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芳霞
(鄭州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河南 鄭州 450000)
自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我國“教育技術”一直被稱為“電化教育”。 90年代末,隨著國外現代教育技術的蓬勃發展,國內從研究學者到政府官員均認為“電化教育”這一名稱已經不能符合時代的需求,不利于國際交流和學科發展。1998年高等教育教學專業名錄將“電化教育學”改名為“教育技術學”,2002年將“中國電化教育協會”正式更名為“中國教育技術協會”。至此,“教育技術”這一名稱在我國正式啟用。為促進教育技術的迅速發展,國家采取了各種政策和措施。
我國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推動教育技術的發展。1949年11月文化部科技普及局成立了電化教育處,負責領導全國教育技術工作。后來,還成立了一些專門的機構。1958年前后,中國掀起了教育改革運動,推動了高等學校和中小學電化教育活動的開展。我國教育技術真正意義上的發展,是在改革開放以后的30多年。2000年,教育部制定了在中小學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實施“校校通”工程的戰略目標。同年,召開了“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工作會議”,在會上明確規定了中小學必須將信息技術課程列入必修范圍,這次會議全面啟動了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工程。2001年11月29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中小學校園網建設的指導意見》,提出了校園網建設的基本原則、設計和建設的基本要求、主要內容及領導機制。2002年2月27日,教育部發布了《推進教師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意見》。在《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中,教育部明確提出了實施“教育信息化建設工程”的行動指南,指出要加快教育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促進教育信息資源開發和使用以及建立規范的人才培養體系等,全面提高中小學基礎教育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水平。2005年,教育部啟動了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項目,制定了《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標準》,這一標準的對象涵蓋學校的管理人員、教學人員、技術人員三大類。對每一類人員的標準都分為意識與態度、知識與技能、應用與創新及社會責任等指標。2012年9月5日,召開了全國教育信息化工作電視電話會議。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委員劉延東上強調,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的深刻變革,是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手段,是實現終身教育、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必由之路。
據有關部門于2000年底對29個省市的不完全統計,我國各級各類中小學擁有各種類型計算機的數量為204.9萬臺,建立校園網的學校有4600所。這一數字對于630,890所中小學,2億多在校生來講,在數量上是遠遠不夠的,我國計算機普及率遠低于國際水平。新世紀在國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短短5年的時間,現代教育技術硬件環境建設得到了明顯改善。到①2006年底的統計,全國中小學的計算機數量超過了900萬臺,是2000年的4倍,2003年的2.5倍(當時還包括很普通的286的老的機器)。目前已建成了中小學校園網5萬多個,是2000年的11倍。在現代教育技術硬件環境得到改善的情況下,中小學教育的信息化進程也邁開了前進的步伐。截止到2008年,信息技術課程的開設率,高中階段達到100%,初中階段達到70%以上,城市小學達到70%以上,農村小學計算機課程開課率也已達到50%左右。可以說,在我國中小學信息技術課程基本得到了普及。另外,網絡的速率、帶寬也有很大提升——原來是主干百兆,桌面10兆;現在是主干千兆,桌面百兆。至今,教育部已經投入了至少3.6億元從事現代遠程教育工程,涉及硬件環境建設、軟件資源建設、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相關問題研究等。
在教育技術對基礎教育的推動方面,我國一直以實驗的方式積極探索。我國教育技術的奠基人,南國農先生上個世紀就主持了如“電化教育促進中小學教育優化實驗”,“小學語文四結合教學改革試驗”,“電化教育促進中小學素質教育實驗”等,旨在促進電化教育在中小學的應用。在現代教育技術與中小學課程整合方面,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做出了重要貢獻。從2000年開始,何克抗教授開展了小學語文和英語的“跨越式發展”實驗,2000年實驗學校只有1所,到2006年1月已經發展到130所,實驗基地由最初的經濟發達地區如深圳市區小學,到現在的貧困邊遠地區如寧夏西海固地區的學校,實驗取得了豐碩成績。微軟于2004年11月舉辦的信息化國際論壇,強調要運用信息技術來促進教育改革以實現教育的“蛙跳式”發展。何克抗的第一個“跨越式發展”實驗班是2000年9月成立的,比國外“蛙跳式發展”概念的提出早了4年多。
2005年4月,教育部啟動實施全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建設計劃。為了滿足中小學教師的學習需求,教育部通過公開招標,專家評審的方式,組織開發了兩套培訓教材,分別由北京師范大學何克抗教授任主編和華東師范大學祝智庭教授任主編。兩套教材的共同點是,以培養中小學教師的教育技術應用能力為出發點,采用模塊化的內容安排,注重教學設計,媒體應用,強調任務驅動,協作學習。在使用統一教材的基礎上,在全國范圍內開展了規模浩大的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能力培訓。這是近年來針對基礎教育所開展的規模最大、人數最多的一次全國性教育技術培訓。
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的發展,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至今,經歷了“信息技術課程、課程整合、網絡教育”三個發展階段。半個多世紀以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我國教育技術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基礎設施初具規模,數字教育資源開發與應用不斷擴展,信息化人才培養和應用技術培訓持續推進,信息化在教育改革發展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1]林萬新.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培訓效果的影響因素及對策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09(8):56-58.
[2]國家教育部2004年中國中小學教師教育技術標準:試行[S].
[3]何建武.中小學師生網絡交流的調查與分析[J].中國電化教育,2010(7):37-40.
注釋:
①教育部中央電化教育館副館長王曉蕪《我國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歷程的思考》[J]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