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敏 薛偉
廣義的藥物不良反應(ADR)是指合格藥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現的與用藥目的無關的或意外的有害反應。ADR的監測是加強藥品使用管理,確保人們用藥安全的重要措施。為全面了解我院ADR發生的情況,現對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315例ADR報告進行統計與分析,希望能為臨床安全用藥提供參考。
收集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上報的ADR報告315例,其中醫師上報 271例(86.0%),護士上報 29例(9.2%)、藥師上報15例(4.8%)。按照患者年齡、性別、給藥途徑、藥品種類、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臨床表現、患者ADR史、ADR因果關系評價及處置等方面進行分類統計、分析。
2.1 發生ADR患者的年齡與性別分布 在315例ADR報告中,男152例,女163例,分別占ADR總人數的48.3%和51.7%,男女患者發生ADR比例相近;在各年齡段患者分布中,60歲以上患者發生ADR比例最大,占38.4%。
2.2 引發ADR的給藥途徑分布 在315例ADR報告中,共有3種給藥途徑,依次為靜脈給藥263例(83.5%)、口服給藥44例(14.0%)、肌肉注射8例(2.5%)。
2.3 引發ADR的藥品種類分布 根據《新編藥物學》(第17版)的藥品分類方法,將引發ADR的藥品進行分類統計。315份報告共涉及11類70種藥品,其中抗感染藥物引發的ADR最多,占44.1%;其次是中藥制劑,占18.4%。
2.4 引發ADR的抗感染藥物分類 抗感染藥物引發的ADR最多。發生ADR的抗感染藥物共有27種136例,其中以鹽酸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鈉、左氧氟沙星、克林霉素、頭孢替唑鈉、頭孢哌酮/舒巴坦鈉所占比例最大。
2.5 ADR累及器官或系統及其臨床表現 在315例ADR報告中,由藥物所致的器官或系統損害,臨床主要表現在皮膚、消化系統、神經系統等方面,其中以皮膚及其附件損害最為常見,占46.0%。
2.6 患者ADR史統計情況 315例發生ADR的患者中5例(1.6%)有家族ADR史,122例(38.7%)家族ADR史不詳,188例(59.7%)無家族ADR史。29例(9.2%)既往有ADR史,119例(37.8%)既往ADR史不詳,167例(53.0%)無既往ADR史者。
在60歲以上老年人ADR發生率明顯高于其他年齡組。這是由于老年人的組織器官功能減退,對藥物代謝的半衰期延長,加之可能患有多種疾病,服用多種藥物,增加了ADR的發生率,故用藥需謹慎[1-3]。從給藥途徑看,靜脈給藥引發的ADR比例最高。靜脈給藥,藥物直接進入血液,作用迅速而強烈,靜脈注射液的pH值、滲透壓、微粒、內毒素等都成為可能誘發ADR的因素。臨床醫師應根據患者的病情選擇合適的給藥方式,可以口服、肌肉注射給藥達到治療目的的,原則上不靜脈注射給藥,從而降低ADR的發生率。引起ADR的藥品以抗感染藥物最多,占44.1%;中藥制劑次之,占18.4%。抗感染藥物引發的ADR高發生率與抗生素的廣泛使用有關,且多使用注射劑,更增加了發生ADR的概率。中藥注射劑ADR的高發生率與其所含成分復雜,無統一質量標準有關。臨床使用中應嚴格掌握適應證,改變中藥比西藥安全的觀念,慎用中藥注射劑。抗感染藥物引發的的ADR中β-內酰胺類所占比例最大,占55.1%;喹諾酮類次之,占23.5%。這與這兩類藥物的廣泛使用有著必然聯系。臨床應嚴格按照《抗菌藥物臨床應用指導原則》執行,需要強調的是喹諾酮類藥物不應用于預防感染用藥,謹慎聯合應用抗菌藥,降低抗菌藥應用級別,保護特殊使用抗菌藥物,減少細菌耐藥性的發生。在收集的ADR報告中,臨床易于觀察的ADR上報量較多,如皮膚及其附件損害(46.0%)、發熱、頭痛、惡心、嘔吐等。而一些潛在的、隱蔽的以及慢性的ADR上報率較低,對此應加大監測力度,在用藥過程中仔細觀察。臨床醫師用藥前應詳細咨詢患者的ADR既往史及家族史,制定合理的給藥方案,減少ADR的發生。通過對我院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共315例ADR報告進行統計與分析,希望能為臨床合理用藥提供依據,促進臨床合理用藥,保障患者用藥安全。
[1]陳新謙,金有預,湯光.新編藥物學.第1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7:1.
[2]呂子濤,李連茂,崔恩晨.我院209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中國藥房,2009,20(32):2535.
[3]李榮,任小賀.我院125例藥品不良反應報告分析.中國藥房,2009,20(14):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