支柱性貨源,重點跟蹤開發。通過這種差異化戰略,港口企業之間錯開對同一物流鏈的爭奪,從而減少各港之間的矛盾,提高對有限資源的利用效率。
港區高效運作和高質量服務的一個重要衡量標準就是港口的通關效率。中小型港口企業可在施行通關改革的基礎上,進一步完善改革機制以提高通關效率。如對作為重點扶持對象的大型出口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重點臺資企業等給予開通 “快速通道”的優先待遇;大力推進通關作業改革使轉關運輸效率由原來的平均3~5小時縮短到半小時;改革加工貿易審批,壓縮46項審批程序 “鏈條”,兌現 “當天出口貨物當天放行”的承諾等。
另一方面,港口企業應與當地港務局、海關、檢驗檢疫局等政府相關部門也應通力合作,積極開展進出口分類通關改革,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和管理理念,在完善港口航運要素體系、完善口岸服務功能的同時,要加快構建滿足 “大通關”要求、覆蓋面廣、功能完備、反應迅速、經濟高效的港口數據交換系統 (EDI)和港口公用物流信息體系,提升港口物流信息化水平,率先實現交通運輸體系現代化,特別是港口物流信息化。要盡快啟動口岸聯檢服務中心建設,為進出口貨物、船舶及人員出入境提供 “一站式”、 “一條龍”服務。
人才隊伍的素質狀況直接影響著港口企業的經營管理能力,也會影響企業的軟件因素。中小型港口企業強化人才隊伍建設應重點做好如下工作:①樹立人才培養新理念。要在吸收國外先進的理論和最新成果的基礎上,結合我國港口企業具體實際,樹立知識和能力相結合、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的教學思想和教學觀念。尤其是要樹立培養人才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理念。②制定人才培養新標準。要規范港口企業人才的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結構,使他們既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又具有把本學科知識同實際相結合的能力,以及同其他學科成果相結合的能力。③要結合港口企業的工作特點及實際工作情況,與時俱進,逐步加強和規范港口企業人才教育與培訓工作和對高、中層次人才及一線操作人員的人力資源開發,采取學歷教育和在職培訓相結合的辦法,培養自己的港口企業人才隊伍。
港口經濟的繁榮引致了巨大的資金需求,這種需求遠遠超過了政府的承受能力,必須依靠民間資本和外資才能夠滿足,因此中小型港口企業必須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解決投融資問題。
首先政府投資要充分發揮帶動示范作用。政府對港口項目的投資行為不僅會改善港口產業的發展氛圍,而且會揭示港口產業在未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突出地位,同時,政府的投資行為也會產生一定的收益水平,而這種收益水平通常會被視為該行業的最低回報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講,政府投資規模的增加和收益的提高會大大提高民間資本和外資對港口投融資的收益預期。
其次政府要加強稅收與非稅收優惠政策供給。政策制度是港口經濟發展的重要環境。良好的政策制度環境可以提高港口投融資的發生頻率和運營效率。優惠政策之于港口投融資的重要促進作用已經被世界各國的實踐所證明,加上政策供給本身就是政府的基本職能,因而借助政策供給間接地參與也是政府扶持港口投融資的根本路徑。稅收優惠憑借良好的政策效果成為政府優惠政策的主要內容。例如可以實施差異性的所得稅減免政策,將資本所得稅優惠力度與投資周期掛鉤,將企業所得稅與投資產業領域掛鉤,激勵民間投資機構投資周期較長的基礎性的港口項目。完善所得稅抵扣制度,允許民間投資機構將在某些港口項目上遭受的非經營性損失直接用于抵減來自其他項目的投資所得。另外也可以健全財政補貼、信用擔保、政府采購等非稅收優惠政策供給制度。政府以自身良好的信用保證和雄厚的資財基礎,吸引民間資本和外資,設立港口投資補貼基金,為民間資本和外資參與的港口項目提供補貼。加大對信用擔保機構的投入,提升其綜合擔保能力。
[1] 王如心.國有港口企業體制存在的主要問題及對策[J].經濟論壇,2005(6):62-63.
[2] 徐大振,朱秉秋.港口企業經營管理[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3] 畢遠龍.我國港口企業核心競爭力戰略研究[D].大連:大連交通大學 (碩士學位論文),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