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愛芬
高齡膽囊炎、膽石癥患者常合并高血壓、冠心病、肺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手術承受能力低、手術風險大,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LC)雖具微創、出血少、術后疼痛輕、恢復快的優點[1],但圍手術期護理仍是保證手術成功的關鍵因素,護理體會總結如下。
本組高危患者85例,年齡55~78歲,平均(66.5±10.8)歲,男55例,女30例,均經B超診斷為膽囊結石,其中合并膽囊炎急性發作25例,膽囊息肉10例,繼發膽總管結石10例。均合并不同程度的高血壓、冠心病、糖尿病、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均采用常規腹腔鏡膽囊切除術(LC)。結果:術后住院時間為4~16 d,平均8 d;中轉開腹3例(占3.39%);術后切口感染2例(占2.35%);余病例均經治療和護理,順利康復出院。
2.1 術前護理
2.1.1 術前評估 全面檢查高危患者的全身整體情況。包括心肺功能、肝腎功能、血糖、血尿常規、出凝血時間等,掌握患者的合并癥及潛在危險性,為手術做好準備。
2.1.2 心理護理 高齡患者年齡大,身體整體狀況差,多兼其他疾病,患者及家屬多有緊張、焦慮、恐懼、多疑等不良情緒,對手術預后顧慮較大,護理人員應熱情、耐心、細致回答患者提出的問題,及時介紹可能發生的并發癥及術后恢復過程、注意事項,消除患者緊張恐懼心理,取得患者和家屬的信任。
2.1.3 術前指導和支持治療 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鍛煉肺功能,訓練有效的咳嗽,床上大小便[2]。對體質較差的患者術前通過口服、注射或高價靜脈營養提供足夠的熱量、蛋白質和維生素攝入,糾正電解質紊亂。
2.1.4 皮膚準備 臍部易積垢,而LC第一切口緊靠臍緣,需徹底清洗患者臍部,以防造成切口感染。
2.2 術后護理
2.2.1 密切觀察病情高危患者反應遲鈍、慢性疾病多、手術耐受力差,術后要嚴密觀察生命體征、意識和肌力恢復情況。同時做好耐心細致地做解釋工作,發現特殊變化,及時通知醫生處理。
2.2.2 保持呼吸道通暢 老年患者心肺呼吸功能差,排泄緩慢。加之術中創傷、麻醉的影響、易發生舌后墜,分泌物堵塞呼吸道及反射功能不靈敏而致誤吸,造成心搏驟停等意外。
因此,麻醉清醒后要及時給予半臥位;給患者翻身、拍背、協助咳嗽排痰,霧化吸入4~6次/日,稀釋痰液。鼓勵患者在床上翻身和下肢運動,盡早下床活動,促進胃腸蠕動,協助排氣。
2.2.3 高血壓、冠心病患者的護理 LC術中CO2氣腹可造成神經張力亢進,對心臟收縮及傳導系統均有負性作用,麻醉誘導期極易造成心律紊亂。患者環境要安靜舒適,減少探視;密切觀察生命體征變化;嚴格控制液體滴數,使血壓保持在相對正常的范圍;適當應用鎮痛劑,防止疼痛使舒張壓明顯升高。
2.2.4 慢性支氣管炎、肺心病患者的護理 術后注意保暖,以免受涼、感冒,特別晨晚間護理時更要注意;嚴密監測患者的呼吸、雙肺呼吸音、血氧飽和度等呼吸功能指標;注意觀察皮膚的顏色、溫度和濕潤度,每10~20 min檢查周圍毛細血管床的反應。
2.2.5 糖尿病患者 高危患者精神緊張、手術作為一種應激狀態、術后疼痛加重應激反應均可使血糖增高。術前和術后的禁食和饑餓狀態血糖變化不好預測。并且易并發感染,傷口不易愈合。術后抗感染和調整水鹽代謝及糾正糖、蛋白質代謝異常非常重要。最好采用胰島素泵控制血糖,可隨時調整胰島素的輸入量,動態監測血糖。一般4~6 h檢查1次血糖。空腹血糖保持在4.3~11.1 mmol/L之間較為安全。鼓勵患者盡早進食,一般術后超過10 h后,如患者有食欲、饑餓感,有腸鳴音且無腹脹,就可進食少量流質,逐漸過渡到半流質,補充營養,糾正水電解質平衡及負氮平衡,減少術后輸液天數。
高危膽囊結石患者,常合并高血壓、冠心病等多種并發證,病情復雜,耐受力差,手術風險大、難度高,術前術后護理要求高,因此需要做好充分的術前準備,對患者的病情進行全面評估,針對合并癥等高危因素進行個體化護理,做好患者的圍手術期護理,可為患者的手術成功和患者的康復,提供最大的安全保障。
[1]喬菲,張曉琳.高齡高危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病人的圍手術期護理.家庭護士,2006,4(11):5.
[2]孫雅梅,康艷麗,楊愛榮,等.高齡、高危腹腔鏡膽囊切除術病人圍手術期的護理體會.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0,19(13):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