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是指運用導管技術,通過球囊加壓擴展、機械切割、激光氣化等作用及在冠狀動脈內放置金屬支架等方法,擴大冠狀動脈內徑,改善心肌的血液供給。該手術創傷小,術后無需體位限制及中斷肝素抗凝治療,降低了術后血栓形成的發生率。但對于患者在術前、術中及術后常存在各種護理問題,如不及時發現,則會影響治療效果。本院2010年12月至2011年月12月對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150例患者可能發生的護理問題作預見性評估,然后采取相應的對策,取得較好的效果,現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行PCI的老年患者(>60歲)150例,男88例,女62例,年齡62~96歲,平均年齡(69.0±7.4)歲,心血管單支病變40例,雙支病變82例,3支病變28例,共行球囊擴張112處,支架植入183支:存在心理問題(包括焦慮、緊張、恐懼)120例(80%),低血壓10例(6.6%),傷口出血10例(8.5%),心律失常5例(4.2%),急性心肌梗死2例(1.7%)。
1.2 護理方法 ①心理護理:患者因缺乏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知識,對手術風險顧慮重重,出現焦慮與緊張心理,配合治療與護理的主動性下降。精神緊張易誘發術中“血管迷走神經反射”和并發“橈動脈痙攣”,增加手術風險。護士運用個性化的心理疏導進行心理護理干預,向患者及家屬介紹冠心病發病原因及介入治療的目的和意義、手術方法、手術安排及安全措施;告知患者手術是在局麻清醒狀態下進行的,有不適可以及時反映,使患者保持最佳心理狀態,積極配合治療。②低血壓防治及護理:迷走神經反射引起的低血壓表現為突然胸悶、心悸、惡心、頭暈等,心率在1 min內降至40次/min或以下,血壓降至90/60 mm Hg以下,甚至測不到等休克癥狀,由于禁水時間過長引起的低血壓,表現為心率增快、出冷汗、脈搏細弱等。因此,術后應嚴密觀察血壓變化,了解患者主訴,每15~30 min測血壓1次,當發現異常時即予中流量吸氧,遵醫囑予多巴胺5 mg靜脈注射,伴心率慢者予阿托品2 mg靜脈注射,并予以短時間內大量快速補液維持有效血液循環,予多巴胺200 mg加人5%葡萄糖250 ml內靜脈滴注,直至血壓穩定[1]。③心律失常的觀察及護理:術后患者在24 h內須進行連續心電監護和記錄,嚴密觀察有無頻發室性早搏、室速、室顫等,當出現頻發室性早搏或室速時即予利多卡因50 mg稀釋后靜脈注射,室速可予電復律,發現房室傳導阻滯時若使用阿托品等提升心率藥物效果欠佳時可考慮心臟臨時起搏,以確保心臟泵血功能[2]。④急性血管閉塞的觀察和護理:患者回病房后應嚴密觀察心絞痛癥狀和心電圖表現,若出現心絞痛應即刻記錄心電圖并與術前心電圖比較,及時遵醫囑止痛、鎮靜、擴張冠狀動脈等治療。周圍血管栓塞是由于血栓脫落造成,表現為意識及瞳孔改變(腦栓塞)或不明原因的相應部位劇烈疼痛等,一旦發現,應立即予抗凝、溶栓乃至急診手術治療。⑤傷口出血的防治及護理:術后立即拔除動脈鞘管,用彈力繃帶或止血器加壓包扎。密切觀察橈動脈出血情況及血腫情況,有效降低出血的發生率。
120例心理障礙者情緒穩定、配合治療;10例低血壓經處理后恢復正常;10例傷口出血經對癥處理立即出血停止,未引起嚴重并發癥;5例心律失常經藥物或電復律后均恢復正常心律;2例AMI經溶栓或PCI后癥狀緩解。
精神緊張是導致冠狀動脈痙攣的主要原因之一,冠狀動脈痙攣可導致急性心肌缺血、嚴重心律失常、甚至心肌梗死或死亡。因此,對于老年人應重視個性化的心理護理,尊敬、關心老年人及給予恰當的護理干預。
圍術期熟練密切的護理配合及個性化護理措施,放松患者的緊張情緒,防止術后發生嚴重并發癥,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因此,通過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實施正確的預見性術前護理和心理干預,術中積極配合手術醫生操作,術后加強護理和健康指導,可以明顯減少并發癥的發生,保證患者的安全,提高介入治療的質量。
[1]王麗江,王麗岳,程秀華.冠心病合并糖耐量異常患者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護理.護理學雜志,2008,23(23).
[2]徐靜,趙武.心臟介入診療致血管迷走神經反射的原因分析及護理體會.國際護理學雜志,2008,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