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廷霞
肝硬化是一種以肝組織彌漫性纖維化、狹小葉和再生結節形成為特征的慢性肝病,臨床上有多系統受累,以肝功能損害和門靜脈高壓為主要表現[1],晚期常出現消化道出血,肝性腦病、繼發感染等嚴重并發癥[2]。肝硬化是我國常見疾病和主要死亡病因之一[3~4]。我院自2005~2010年收治111例肝硬化患者,對其年齡與預后進行分析,顯示為年齡越大者預后越差,并發癥越多,病死率越高。
我院自2005~2010年收治肝硬化患者111例,男87例,女24例,年齡18~83歲,平均50歲。均經肝功化驗,血清蛋白分析,胃鏡及B超檢查,部分經CT證實。凡被上述檢查3項證實者結合病史及臨床門靜脈高壓表現可確診。按年齡可分成3組:①Ⅰ組:≦35歲14例占12.61%;②Ⅱ組:36~49歲占23例占20.72%;③Ⅲ組:≥50歲74例占66.67%。對各組進行Child分級。
Ⅰ組:A級7例占50.0%,B級3例占21.43%,C級4例占28.57%;Ⅱ組:A級3例13.04%,B級8例占34.78%,C級12例占52.17%;Ⅱ與Ⅰ組比較,Ⅱ級B、C級均明顯高于Ⅰ。Ⅲ組:A級12例占16.02%,B級21例占28.37%,C級41例占55.41%。Ⅲ組與Ⅱ組比較,各級無明顯差別,Ⅲ組與1組比較,Ⅲ,組B、C級均明顯高于Ⅰ組,A級低于Ⅰ組,經統計學處理P<0.05,有顯著差異。說明在child分級上,隨年齡增長child分級惡化。白蛋白<40 g∕L;Ⅰ組10例占71.43%,Ⅱ組19例占82.61%,Ⅲ組69例占93.24%,3組之間進行比較,Ⅲ組高于Ⅱ組,Ⅱ組高于Ⅰ組,經統計學處理P<0.05,有顯著差異。總膽紅素 >1.0 g∕ L;Ⅰ組6例占42.86%,Ⅱ組11例占47.83%,Ⅲ組62例占83.78%,3組間進行比較,Ⅲ組高于Ⅱ組,Ⅱ組高于Ⅰ組,經統計學處理P<0.001,有極顯著差異。說明隨年齡的增長,肝硬化患者的肝細胞功能差。各組黃疸有無、肝脾是否增大及腹水的有無,經統計學處理P>0.05,無顯著差異。伴兩項或兩項以上并發癥的:Ⅰ組無,Ⅱ組10例,Ⅲ組31例,Ⅱ、Ⅲ組均高于Ⅰ組。治療好轉:Ⅰ組85.71%,Ⅱ組86.96%,Ⅲ組59.46%。Ⅰ、Ⅱ組好轉率高于Ⅲ組。Ⅰ、Ⅱ、Ⅲ組病死率分別為7.14%、13.04%、19.19%。治療轉歸及并發癥多少,經統計學處理有顯著差異。說明年齡大的肝硬化患者病死率高并發癥多。
以上提示我們臨床醫師警惕年齡大的肝硬化患者,盡我們所能以減少并發癥和病死率,提高患者存活率。
[1]王宇明,湯影子,鄧國宏,等.肝衰竭合并癥研究進展.傳染病信息,2010,02.
[2]陳華忠,林希,余彤.拉米夫定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的2年療效觀察.臨床肝膽病雜志,2007,01.
[3]丁曉東,范建高.重視肝硬化并發癥的預防和治療.胃腸病學和肝病學雜志,2009,04.
[4]陳華忠,林希,余彤.拉米夫定治療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償的2年療效觀察.臨床肝膽病雜志,20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