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振華 張曉明
拇指指端外傷性缺損是手外科常見的損傷,由于拇指功能占手功能的50%,所以拇指指端缺損的修復就尤為重要。修復不僅要保持拇指的長度,還要盡可能恢復指腹的感覺、質地。我院2007年5月至2011年6月應用改良示指背側皮瓣修復拇指指端缺損21例,臨床效果滿意,現總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21例,男16例,女5例;年齡16~45歲,平均31歲;致傷原因:切割傷8例,電鋸傷6例,壓砸傷5例,熱壓傷2例;急診手術16例,擇期手術5例;皮膚缺損面積1.5 cm×1.5 cm~2.0 cm×3.0 cm。根據王成琪等關于拇指缺損的分類方法,所有患者均為Ⅰ度損傷,無再植條件。
1.2 手術方法 臂叢神經阻滯麻醉,患肢不驅血在止血帶控制下進行,拇指創面徹底清創,布樣,在此基礎上四周擴大15%為實際切取皮瓣的大小,皮瓣切取部位、旋轉點、軸線同常規示指背側皮瓣,應用逆行切取法,首先切開皮瓣遠端及尺側緣,在深筋膜下,腱膜上銳性分離,至掌指關節部,向橈側翻轉皮瓣,顯露觀察皮瓣內側面血管束,如無變異,以旋轉軸為中軸作一“S”形切口,切口兩側皮下游離,注意觀察保護其下靜脈、橈神經淺支的分支,皮瓣帶2.0 cm寬筋膜蒂,尺側由第2掌骨尺側骨膜上分離,橈側于第1骨間背側肌肌膜下分離,使筋膜蒂內包含示指背橈側動、靜脈,示指背尺、橈側靜脈支,橈神經淺支的第3支及第4支的示指半,向近端游離至旋轉點,蒂部向受區作一寬松皮下隧道,皮瓣移植覆蓋創面。
1.3 治療結果 本組21例,示指背橈動脈Ⅰ型17例,Ⅱ型級3例,Ⅲ型1例,皮瓣移植術后全部成活,其間無動、靜脈危象發生,隨訪5~11個月,皮瓣顏色與周圍皮膚相似,質地豐滿,感覺良好。
2.1 拇指指端缺損伴骨外露,為及時有效的保存拇指功能,常應用皮瓣修復。示指背側皮瓣是修復拇指指端缺損簡單、有效的方法之一,但示指背側皮瓣的主供血管(示指背橈側動脈)因人而異,變化較大:Ⅰ型80%,Ⅱ型級15%,Ⅲ型5%,如遇Ⅱ、Ⅲ型血管變異,則對皮瓣的成活極為不利,即使為Ⅰ型,因其伴行靜脈相對較細,血管蒂走行長,術后水腫、壓迫等常致皮瓣供血差,回流不暢,輕則皮瓣暗紫,張力性水皰形成,影響術后指腹質地、感覺恢復,重則局部潰瘍形成,皮瓣壞死;據李軍等對109例拇指腹缺損患者采用不同皮瓣修復后的對比隨訪,常規示指背側島狀皮瓣移植術后,皮膚兩點分辨率為9 mm~12 mm,平均11.2 mm,效果不盡如人意[1]。
2.2 改良示指背側皮瓣的優點 ①皮瓣除帶示指背橈側動脈,所帶寬闊的筋膜蒂內還包含了拇指背橈側動脈的分支,橈動脈筋膜支和深筋膜血管網,受示指背橈側動脈各類型的影響小,增加了手術安全性。②皮瓣內包含了示指背尺、橈側靜脈支,更有利于皮瓣成活。③即使第1掌背動脈纖細或損傷,所保留靜脈也可使皮瓣形成靜脈供血的非生理性皮瓣,營養皮瓣致成活[2]。④即如切取皮瓣無血運,可把所保留靜脈與拇指一側動脈吻合,形成靜脈動脈化,保證皮瓣成活[3]。⑤保留橈神經淺支第3支及第4支示指半,可增加皮瓣感覺的靈敏度,更好的恢復拇指感覺功能。本組21例患者術后隨訪,痛、觸覺正常18例,遲鈍3例;兩點分辨率5.0 mm~9.0 mm,平均7.2 mm,明顯優于常規示指背側皮瓣:⑥該皮瓣內含有知名動脈,較多靜脈、神經及血管網,血供豐富,皮瓣水腫不明顯,抗感染能力強。
2.3 皮瓣切取的注意事項 ①術前詳細查體,了解手背皮膚有無損傷,常規用超聲多普勒探測儀探測示指背橈側動脈的有無、走行、位置,以確定手術方法。②創面布樣,使切取皮瓣適合創面形狀,防止大小不均,致縫合時局部張大增大。③逆行切取較為方便、安全。④皮瓣切取時應保留指背腱膜。⑤切取時應先切開皮瓣遠端及尺側,橈側暫不切開,如觀察示指背橈側動脈變異,可作原位縫合或作帶橈側蒂皮瓣。⑥術中不要刻意解剖示指背橈側動脈。⑦應帶寬筋膜蒂,如切取筋膜蒂較寬,最好帶一皮蒂作明道,防蒂部受壓。⑧受供區止血,防血腫形成,壓迫血管。
改良示指背側皮瓣比常規切取操作簡單,易于掌握,皮瓣成活率高,感覺恢復理想,不易造成燙傷及潰瘍,不增加供區損傷,簡單、實用、有效。
[1]李軍,徐永清,等.拇指指腹缺損修復方法的臨床研究.西南軍醫,2007,9(1):12.
[2]何宏生,趙中強.單純靜脈蒂示指背側皮瓣修復拇指指端缺損. 中華手外科雜志,1995,9(11):22.
[3]任志勇,等.肢體組織缺損顯微修復與重建手術法.軍事醫科出版社,200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