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彩云
結腸癌患者術后疼痛劇烈,多數患者無法忍受,如何給予其有效的鎮痛方法是促使病患病情恢復的一個重點。患者自控鎮痛是近年來新型的一種鎮痛方式,多數專家報道了其臨床應用效果[1]。為探究自控鎮痛用于結腸癌患者術后鎮痛的臨床效果,筆者進行了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95例結腸癌手術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分別給予常規鎮痛與自控鎮痛,對比兩組鎮痛效果發現,自控鎮痛有效率顯著。現將研究報告分析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選取我院收治的95例結腸癌患者作為實驗對象,其中男58例,女37例,年齡49~65歲,平均年齡53.6歲。所有患者均排除嚴重心肝腎臟器管功能不全者,排除凝血功能失常者,本組所有患者均屬于自愿參與本次研究。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甲乙兩組,甲組患者49例,乙組患者48例,兩組患者在性別、年齡以及其他臨床資料方面均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甲組患者術后給予自控鎮痛,通過靜脈輸液導管連接鎮痛泵給藥,泵內給藥為芬太尼1 mg,咪達唑侖20 mg,氯化鈉100 ml,以2 ml/h勻速輸入,患者根據疼痛情況可以選擇自行增加藥量,每次不超過0.5 ml,鎖定15 min。乙組患者給予傳統方法鎮痛,常規肌內注射止痛藥物。
1.3 療效判定 本次療效判定參照WHO疼痛標準分級標準,以無疼痛、輕度疼痛、疼痛可耐受、疼痛無法耐受分為Ⅰ、Ⅱ、Ⅲ、Ⅳ級,Ⅰ、Ⅱ級人數為鎮痛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本組所有數據均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處理,計量資料用t檢驗,組間對比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甲組49例患者鎮痛效果顯著,Ⅰ級疼痛19例,Ⅱ級疼痛26例,Ⅲ級疼痛3例,Ⅳ級疼痛1例,鎮痛總有效率達到了91.84%,乙組48例患者,Ⅰ級疼痛4例,Ⅱ級疼痛13例,Ⅲ級疼痛19例,Ⅳ級疼痛12例,鎮痛總有效率僅為35.42%,兩組鎮痛效果對比P<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其中甲組患者不良反應4例,惡心嘔吐3例,尿潴留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8.16%,乙組患者不良反應9例,惡心嘔吐5例,尿潴留3例,導管脫落1例,不良反應發生率為18.75%,如表一、表二所示:
本組患者均給予精心的護理干預,具體護理措施如下:
3.1 術前護理 手術前麻醉師為患者詳細講解患者自控鎮痛的優勢,讓病患觀察自控鎮痛泵樣品,指導患者自控鎮痛泵的操作過程與注意事項,告知患者自控鎮痛泵的安全性,使患者能夠放松心情,積極配合手術。
3.2 術后護理
3.2.1 檢測體征變化 術后常規檢監測病患體征變化指標,脈搏、呼吸、體溫、血壓、心率等定時檢測記錄,以防麻醉藥過量引起生命指征變化,危急患者生命安全,監測時間直至患者自控鎮痛結束。
3.2.2 自控鎮痛導管護理 術后要定時檢測病患自控鎮痛給藥導管通路是否暢通,要密切防止導管脫落、折疊、漏水等,手控鍵要放置在病患可以接觸到的地方。
3.2.3 術后感染護理 本類病患術后常規鎮痛時間是兩天,在此期間病患翻身、下床活動時要注意穿刺部位的輔料是否正常,是否有滲血、紅腫等情形,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潔,定時消毒、更換輔料,以免造成感染。
3.3 術后不良反應護理 病患術后藥物不良反應很多,護理人員要給予特別處理。惡心嘔吐是最常見不良反應之一,護理人員要做好預防準備,病患一旦出現惡心嘔吐癥狀可以立即給予胃復安止吐;病患還可能出現呼吸抑制,這是最具危險性的副反應癥狀,護理人員需做好預防措施;采用芬太尼自控鎮痛,會明顯減緩胃動力速度,而且鎮痛藥物促使病患大部分時間處于睡眠或者靜臥狀態,腸胃道功能恢復就會明顯減慢,是以護理人員要囑咐患者定時翻身,可以下床活動則要進行早期鍛煉,促使腸胃道功能及早恢復;患者術后尿潴留也是護理的重點之一,護理人員要指導患者有效排尿,避免尿潴留,若出現尿潴留則要延長導管留置時間,同時做好導管護理,防止感染[2]。
結腸癌手術術后疼痛嚴重,多數患者不耐受,極大的影響了患者術后恢復速度及康復效果,是以如何有效給予結腸癌患者術后鎮痛,成為了促使患者及早恢復的關鍵因素。患者自控鎮痛是一種新型的鎮痛方式,其藥效迅速,用藥量準確,可以根據病患身體變化,自行調控給藥劑量和時間,以給予病患最好的鎮痛效果,又不傷及身體機能,減少常見鎮痛藥物的毒副反應,安全有效[3]。
本組研究表明,患者自控鎮痛用于結腸癌術后患者止痛,效果良好,鎮痛有效率可以達到91.84%,鎮痛效果滿意,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1]朱瓊芳.針對性信息支持對術后靜脈自控鎮痛的護理干預效果.實用醫學雜志,2010,26(03):497-499.
[2]陽勝蘭.結腸癌患者術后使用自控鎮痛的療效觀察及護理體會.健康必讀(下旬刊),2011,05(05):205-214.
[3]杜永君.患者自控鎮痛的研究進展.醫學綜述,2008,14(07):1089-1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