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迪尼亞提 陶志敏
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抑郁癥患者可并無明顯的情緒低落,而僅表現興致索然,甚至常以頭痛、睡眠障礙、心慌、乏力、食欲不振和出汗等軀體癥狀在綜合醫院神經科就診。我們在神經科門診隨機觀察分析了167例抑郁癥患者的臨床資料,評估綜合醫院神經科門診抑郁癥患者所占的比率,以及臨床表現的軀體化特點。
1.1 一般資料 對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我院神經科門診就診的患者進行隨機抽樣調查,檢出抑郁癥患者共147例,其中男38例,女109例,男∶女=1∶3.87;年齡14~72歲,平均39.3歲。
1.2 入組標準 符合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第三版(CCMD-3)與國際疾病分類第十版(ICD-10)中抑郁癥的診斷標準。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CES-D)總分≥20,Hamilton抑郁量表(HAMD)評分≥20分;排除腦器質性疾病和智能障礙。
1.3 研究方法 應用流調用抑郁自評量表(CES-D)進行初步篩查,總分≥20分者入組;并用HAMD、Hamilton焦慮量表(HAMA)、抑郁自評量表(SDS)及焦慮自評量表(SAS)進行評定和記錄。
2.1 綜合性醫院神經科門診抑郁癥患者比率 我院神經科門診患者進行的小樣本抽樣調查發現,30.8%的患者患有不同程度抑郁癥,CES-D 20項總分平均為33.29。
2.2 本組抑郁癥患者臨床類型 80%以上患者病程>2年,屬于心境惡劣;約15%患者病程6個月以上,臨床亦表現持續時間較長的情緒低落及明顯的抑郁;僅9例(6.1%)患者表現典型的抑郁發作;另外,約35%的患者可歸屬于隱匿性抑郁癥。
2.3 本組抑郁癥患者的軀體化特點 本組患者HAMA總分18.6,軀體性焦慮因子分 12.6,精神性焦慮因子分 8.3。92.3%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軀體癥狀,且本組絕大多數患者是以軀體癥狀就診的如睡眠障礙發生率占90.1%,其中多夢(69.7%)、入睡困難(60.5%)及早醒(28.7%)等;視物模糊、發冷發熱、渾身刺痛或竄痛等感覺癥狀占81.3%;肌肉酸痛、活動不靈活、肌肉抽動及聲音發抖等肌肉系統癥狀占37.7%;心動過速、心悸、胸痛及昏倒感等心血管系統癥狀占49.2%;胸悶、窒息感、嘆息及呼吸困難等呼吸系統癥狀占38.4%;吞咽困難、噯氣、消化不良及體重減輕等胃腸道癥狀占43.8%;尿頻、月經不調、性冷淡、陽萎及早泄等泌尿生殖系統癥狀占33.3%;口干、潮紅、蒼白、多汗及緊張性頭痛等自主神經系統癥狀占50.3%。
抑郁癥可大致分為抑郁發作及心境惡劣兩種臨床表現。抑郁發作表現為情緒低落、心情壓抑,以及興趣喪失、缺乏樂趣等兩組基本癥狀;心境惡劣則以慢性(病程2年以上)程度較輕的抑郁癥狀為其基本特征。本組絕大多數抑郁癥患者以軀體癥狀為主訴就診,許多患者并不主動向醫生吐露抑郁心境,而是訴述長期頭痛、頭昏、睡眠不佳、四肢無力、發熱、心慌、胸悶、長嘆息、多汗、食欲缺乏、部位不定及性質模糊的疼痛等軀體不適。一些患者雖有不愉快的表情,但往往被醫生理解為對軀體不適的自然反應,未予重視。
此外,表現為易疲勞、注意力不集中、易激惹、頭痛、失眠和愉快感喪失的患者,在我國通常被診斷為神經衰弱。許多患者表現的口干、潮紅、面部發熱、蒼白、多汗、心悸、胸悶等癥狀,在我國常常被許多臨床醫師診斷為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但眾所周知,所謂的“植物神經功能紊亂”的診斷在國內外醫學著述中從未作為一個獨立的疾病而存在,而這組癥狀可能正是代表抑郁癥的部分表現。由于許多臨床醫師只注意器質性疾病,而忽略了功能性疾病的診斷,使許多抑郁癥患者往往得不到正確的診斷和處理。
提高對抑郁癥等神經癥的認識,并充分了解和善于識別抑郁癥臨床表現的軀體化特點是很重要的,對及早地診斷和治療抑郁癥有重要意義。
本組資料表明,綜合性醫院神經科門診的抑郁癥患者女性是男性的3.87倍,這與文獻報道女性比男性患情感障礙高2~3倍是基本一致的[1]。目前,有相當數量的抑郁癥患者在綜合性醫院神經科門診就醫,說明人們對抑郁癥普遍缺乏認識,不了解應該去精神科就診,或不認識自己患有情感障礙。由于患者強調心理因素的影響,醫生把抑郁和焦慮情緒理解為正常人的心理反應。由于抑郁癥患者軀體化臨床表現特點,使患者前往全科醫師、神經科或普通內科求治。
臨床上有大量抑郁癥病例未能被識別出來,造成較嚴重的漏診和誤診[2]。正如本組所見,近1/3的神經科門診患者患不同程度抑郁癥,大多數患者都有一定的心理或軀體誘因,通常表現持久的抑郁或焦慮情緒,但嚴重程度可不相同。有些患者只有被反復問及時才吐露長期存在心情沮喪和興趣缺乏,表現為隱匿性抑郁癥,這與徐俊冕[3]對有關抑郁癥軀體化研究報告的結果基本相同。
本組患者HAMA總分及軀體性焦慮因子分與國內文獻[4]報道的綜合性醫院就診者心理障礙的診斷與治療的分值相近。在軀體性焦慮因子分中,睡眠障礙在精神性因子中出現機率最高,感覺癥狀較為突出。
本組92.3%的患者有不同程度及表現各異的軀體癥狀,如果醫生對抑郁癥沒有深入的了解和認識,軀體化癥狀可能使這些患者的求醫途徑更加曲折,可能造成長期漏診和誤診,并不同程度地造成醫療資源、藥品及患者經濟的浪費。因此,提高綜合性醫院臨床醫生對抑郁癥等神經癥的認識,熟悉和掌握抑郁癥的軀體化特點是十分重要的。
臨床醫生對于反復訴說某種癥狀的患者,如果經過周密細致的檢查未發現軀體疾病,則應探索有無心理障礙,尤其是抑郁癥,真正將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貫徹到我們的臨床實踐中。
[1]沈其杰,李誠,高歡.對我國情感性精神障礙流行病學研究的思考.中華精神科雜志,1998,31(4):240-241.
[2]張明園.抑郁障礙的患病概況.中華全科醫師雜志,2003,2(3):133-134.
[3]徐俊冕.軀體化與軀體形式障礙.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4,13(3):359-360.
[4]張明園.應重視綜合性醫院就診者心理障礙的診斷與治療.中華醫學雜志,1999,79(5):3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