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建青 王成 王飛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的常見骨折之一,發病高峰年齡在5~8歲之間,左側多于右側。既往手術治療中,采用肘后側入路,術者通常會經過肱三頭肌做舌形瓣而切斷肱三頭肌,手術創傷較大,術后不能行早期功能鍛煉而影響肘關節的伸屈功能。我們采用經肱三頭肌兩側入路的方法暴露肱骨下端,既可以保持肱三頭肌的完整性,又可以順利地完成對肱骨髁上骨折的復位固定,取得了較好療效。我院自1998年5月至2011年7月,對65例兒童肱骨髁上骨折采用此入路手術治療,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65例中,男41例,女24例;年齡3~12歲,平均8.2歲。骨折分型:伸直型56例,屈曲型9例。所有病例均為經過攝X成片確診,同時急診手法復位石膏外固定治療失敗,不能達到功能復位者。
1.2 手術方法 在臂叢阻滯或者全麻下進行手術,上臂近段扎氣壓止血帶,行肘后正中切口,切開皮膚和皮下組織,游離內側尺神經加以保護。分別從內側和外側肌間隙切開或剝離開肱三頭肌,暴露骨折斷端。清除凝血塊,復位骨折,由內、外髁穿入克氏針兩枚(1.5~2.0 mm)與骨折近端交叉固定,近端穿出皮質少許。沖洗后逐層縫合,肘關節石膏外固定于屈曲功能位。
1.3 術后處理 術后應用抗生素2 d,手術后開始指導患兒手指伸屈訓練。多數病例外固定2周后拆除石膏,進行肘關節主動伸屈功能鍛煉。術后6~8周攝X線片,發現骨折愈合即可拔出克氏針,同時繼續指導患兒進行主動肘關節功能鍛煉。
本組隨訪6~18個月,平均12個月,無血管、神經損傷,退針、松動、針道感染等并發癥,無肘關節功能障礙,肘關節屈伸活動正常。
肱骨髁上骨折是兒童肘部最常見的骨折,移位的骨折斷端常可造成血管和神經損傷,治療方法不當易引起缺血性肌攣縮或肘內翻畸形。肱骨髁上骨折的治療原則:①新鮮的兒童肱骨髁上骨折應首選閉合復位,石膏或夾板外固定[1],其次是閉合復位經皮穿針內固定[2]。②手法復位失敗,復位后不穩定,骨折端再移位,開放性骨折應手術切開復位內固定。③有血管神經損傷的骨折應血管、神經探查修復,骨折內固定。治療肱骨髁上骨折的手術入路有多種,外側、后側和內外側聯合入路均有報道[3]。
常規后側入路雖然暴露充分,視野清楚,但經過肱三頭肌肌腱做舌形瓣切開,破壞了肱三頭肌的完整性。由于局部血腫繼發關節周圍粘連攣縮,甚至導致異位骨化,影響了手術的遠期療效。
同常規肘后側入路相比,本術式選擇經內外側肌間隙入路,巧妙地避免了對肱三頭肌的損傷,保護了伸肘裝置的完整性,使患者盡早地進行關節功能鍛煉。本入路無傳統的經舌形瓣入路造成過多肌肉軟組織損傷的缺點,創傷較小,手術通過肌肉間隙進入,對周圍軟組織損傷小,降低了關節粘連和骨化性肌炎的發生率,有利于肘關節功能恢復。
經肱三頭肌兩側入路,以其獨特的設計和簡單的操作,使術者可以在不損傷周圍組織的前提下,既完整地保留伸肘裝置,又完成了對肱骨髁上骨折的復位固定,有效降低了肘內翻畸形和骨化性肌炎的發生率,術后療效好,是一種較佳手術入路。
[1]胥少汀,葛寶豐,徐印坎主編.實用骨科學.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5:421-426.
[2]主亦璁主編.骨與關節損傷.第3版.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1:575-585.
[3]王曉,張世清,張明輝,等.不同術式治療兒童肱骨髁上骨折的肘關節功能評價.實用兒科臨床雜志,2003,18(4):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