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付榮, 魏秀麗 (山東交通職業學院,山東 濰坊 261206)
《教育部關于推進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創新引領職業教育科學發展的若干意見》 (教職成 [2011]12號)文件明確提出,高等職業教育要以區域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為依據,明晰人才培養目標,深化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要與行業 (企業)共同制訂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實現專業與行業 (企業)崗位對接;推行 “雙證書”制度,實現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引入企業新技術、新工藝,校企合作共同開發專業課程和教學資源。
筆者認為,當前高等職業教育改革的關鍵是 “課程”, “課程”改革的突破在于學校和企業的結合。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場所,通過教師和教學過程向學生教授知識,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認知能力以及德智體綜合素質,使學生具備走向社會后能夠持續發展的基本能力。物流是按照產業發展的規律和生產流程、生產成本等多種要求來配置人力資源流,尋求人力資源投入和產出的最大化,因此在用人方面,物流企業有自己的行業標準。企業中的某些資源,教育單位并不具備,例如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具有競爭的工作環境,在這樣的環境中鍛煉出來的工作能力、專業技能、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這些都不是在學校中可以學到的。物流行業由一些公司提供技術和產品標準,行業中的參與者都遵循這些標準,學生必須達到這些標準規定的技術水平才能得到行業的認可。為此,學校和企業應當相互交流,發揮各自的優勢,為培養適合產業發展要求的人才共同努力。
物流金融業務在最近10年起步并發展,尤其是近幾年,更是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全國數十家銀行、上百家監管公司、成千上萬的工商企業投入到該類業務中,使金融業與物流業有效結合,形成 “多贏”局面,解決了中小企業融資難等諸多問題。中儲股份有限公司通過與銀行等金融機構合作開展動產監管業務,僅2010年就為中小企業提供融資額505億元,此舉拓寬了金融機構的放款渠道、解決了中小企業的融資難題,搭建了金融機構、客戶與物流公司 “三贏”的業務合作模式,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益。
物流金融行業的蓬勃發展必然帶來大量的人才需求。以山東交通職業學院為例,中儲股份有限公司、中海山東物流有限公司、中遠物流有限公司、中國外運山東有限公司等每年都從學院錄用大量的畢業生,僅2011年上半年,中儲股份青島分公司錄用學院26名畢業生,中海山東物流有限公司分兩次錄用學院28名畢業生。但學院物流管理類專業里面并沒有與物流金融相關的專業課程。
據抽樣調查統計,目前30所國內本科院校開設的物流管理專業,都把高等數學或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政治經濟學等課程作為基礎必修課程;而管理學、經濟學 (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運籌學、統計學、會計學、財務管理、市場營銷等課程,大多數院校將其視為專業基礎必修課程,也有少數院校作為選修課或未開設,抽樣的30所國內本科院校開設的物流管理專業課程共有286門,其中供應鏈管理開設的高校最多 (24所),其次是國際物流學 (21所)、物流運輸管理 (20所),開設課程最少的是物流戰略與管理、企業物流工程、物流運營管理,均為4所院校,18所院校開設物流學,11所院校開設物流管理,等等;顯而易見,開設課程覆蓋面寬泛,且缺乏統一規劃,內容重復較多。但未曾有院校開設了金融學這門專業基礎課程。
據 《全國高職高專物流人才培養狀況調研報告》顯示,在調研的153所高職院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方面,并無物流金融類的相關課程。
一方面是物流金融行業蓬勃發展,而另一方面卻是教學資源的嚴重不足。因此校企合作開發物流金融課程十分必要。
通過企校合作途徑,開發出反映職業核心領域的 《物流金融》理實一體化課程,以帶動整個專業核心課程的開發,體現該課程在專業課程體系中的整體價值和綜合效益?;谖锪鹘鹑诤诵穆殬I領域的典型工作任務開發體現課程結構模塊化、內容綜合化、課程實施為 “教、學、做”一體化、課程評價開放化的課程。邀請企業專家參與課程開發,逐步進行深度校企合作,通過校企合作互動推動課程實施以及專業的建設與發展。
課程內容要與就業需求接軌、與行業 (職業)標準接軌、與國際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接軌。課程內容體系首先應考慮到社會和就業市場的需求,按照就業崗位所需技能有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 《物流金融》課程的開設必須以崗位職業能力為主線來設置課程內容。既要有針對某一具體崗位職業能力培養要求的專門內容,又要有培養學生基本具備相近崗位職業能力的相關內容。要突出該課程內容的應用性,以解決實際問題為中心,打破學科界限,使內容組織服從于所要解決的職業領域的問題。
本課程主要是對我國物流金融企業核心崗位所需的工作能力進行調查分析,搭建物流金融課程架構進而開發和設計出 《物流金融》專業核心課程,探索和建立適合物流金融行業、符合工學結合要求的新型職業教育課程模式,為國內外物流金融行業培養適應本專業行業領域內急需人才。
根據筆者調查統計,物流金融相關的職位主要分三類:一是初級崗位,主要有質押監管員、質押監管業務助理、金融物流監管員、金融物流部助理、金融物流部內勤、金融物流部操作管理員等;二是中級崗位,主要有融資物流操作部經理、質押監管項目經理、金融物流部經理、融資開發專員、供應鏈金融專員等;三是高級崗位,主要有供應鏈融資業務總監、供應鏈高級業務發展經理、金融總監等。根據物流金融對應的相關職位, 《物流金融》課程主要滿足企業初級和中級崗位的用人需求,同時為向高端崗位的轉崗和晉升打下一定的基礎。
在本門課程內容中,在 “必需”的前提下,適當加強基礎知識內容,為學生日后轉崗和繼續學習打下較好的基礎是必要的。依據課程學習內容的任務總量以及在改門課程中的地位分配各學習項目的課時數,課程內容模塊及項目任務要求如下:
(1)物流金融基礎模塊:子項目1:對物流金融認識 (2個課時)
子項目2:物流金融法律政策環境分析 (4個課時)
子項目3:企業資金管理 (2~4個課時)
(2)物流監管理論與實踐模塊:子項目3:以中儲股份有限公司為例,分析物流監管的分類和模式,使學生能對物流監管進行方案設計 (4個課時)
(3)物流金融運作模式模塊:子項目4:墊資—代收貨款模式 (2個課時)
子項目5:替代采購模式 (2個課時)
子項目6:信用證擔保模式 (2~4個課時)
子項目7:倉單質押模式 (2~4個課時)
子項目8:買方信貸模式 (2~4個課時)
子項目9:授信融資模式 (2~4個課時)
子項目10:墊付貨款模式 (2個課時)
以合作企業提供的真實案例為載體,運用案例討論與情景教學等方法,掌握每種模式的流程,并理解每種模式給物流公司、供應商、銀行等帶來的優缺點,鍛煉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4)物流金融風險控制與管理模塊:子項目11:物流金融風險的識別、度量、控制等 (4個課時)
(5)物流金融與供應鏈金融模塊:子項目12:供應鏈金融 “1+N”及其衍生模式 (4個課時)
由于 《物流金融》課程是一門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本課程在教學方法上有別于傳統的模式,不僅有案例教學、情境模擬,更主要的是在教學思路、教學內容設計、教學組織和安排中采用了學做合一的方法,以工作任務為主線,以物流金融運作模式為依托,采用 “任務驅動、項目依托、學做合一”方式教學, “學中做”與 “做中學”相結合,學生以小組形式完成課程,達到任務驅動的教學目的,努力探索 《物流金融》課程教學的新模式。
在理論課教學中,改變傳統的單純依賴教師講授的方法,采用教師啟發、小組討論、小組辯論等方式促進互動式教學。將重要理論、教學重點和難點以問題提問的形式引出,循序漸進地引導、鼓勵學生對問題和現象進行思考、討論或協作學習。
互動教學。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資料檢索和問題分析,并提出小組意見與他人進行交流、討論、辯論和答疑,激發學生創新思維,讓學生在思辨過程中,不斷沖破思維定勢,閃爍創新火花。最后由教師進行點評和總結,實現教與學的積極互動。
案例討論與情景教學。通過合作企業提供的真實案例,使學生置身于真實的物流金融工作場景中。學生興趣濃厚、積極性高、思維活躍、問題探討深入,教學效果不言而喻。教學中以學生為主體,老師點評的組織方式開展,通過案例分析檢驗學生掌握理論知識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由于案例緊扣教學內容,內容真實豐富,富有啟發性,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培養鍛煉了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促進了研究性學習能力的提升,實現真實工作場景的再現。
采用 “過程評價”和 “多元主體評價”,圍繞物流企業崗位職業綜合能力,引入企業考核評價機制,以過程考核為重點,終端考核與過程考核相結合,形成能力、知識、與素質考核的綜合評價體系。
改變課程評價由教師一人決定的評價方式,采用 “教師、企業、學生”相結合的多元評價方式。校內學生平時成績依據小組成績評定,在小組成績的基礎上上下浮動10%,由學生互評決定其浮動額;教師根據學生的課堂變現、作業完成情況和考試成績等給與綜合考評;企業根據學生頂崗實習或課程實習期間表現進行考評。
由于 《物流金融》是一門新開設課程,作為探索,可首先在物流管理專業作為限選課或必修課實施,取得效果之后,再推廣到公路運輸與管理、電子商務、市場營銷、金融等其他專業,作為成熟的經驗,進而向其他高校輻射推廣。此門課程的開設將彌補學生在此項工作崗位上所欠缺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提高學校畢業生的就業質量,使高校的畢業生更好的與社會需求接軌,更好的服務企業、服務社會。
[1] 韓培慶.論高職課程內容的重構[J].教育與職業,2009(20):8.
[2] 蔡中換,黃文輝. 《連鎖門店營運管理實務》工學結合課程開發與設計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1(4):84-85.
[3]胡愈,徐兆銘,黃含其.以培養目標統領高校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基于物流金融技術人才培養視角[J].湖南社會科學,2009(6):109.
[4] 國家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工作協作委員會,物流管理專業課程開發與教學資源建設協作組.全國高職高專物流人才培養狀況調研報告[R].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16-18.
[5] 付旭東.金融物流業務的沿革與發展[J].中國儲運,2010(11):95.
[6] 劉麗萍.高職 “旅行社計調與營銷實務”課程開發與教學設計思路[J].職業技術,2010(6):37.
[7]趙瑩雪.基于工作過程高職項目課程開發與設計——以 《餐飲服務與管理》課程為例[J].高等職業教育,2010(5):60.
[8] 國家教育科學 “十五”規劃課題 《IT領域高職課程結構改革與教材改革的研究與實驗》子課題 “高職產學合作計算機專業課程設計研究與實踐”課題組.校企合作設計高職IT專業課程的研究與實踐[J].北京聯合大學學報,2004(3):5-6.
[9] 鐘廷均.基于工作過程的 《市場調研》課程開發與設計[J].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