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華
1.1 監測對象 2005年1月1日至2011年9月30日(2006年改為3+1)長春地區53所(2011年87所)出生缺陷監測醫院住院分娩的孕滿28周至產后7 d正常和缺陷的圍產兒,包括活產、死胎、死產、7 d內死亡(不包括計劃外引產)。
1.2 監測方法 按照全國出生缺陷監測方案的要求,采用全
國統一出生缺陷兒登記卡及圍產兒季報表,專人逐項填寫,按季上報,并由省、市、區三級婦幼保健機構分級進行質量控制,確保資料的準確性和完整性。
2.1 出生缺陷發生率與圍產兒死亡率 7年共監測圍產兒360555例,出生缺陷兒3413例,出生缺陷發生率94.659/萬,圍產兒死亡3537例,死亡率98.098/萬。見表1。
2.2 城鄉圍產兒出生缺陷發生情況:城市高于農村,但總體趨勢是逐年上升。詳見表2
2.3 主要先天畸形發主率變化趨勢:2005-2008年監測資料顯示總唇裂始終居我市出生缺陷發生率的首位。2009-2011年監測資料顯示居我市出生缺陷發生率首位的是多指(趾)。詳見表3
2.4 7 年共監測出生缺陷3413例,其中小于28孕周缺陷兒共823例,占25.34%。

表2 2005~2011年城鄉圍產兒出生缺陷發生情況

表3 2005~2011年前6位出生缺陷順位及發生率(1/萬)

表4
3.1 出生缺陷發生率與圍產兒死亡率 長春地區2005~2011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總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與吉林省2001~2010年出生缺陷發生率總體呈現逐年上升趨勢是一致的[1](2010年吉林省婦幼衛生監測年報資料匯編)。2006年100.086/萬,較2005年 82.409/萬明顯上升,2007 ~2011 年出生缺陷發生率逐年上升。原因可能是產前篩查診斷技術及B超等技術水平提高,近年開展新生兒疾病篩查有關,使以往不能診斷的先天畸形、染色體病、代謝性疾病等可在出生前或出生后得以發現和診斷;此外環境污染也不容忽視,部分環境理化因素影響人類的生殖健康,進而干擾生殖細胞受精過程及胎兒發育,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出生缺陷發生率增高[2]。
出生缺陷發生的原因目前尚不十分明確,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①遺傳因素。②孕期保健如營養缺乏、疾病、藥物、精神因素等。③環境因素如居住地缺乏某些微量元素、水污染、農藥或化學試劑等。7年的出生缺陷發生率雖有波動,但總的趨勢呈逐漸上升,這與國家和吉林省出生缺陷監測結果一致,說明長春市出生缺陷監測工作見成效,診斷水平在提高,減少了圍產兒死亡,使圍產兒死亡率逐漸下降。因此加強出生缺陷的監測不僅能提高人口素質,還能有效地降低圍產兒死亡率。
3.2 從城鄉圍產兒出生缺陷發生情況看,出生缺陷發生率城市高于農村,這與全國和其他各地區報道的監測結果不太一致,但總體趨勢逐年上升一致的。可見我市農村出生缺陷診斷水平存在較大不足。分析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原因:①我市農村出生缺陷監測沒有全面鋪開,需加大監測范圍。②各縣級醫療保健機構對出生缺陷的診斷能力及技術水平需提高,因此應加強對縣級醫療機構人員的知識技能培訓。提高出生缺陷監測質量。
3.3 7 年出生缺陷監測資料可見,2005-2008年總唇裂始終居我市出生缺陷率的首位,長春市政府對該畸形予以足夠重視,其發生與環境和遺傳因素有關,近年來已有研究認為婦女妊娠期補充含葉酸的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制劑對總唇裂有預防作用應加以推廣。2009、2011年總唇裂發生率降至第3位。2009~2011年多指上升為首位,多指(趾)主要受遺傳因素影響,其上升考慮主要為監測力度加大,漏報減少。先天性心臟病和總唇裂的發生率交替為第2和第3位,說明產前B超診斷水平在提高。多指(趾)逐年上升,由2006年第5位上升為2009~2011年首位,提示各級醫院醫生對新生兒生后早期診斷水平和責任心有所提高。先天性腦積水發生率呈平穩趨勢。
3.4 出生缺陷產前診斷情況:7年中共監測出生缺陷3413例,其中<28孕周缺陷兒共823例,占25.34%。由2005年的20.00%上升到2011年的34.37%,<28孕周缺陷兒檢出率總的趨勢是提高,由此可見,加大篩查畸形兒力度,提高產前診斷水平,及早診斷畸形兒并選擇性終止妊娠,可減少畸形兒出生,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
3.5 對策
3.5.1 一級預防,防止出生缺陷的發生,針對圍產兒出生缺陷的發生可能與環境、生物、遺傳因素有關,應加大優生優育知識的宣傳,特別是農村地區應用農藥等環境因素孕前接觸可致胎兒畸形的宣傳,提高農村育齡婦女自我保健意識,指導育齡婦女選擇最佳生育年齡24~29歲,減少<20歲和>35歲的婦女生育。
3.5.2 二級預防,減少出生缺陷兒的出生,加強圍生期保健和產前篩查工作,對已懷孕婦女給予孕期保健指導,目前我市開展孕期免費孕檢,定期進行產前檢查,相信會減少缺陷兒出生。孕早期要遠離污染環境,避免接觸有毒有害物質,防體內感染,謹慎用藥。孕中期鼓勵做產前篩查,24孕周行B超篩查胎兒形態結構畸形,總之針對不同階段,不同需求的育齡婦女進行優生優育宣傳指導,積極做好產前篩查,提高宮內診斷技術,力爭將嚴重缺陷兒終止于孕28周前。針對我市唇裂及神經管缺陷發生率高的現狀,我市已采取孕前及孕早期口服葉酸片,孕前補碘、接種風疹疫苗等措施,計劃妊娠,以達到降低出生缺陷發生率目的。
3.5.3 三級預防主要是對已出生的缺陷兒及時治療和控制,包括新生兒篩查,嬰幼兒的內外科治療和康復訓練。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優生要求越來越高,逐漸轉變小保健大臨床的理念,促進臨床和保健結合,使出生缺陷少發生,不發生。
[1]吉林省婦幼衛生監測年報資料匯編,2006,2007,2008,2009,2010.
[2]張紹強,張玲,鄒丹玲,等.龍崗區2004-2009年出生缺陷監測資料分析.中國婦幼保健,2012,27(3):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