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玉環
宮頸上皮內瘤樣病變(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是宮頸浸潤癌演變過程中的癌前期病變階段。宮頸癌居女性腫瘤第2位,從正常宮頸經CIN發展到宮頸癌約10~15年,這使臨床醫生有足夠時間發現并治療宮頸病變,達到早期預防宮頸癌的目的。陰道鏡檢查是早期診斷宮頸上皮內瘤變和早期宮頸癌的重要輔助診斷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年10月至2011年8月我院262例疑有宮頸病變的患者,行陰道鏡檢查并取活檢。年齡20~55歲。選擇標準:①不規則陰道出血、接觸性出血或反復異常白帶療效不佳者。②宮頸刮片細胞學檢查巴氏Ⅱ級以上或TCT示ASCUS。③有宮頸糜爛、息肉、白斑、潰瘍或乳頭狀外形者。④有癌癥家族史,患者要求定期隨訪者。
1.2 方法 檢查前3 d無婦科檢查、陰道急性或亞急性炎癥、宮頸治療及性交史。采用日本生產的SLC-2000電子陰道鏡成像系統,由專職主治醫師操作,普通患者在月經干凈后2~14 d檢查;若疑為惡性變患者,非月經期均可檢查。取膀胱截石位,窺器暴露宮頸,拭凈宮頸表面分泌物后做肉眼觀察,再涂抹生理鹽水,觀察鱗柱交界及血管,繼以3%冰醋酸做醋酸實驗,仔細觀察鱗狀上皮、柱狀上皮及轉化區,特別是轉化區的顏色、形狀、血管變化,尋找醋酸白色上皮、白斑、點狀血管、鑲嵌、異形血管等,最后以1%碘酒液涂抹宮頸,觀察局部上皮著色情況。于不同圖像陽性區多點取材,分瓶予福爾馬林液固定送病理檢查。按張惜陰主編臨床婦科腫瘤學標準,將CIN分為Ⅰ、Ⅱ、Ⅲ級,本文CINⅢ不包括原位癌(CIS)。作出陰道鏡初步診斷,采用Reid標準[1]進行評分。評分在1~4分為CIN 1~2,5~6分可能為CIN 3或原位癌,>6分為宮頸癌。本組CINⅠ級92例,CINⅡ級87例,CINⅢ級81例。宮頸癌2例。
陰道鏡下活檢和病理結果:262例受檢病例中CINⅠ102例,占38.9%,陰道鏡下92例,占35.1%;CINⅡ100例,占38.2%,陰道鏡下87例,占33.2%;CINⅢ59例,占22.5%,陰道鏡下81例,占33.2%;宮頸鱗癌1例,占3.8%,陰道鏡下2例,占7.6%。
3.1 CIN是一種進展性的組織形態學和分子生物學變化,是宮頸的癌前期病變。患者多數無特殊癥狀和體征,部分患者可有白帶增多、接觸性出血或不規則陰道流血等癥狀;婦科檢查可有宮頸糜爛、息肉、白斑或可疑癌等體征。既往對宮頸有異常者做肉眼下活檢,由于無病灶定位措施,影響陽性檢出率。而陰道鏡可將病灶放大10~40倍,借以觀察肉眼難以看到的較微小病變,在定位下活檢,顯著提高了陽性檢出率,從而及早發現癌前期病變及癌變。但陰道鏡下CIN的檢出率各家報道不一,黎欣[2]等報道陰道鏡下 CIN的檢出率為4.5%。岑堅敏等[3]報道陰道鏡下CIN的檢出率為28.8%。陰道鏡下活檢提高了CIN的診斷率,為目前CIN主要篩查手段。但陰道鏡檢查有一定的局限性:位于宮頸管內的病灶難以暴露,容易漏診;使用宮頸管擴張器檢查或作頸管搔刮術可以減低漏診率。
3.2 CIN有15%發展為宮頸癌,約10~15年。因此,宮頸癌是一種可預防的疾病,如果能早期發現CIN,并進行恰當的處理,可以減少宮頸癌的發病。宮頸病變應遵循“三階梯”診斷程序,即TCT篩查出可疑病例,陰道鏡下定位活檢,組織病理學診斷,從而為臨床提供正確的治療方法,減少漏診與誤診的發生。因此,預防宮頸癌的發生,就要從CIN的篩查工作做起,及早診斷出CIN,及時治療。
[1]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3,12(3):290.
[2]黎欣,陳滌瑕,徐碧泉.2468例陰道鏡檢查與病理學診斷結果分析.現代婦產科進展,1995,4(3):220.
[3]岑堅敏.陰道鏡對宮頸上皮內瘤變的診斷價值.中國實用婦科與產科雜志,2003,19(4):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