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靜
冠心病患者的行為特點是動機強烈、爭強好勝。尤其是在心肌梗死發病階段,患者較少能意識到自己身體內部的感覺,從而延誤就診,使病情變得不易控制。當胸痛發作產生瀕死感時,又多有緊張、焦慮、抑郁和壓抑情緒,過重的精神負擔,引起神經內分泌系統功能紊亂,從而加重病情[1],所以冠心病患者的健康教育與心理護理在疾病恢復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對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住院的60例冠心病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選擇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住院的60例冠心病患者,其中男38例,女22例,年齡35~72歲,平均56.7歲。在患者的發病過程中,因患者年齡、職業和個性、家庭環境不同,患者有著不同的心理特征。主要有緊張焦慮、抑郁消極及敏感多疑等。
1.1 時間選擇 住院期間對患者進行用藥、飲食、活動與休息、心理等各方面的健康教育,出院前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危險因素評估及出院的健康指導。出院后定期對患者進行電話指導,當病情需要時,開始擇期隨訪。
1.2 健康教育的實施 健康教育應有針對性,盡量符合個體患者的需要采取多種方式進行指導,切忌醫學術語過多,使患者易于掌握。豐富健康教育的內容,使患者便于接受。可采取文字卡片與口頭講解相結合,看錄像、座談討論等多種形式。在住院及社區護理過程中,根據不同患者病情變化,及時動態地調整健康教育及護理計劃。
3.1 減輕抑郁和焦慮 首次入院的冠心病患者,入院后3 d抑郁逐漸明顯,且持續的時間比較長。患者因住院后環境陌生、飲食起居、休息睡眠等常規生活受到擾亂,對疾病充滿不安和恐懼,易煩躁不安,產生焦慮情緒。因此醫護人員應主動熱情迎接他們,耐心細致介紹病房環境、規章制度及主管醫生、責任護士。治療上應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盡快控制病情,緩解癥狀,使患者獲得安全感。同時要做好保護性治療,病情控制后,對其進行支持性心理治療,使患者了解疾病治療過程,增加安全感,充分調動主觀能動性,減少緊張焦慮,并指導患者學會放松來消除不良情緒[2]。
3.2 減輕心理壓力 冠心病患者受個人認知評價、應對風格、社會支持、個性等多種因素影響,從而誘發冠心病或加重病情。治療上除藥物治療外,可采用解釋性心理治療,安慰開導鼓勵患者,幫助他們認識復發的誘因,學會預防措施,延緩疾病進展,增強戰勝疾病的信心。在解釋時,言語要通俗易懂,少用醫學術語,語速要慢,語調舒緩平和。對一些不易理解的問題,應舉一些淺顯易懂的例子。同時應爭取家屬的配合支持,多陪伴患者,使其感到家庭給予的溫暖。
3.4 減輕心理應激反應 護士應幫助患者認識必須改變自身的應對方式,當遇到困難和挫折時,應盡量避免消極而不成熟的應付方式,減輕患者的心理應激水平,重建心理適應能力,調整人際關系,減少內心沖突,保持心理平衡。
3.5 情緒調節訓練護理 首先幫助患者加強個性修養,情感修養,學會克制,遇事冷靜地去換位思考,幫助患者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看不慣的事,盡量避開;遇到不順心的事,設法轉移情緒,參加娛樂活動等;把內心的不快向人傾吐;遇到刺激,化憤慨為動力,激勵自己進取,或幽默、或微笑著講,有話好說。其次,通過談話、咨詢、通信等形式使患者家庭成員、同事、領導等了解患者的病情,爭取家屬及單位密切配合。
4.1 注意休息、合理運動 休息包括精神和體力休息,疼痛時應絕對臥床休息,保持環境安靜,減少干擾。心肌梗死急性期需臥床1周,吃喝、大小便都應在床上;病情穩定后逐漸增加活動量,以促進側支循環的形式。提高活動耐力,活動耐力的恢復是一個漸進的過程,既不能操之過急,過度勞動,也不能因擔心病情而不活動,一般分階段循序漸進增加活動量。小量、多次、重復運動,適當的間隔休息[3]。活動內容包括:個人衛生、家務勞動、娛樂活動、步行活動,避免劇烈活動、競技性活動、重體力勞動或活動時間過長,2~4個月體力活動鍛煉后,酌情恢復部分輕工作。
4.2 調整飲食習慣 在飲食上,營養要合理,少食、多餐、低鹽、低膽固醇飲食。如果不限制鹽的攝入,過多的鹽會造成水鈉潴留引起水腫,加重心臟負擔,肥胖者要限制熱量攝入,控制體重。吃糖過多會導致血脂過多,促使動脈硬化,加重冠心病,還增加體重,并可引起糖尿病。同時,應多食水果、蔬菜。
4.3 保持大、小便通暢 冠心病患者如排便過度用力,更誘發心絞痛或心力衰竭,而導致死亡 急性期應在床上排便,或因怕床上排便而不敢進食,進而更加重便秘,多進食些清淡易消化含纖維豐富的食物,每日清晨最好用20 ml蜂蜜加適量溫水同飲;還可用雙手在腹部順時針按摩。以促使腸蠕動。老年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難的患者若排不出小便也不要用力過度,可請醫生用藥治療,必要時導尿。
綜上所述,通過對冠心病患者進行全面的,及時地健康教育和心理護理,教會患者自我護理的相關知識和方法,有助于患者更加了解病情,以積極的心態主動進行自我護理,控制疾病的發展,促進疾病的康復,恢復身心健康,提高生命質量。
[1]尤黎明.內科護理學.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159-171.
[2]宋麗燕.冠心病病人的心理護理.長春中醫藥大學學報,2006,22(3):35.
[3]張恒芳.冠心病患者的心理表現及護理.中華現代內科學雜志,2006,3(11):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