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飛青
(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 浙江 杭州 310018)
當前,高職生的就業困難已經成為一個重要的社會問題。但是近年來,出現一種奇怪的社會現象:很多求職的高職生有著一身職業技能,卻找不到工作或是在實習期間被企業解聘;而很多企業又在嘆息“招不到合適的人才”。換句話說,這些高職生只是職業素養不健全的某方面“專才”,而企業需要的是職業素養健全的“全才”。究其原因,是大多數高職院校管理者對高職生的職業素養還很模糊,一方面沒有充分認識到健全的職業素養培養對于學生的重要性,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忽略了社會對于人才的全方位定義,另一方面沒有找到一種完整的、有效的職業素養培養模式,停留在比較一般的職業生涯規劃教育等途徑上,僅僅強調職業環境的創設、職業技能的培養等措施,導致培養出的學生只是缺乏職業素養的某方面“專才”。學生雖練就了一身職業技能武藝,但缺少了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職業態度、職業道德、職業形象,最終導致在就業時困難重重。因此,對于高職生來說,要具備較強的就業競爭力,除了應具有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較強的職業技能外,還應該具有良好的職業素養。
職業基本素養是指在眾多的職業素養中最為基礎的、最為核心的素養,它包括職業態度、職業技能、職業道德和職業形象等四方面的內容。職業態度包括責任意識、團隊意識、務實精神、學會堅持等職業素養;職業技能包括執行力、表達能力、適應能力、抗挫折能力、情緒控制能力、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職業道德主要是指誠信意識、敬業意識、職場禮儀;職業形象是指你在職場中公眾面前樹立的印象。職業技能是個體從事職業的基礎和前提,通過學習、培訓比較容易獲得的顯性過程,職業態度、職業道德和職業形象是從業個體的觀念、思想意志品質方面的表現,屬于關鍵能力,是一個循序漸進并較難掌控的隱性過程。正是這種顯性和隱性培養過程形成了個體的綜合職業素養,是職業素養的內在品質。因此,隱性職業素養是高職生在就業過程中的一種關鍵要素,它是學生具備職業技能顯性“硬實力”外必須具備的一種“軟實力”。
學生社團是一種組織,是高職院校文化建設中起到積極作用的重要組成部分。高職院校通過開展社團文化建設,培養人文素養,努力完善高職生的知識結構,增強其綜合競爭力。一方面,通過積極開設像文學、藝術等人文素養課程作為必修課或選修課,豐富、發展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推動和諧的校園文化建設,以提高高職生人文素養;另一方面,通過支持、發展學生社團的建設,能夠普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育,構建濃厚的人文底蘊的校園環境。
因此,高職院校社團文化建設是學生鍛煉成才、拓寬知識面、調整和完善知識結構,提高隱性職業素養的一個重要舞臺。
社團文化作為豐富校園文化活動一種重要載體,不僅具有學校第二課堂的功能,也是培養具備社會實踐技能經驗的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建設社團文化長效機制,是推進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關鍵所在。面對培養人才的調整,浙江經濟職業技術學院在加強高職學生實踐能力培養的同時,必須重視培養和提高學生應變能力、遷移能力和創新能力,以適應新的環境、新的行業和職業的要求,促進人才培養體系可持續發展。
目前,學校的學生社團大體可劃分為社會科學類、理論學習類、人文藝術類、學術科技類、志愿服務類、就業創業類等類型。社團類型的多元化要求在活動的內容和形式上尋求多元化,在管理目標和對象上起到多元化,注重社團文化的多元化和諧發展,達到全面培養學生職業素養的目的。
社團文化的多元化發展,能夠把具有不同興趣、不同愛好的學生給有機組合起來,不僅有利于學生豐富課余生活、開闊知識視野、提升自身修養、增進同學友誼,而且能夠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與人溝通、與人合作的能力,增強集體觀念和創新精神,還能夠拓寬學生成才的道路,讓他們發現到自己的長處,明確在社會上的定位,為就業積累一定的經驗,提前做好充分準備。在堅持多元化發展的同時,學校還要注意快速發展中的均衡性,不能顧此失彼。一方面,積極鼓勵學生從事高層次的文化藝術類、社會科學類社團活動,培養審美品質,提高學生的悟性,提升學生的精神面貌;另一方面,還要對相對薄弱的科技類和理論學習類社團進行重點扶持,鼓勵學生勇于開拓創新,提升社團活動的質量和層次,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提升學生的職業技能。
志愿者文化建設作為新時期高職院校社團文化建設的一種精髓體現。青年志愿服務活動是學生參與社會實踐的一項重要形式之一。在“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愿服務精神的指引下,學生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參與社會、服務社會,一方面志愿服務活動有著其獨特的價值和意義,另一方面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表明,以志愿服務活動為平臺,作為提升高職院校職業素養核心環節是一種有效選擇。
學校以提升職業人文素質為重點,突出體現為對“愛、學、誠、敬、新”五個核心價值觀的引領,將“愛”作為核心價值觀基礎地位,使學生學會自愛、學會相處、學會感恩、學會奉獻、愛父母、愛集體、愛祖國、愛專業等內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將愛的精神凝聚成一種習慣和一種素質。學校雖然被社會多次評為“愛心助殘單位”,陽光志愿隊也是涉足整個浙江,但是參與者過于主要集中在小部分學生群體,必須進一步動員學生人人參與志愿服務活動,人人參與社會實踐活動。一方面對學生起到自身職業能力的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強,心理素質能力的完善,自身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另一方面為學生更加明確了未來發展和奮斗的目標,從而能夠有效提升高職生的職業素養,促進社會就業。
企業化社團建設是目前一些高校學生組織建設的新方向。社團建設企業化是模仿社會企業的運行模式和文化,建立起適合社團文化的“虛擬校內企業”,從而拓寬校內第三課堂的延伸范圍,為高職大學生打造自主學習和實踐的企業對接教育平臺。
學校可以通過聘請資深的專任教師、企業人士、社會人士作顧問,在教師、企業人士和社會人士的指導下,仿造企業內部的管理模式,把學生身份轉換為員工進行有效管理。采取項目化管理的方式,學校的相關活動可以面向“虛擬校內企業”進行承包或者招標,讓學生在虛擬企業項目建設中實踐企業化運作,讓準員工們學習企業化管理的模式和領悟企業文化的內涵。
大學是學生進入社會生活的一個過渡期,也是絕大多數學生學習生涯的最后階段,學生將從較為單純的學習環境步入到復雜的社會環境。通過“虛擬校內企業”的社團文化活動來引導學生的思想和規范學生的行為,逐步培養學生的認知、實踐和掌握相關職業的素質要求,促使學生在就業中能較快認同現代企業的管理理念,適應管理方法,自然地融入現代企業文化之中并成為現代企業文化的參與者和建設者,提高了學生快速融入企業的能力,實現了從“學生”到“準職業人”的角色轉變,從而實現高素養、高技能的人才培養目標。
對于社團組織松散、活動無序、層次較低等問題,必須健全的規章制度,建立一個科學有效的管理機制和運行機制。通過社團工作制度和工作流程的規范,能夠讓學生養成“活動前有計劃,活動中有落實,活動后有總結”的良好工作習慣,進一步提高學生職業素養的培養實際效果。
學生社團要明確發展方向,要以“激發潛能、突出優勢、培養能力、提高素養”為宗旨,把學生社團建設成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學生綜合職業素養提升的實踐平臺,讓學生在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社團活動中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文化修養和職業素養。
在很大程度上,社團干部的素質和能力決定著社團是否能夠進一步和諧穩定的持續發展,因此,必須選報一批德才兼備的社團干部是社團文化建設的其中一個關鍵環節。通過對社團干部的定期培訓、經驗探討、集中學習、個人學習等方式,全力打造一支會學習、會研究、會服務、會創新的社團干部隊伍。使他們能夠掌握科學管理、應用寫作等基礎知識,人人成為“會想、會說、會做、會寫”的獨當一面的社團干部。
通過重點建設具有扎實的運行基礎、活動成效顯著的一些優秀學生社團,給予重點關注和大力支持,在思想上、組織上和專業指導上加強組織領導以及在經費投入和支持上給予一定的傾斜。在我校的陽光志愿隊、興華詩社、LINUX推廣協會等已漸漸在社團群體中樹立起了良好形象,通過這些示范性社團建設,以點帶面,以滾動發展的方式。
目前,職業素養教育研究還處在探索階段,學生職業素養教育而是高職院校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廣大教育工作者進行不斷的探索,才能逐漸形成一個比較完善的運作模式和體系結構,開展高職生職業素養的課題研究,對滿足社會對高素質人才的需求,對高職教育的辦學優勢,以及對促進高職生的就業,具有一定的理論意義和實際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