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冰青 楊鳴 歐琳華
兒童期晚發性佝僂病是發生在嬰幼兒之后成人之前的慢性營養缺乏性疾病,近年來對晚發性佝僂病的報道已逐漸增多,但對該病的骨鈣素、β-Ⅰ型膠原羧基前肽在血清中的變化報道并不多,為了解血清中骨鈣素、β-Ⅰ型膠原羧基前肽的變化對晚發性佝僂病的診斷價值,我院自2004年8月至2011年9月對80例晚發性佝僂病的患兒進行了血清骨鈣素、β-Ⅰ型膠原羧基前肽、堿性磷酸酶、鈣、磷水平測定,現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擇我院門診病例80例為病例組,其中男64例,女16例,年齡為4~14歲。診斷標準參照文獻報道晚發性佝僂病的診治與預防[1,2]。主要癥狀為多汗,肌肉痙攣、活動后易跌倒,雙下肢無力,間歇性膝關節痛,雙下肢疼痛等癥狀,對照組選擇來我院進行健康體檢的兒童,共80例,年齡4~14歲,男56例,女24例。
1.2 方法 病例組與對照組要求在清晨空腹抽血,抽血后在離心機上進行分離血清,采用羅氏2010型全自動免疫分析儀,采用的方法是羅氏電化學發光法,試劑盒由羅氏公司提供;正常值為骨鈣素:24~70 ng/ml、β-1型膠原羧基前肽:0.3~0.58nl/ml;同時采用日立系列化7180型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分別檢測血清堿性磷酸酶(SAKP,SFBC速率法)及偶氮砷Ⅳ終點法)、血清鈣(Ca)、磷離子濃度(P、紫外終點法)、。試劑盒均由北京利德曼公司提供。正常值分別為:血清堿性磷酸酶 <200u/L、鈣:2.2~2.6 mmol/L,磷0.8~1.5 mmol/L。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χ2檢驗,以P<0.05具有統計學意義。
2.1 病例組和對照組血清骨鈣素、β-1型膠原羧基前肽異常情況分析,其中病例組血清骨鈣素異常增高的病例有72例,異常率為90.0%;β-1型膠原羧基前肽異常增高的病例有76例,異常率95%,對照組血清骨鈣素增高的病例有4例、β-1型膠原羧基前肽增高的病例有6例,異常檢出率分別5%及7.5%,治療組:血清堿性磷酸酶、鈣、磷分別為治療組75%、2.5及2.5%。對照組:血清堿性磷酸酶、鈣、磷分別為對照組27.3%、0及0,兩組比較有統計學差異(P<0.01)。
2.2 病例組與對照組血清骨鈣素、β-1型膠原羧基前肽異常檢出率與其他各項檢測指標異常檢出率比較 血鈣異常為2.5%,磷5%,堿性磷酸酶50%,經統計學處理,兩組患兒的血清骨鈣素、β-1型膠原羧基前肽異常情況與堿性磷酸酶、鈣離子、磷離子的檢測結果的異常情況進行比較有非常顯著差異性(P<0.01)。
2.3 72例佝僂病患兒治療情況對晚發性佝僂病病例組中抽出72例檢測骨鈣素、β-1型膠原羧基前肽異常增高的患兒,給予膽維丁乳15 mg/次,每月一次,同時服糖鈣片,0.15 g/次.3次/d,連續服用30 d為一個療程,連續使用2個療程后,對患兒抽血進行骨鈣素、β-1型膠原羧基前肽復查,結果發現治療組患兒的骨鈣素、β-1型膠原羧基前肽的活性明顯下降,54例(75%)降至正常范圍,而且晚發性佝僂病患兒相應的臨床表現已有明顯的改善。
該研究通過對80例晚發性維生性佝僂病的患兒進行血清骨鈣素、β-Ⅰ型膠原羧基前肽的檢測,發現病例組與對照組血清骨鈣素、β-Ⅰ型膠原羧基前肽的檢測值有非常顯著性差異,由此說明在晚發性佝僂病患兒中骨鈣素與β-Ⅰ型膠原羧基前肽的測定方法比其他的傳統檢驗的方法更加敏感和更具有特異性。這項研究病例組的堿性磷酸酶、血清鈣離子以及磷離子檢測出現的異常率與對照組無明顯的差異,這種現象可能與晚發性佝僂病患兒在發病的早期機體內血清鈣離子和磷離子的自身調節有一定的關系。本組病例中血清鈣離子及磷離子在晚發性佝僂病的早期檢測其均明顯變化,由此可見,骨鈣素、β-Ⅰ型膠原羧基前肽在反映兒童骨轉換以及骨骼發育時較鈣離子、磷離子及血清堿性磷酸酶、的診斷價值更高,本研究表明通過檢測患兒血清骨鈣素、β-Ⅰ型膠原羧基前肽的水平是晚發性佝僂病早期診斷的一個靈敏、而且具有特異性的生化指標,對觀察藥物治療前后的動態變化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1]章殷捷.蒼南縣2426名中小學生遲發型佝僂病調查.臨床兒科雜志,1992.
[2]鄭惠連.晚發性佝僂病的診治與預防.中華兒童保健雜志,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