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楨
現選擇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86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作為調查對象,同時選擇同期86例非高血壓的妊娠期孕婦與之對照分析,現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我院2010年6月至2011年12月86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作為調查對象,年齡26~41歲,平均(33.5±8.5)歲;同時選擇同期86例非高血壓的妊娠期孕婦與之對照分析,年齡24~40歲,平均(28.5±10.5)歲。
1.2 診斷方法 觀察組86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均根據《婦產科學》第6版中妊娠期高血壓診斷標準診斷。
1.3 研究方法 均采用自行設計的統一調查表,調查項目包括年齡、營養狀況、產次、流產史、吸煙、文化程度、既往高血壓史、母親妊高癥史、心腦血管病家族史、貧血、血壓、體質量指數、高血壓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不良情緒等15個方面。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3.0統計學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且進行t檢驗,以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年齡結構 比較兩組孕婦年齡,觀察組20~25歲11例,占12.79%,26~30歲9例,占10.47%,31~35歲28例,占32.56%,大于35歲的38例,占44.19%;對照組20~25歲27例,占31.40%,26~30歲42例,占48.84%,31~35歲10例,占11.63%,大于35歲的7例,占8.14%;高齡孕婦構成比例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其他危險因素 從兩組調查結果顯示,觀察組營養不良42例,占48.84%,有高血壓家族史的51例,占59.30%,不良情緒 54例,占 62.79%,有糖尿病家族史的 21例,占24.42%;對照組營養不良11例,占12.79%,有高血壓家族史的19例,占22.09%,不良情緒10例,占11.63%,有糖尿病家族史的2例,占2.33%;人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妊娠期高血壓通常發生在孕20周后,患者最主要的病理改變表現在全身小動脈的痙攣,由此而引起各臟器供血不足而表現出一系列的臨床癥狀。如浮腫、蛋白尿等。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生不僅嚴重影響母嬰健康,而且還是造成孕產婦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2]。從納入本研究的86例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調查結果顯示,年齡是該病的危險因素之一,其原因可能是年齡越大,其心血管病的發病率也隨之上升,再加之妊娠期,內分泌會發生很大的變化,而女性隨著年齡的增加,其內分泌調節功能會逐漸減退,因此,妊娠期高血壓發病的危險性也增大。
營養及不良情緒是妊娠期高血壓的高危因素。觀察組86例患者中營養不良的42例,占48.84%,不良情緒的54例,占62.79%,大大高于對照組。研究表明[3],妊娠期高血壓的發生與多種營養素缺乏有極大的關系,如白蛋白、鋅、鈣、鎂、硒等。另據相關資料顯示[3],母親孕期攝入蛋白質、蔬菜、水果越多,營養狀態越好,后代患白血病的風險就越低,如果孕婦營養不良,白蛋白、鋅、鈣、鎂、硒等缺乏,可引起機體受脂質過氧化物酶損害,造成血管壁損傷和前列環素合成減少。血栓素增加,從而導致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發生。
觀察組高血壓家族史、糖尿病家族史的人數明顯高于對照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顯著性,結果提示家庭病史是發生妊娠期高血壓不可忽視的危險因素之一,據相關文獻報道,有高血壓病史的孕婦患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概率要高于正常孕3.22倍,本次調查結果與文獻報道相符。
綜上所述,年齡、營養不良、高血壓家族史、不良情緒、糖尿病家族史均是妊娠期高血壓的高危因素,要減少該病的發病率,首先要加強宣傳,增強孕產前檢查的意識,及重視圍生期保健,使妊娠期高血壓能早發現、早治療,從而減少分娩過程中并發癥的發生,確保孕產婦及胎兒的健康。
[1]闕淑娟,趙永燕,陳永利.等.妊娠期高血壓疾病的危險因素分析.中國基層醫藥,2008,15(4):58-59.
[2]雷馬香,劉筱嫻.妊娠高血壓疾病危險因素的病例對照研究.中國社會醫學雜志,2009,26(3):19.
[3]上海市妊娠高血壓綜合征調查協作組.上海市10年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發病的研究.中華婦產科雜志,2001,36(3):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