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松
母嬰同室管理制度在我國已廣泛開展,由于母親產后身體虛弱、新生兒免疫力低下,極易發生院內感染。為有效控制母嬰同室的院內感染,促進產婦早日康復,消除新生兒的事故隱患,我們詳細制定了預防對策,采取有力并切實可行的措施,取得了良好效果,報告如下。
無產科合并癥、無伴傳染性疾病、無精神和智力障礙產婦、無新生兒疾病的均采取了母嬰同室。每室安置1~3對母嬰,正常分娩新生兒出生30 min內立即執行母嬰皮膚接觸,并幫助早吸吮,2 h后母嬰同室。剖宮產的新生兒母嬰皮膚接觸在產婦有應答后30 min后開始,術畢母嬰同室,按需母乳喂養,取消奶瓶及配方喂養。執行一嬰一巾一盆一消毒,每天由責任護士對新生兒進行口、眼、臍及臀部護理,并對產婦及家屬進行喂養及護理的指導,使其能正確掌握嬰兒喂養及護理方法。
2.1 產前健康教育 開設孕婦學校,凡到我院檢查的孕婦必須接受3次母乳喂養知識及哺乳技巧,孕、產婦衛生常識的教育,包括如何做好個人衛生、如何進行手的清潔和消毒。教會產婦接觸嬰兒前后自覺洗手,每個產婦在接受教育后均接受兩次有關培訓內容的考試,對于未在本院檢查的孕婦,在產婦入院時由責任護士負責補課,產后由責任護士負責進行每天兩次母乳喂養知識技巧指導及衛生宣教。
2.2 環境管理 待產婦入院后即由責任護士進行指導宣傳預防院內感染知識,無論什么情況均能對患者平等地賦予同情和人道主義的幫助,把服務人性化、護理方式個性化、服務流程溫馨化,讓標準和制度與護士的個人行為真正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良好的工作習慣[1]。保持環境清潔,盡量減少探視,探視陪伴人員入室前洗手。實踐證明,洗手是預防醫院感染最簡單、經濟、有效的措施,對降低醫院感染起著重要作用[2]。加強新生兒的臍部、眼部和皮膚的護理,醫護人員在檢查、治療護理新生兒前后要進行有效的手清潔、消毒。換下或撤下的污染巾被應及時予以處理。患者的分泌物、血污敷料等雜物送焚燒爐焚燒,沖洗液、排出液、污水入專用盛具加1000 mg/L含氯消毒液中預處理后,再排入污水管道進入污水處理站。
2.3 產婦護理 注意個人衛生:產后應經常更換惡露墊,保持會陰部清潔。側切產婦睡覺應側向傷口對側,以免惡露污染傷口,產褥期內要每天換洗內衣內褲,被褥也應勤洗勤換。內衣內褲適宜穿著吸水力強的棉織品,外衣外褲要注意寬松柔軟,易于散熱。飯后用溫熱水漱口、每天刷牙,不可用力過大。只要健康情況允許,產后最好洗頭和梳頭。產后應注重營養調理,以少量多餐為原則。
2.4 母乳喂養 乳房應保持清潔、干燥,經常擦洗。分娩后第1次哺乳前,應將乳房、乳頭用溫香皂水及溫開水洗凈,以后每次哺乳前均用溫開水擦洗乳房及乳頭[3]。注意切忌用酒精之類擦洗,以免引起局部皮膚干燥、皸裂。乳頭處如有痂垢應先用油脂浸軟后再用溫水洗凈。產后半小時內開始哺乳,促進乳汁暢流。每次哺乳前柔和地按摩乳房,刺激泌乳反射。哺乳時應使新生兒吸空乳房,如乳汁充足吸不完時,應用吸乳器將剩余的乳汁吸出,以免乳汁淤積影響乳汁分泌,并預防乳腺管阻塞及兩側乳房大小不一等情況。如吸吮不成功,則應擠出乳汁喂養。哺乳前熱敷乳房,可促使乳腺管暢通。在兩次哺乳間冷敷乳房,可減少局部充血、腫脹。哺乳期使用棉質乳罩,大小適中,避免過松或過緊。
實行母嬰同室,加強健康保健教育,注重入院宣教和母乳喂養的指導等,提高了護理質量,增強了產婦機體抵抗力,降低病互率。我們體會到,良好、有效的護理提高了產婦的心理、生理承受力,在護士的指導下產婦很快掌握了基本護理知識,從而更快適應了母親的角色,輕松地承擔起照顧嬰兒的責任,母嬰建康出院。
[1]鄧行愛,鄧耀玲.給予人文關懷深化整體護理.中華護理雜志,2005,38(9):707-708.
[2]郭燕紅.護士在預防和控制醫院感染中的重要作用.中國護理管理,2008,8(1):23-24.
[3]鄭修霞.婦產科護理學.第4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7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