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楊曉彬
(平頂山人民廣播電臺,河南 平項山467000)
在新聞同業之間的競爭日趨白熱化的當今時代,本就處于劣勢的廣播如何不斷創新節目形式,提高節目質量是決定其能否占據主動的關鍵所在。而在二者之間,節目的質量抑或說是稿件的質量顯得更為重要。美國著名的廣播記者馬克·霍爾早就告誡我們要“為聽而寫”。因此,如何把廣播新聞寫得饒有趣味、妙趣橫生,讓受眾喜聞樂聽,應該是廣播新聞工作者終生為之努力的目標。可惜的是,時至今日,在我們的廣播新聞中,社論體、播音腔仍然隨時可聞。盡管一些廣播電臺在這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探索,推出了諸如“說新聞”形式的新聞節目,但就其內容而言,仍然沒有擺脫枯燥乏味的弊端。
新聞寫作要不要講究趣味,似乎不是一個值得專門探討的問題。曾任新華社社長的穆青早在1956年就指出,有趣的事物往往同人民生活有密切關系,有生活氣息,是人民群眾需要知道而還沒有知道的新鮮的東西。事物的政治意義、社會意義和趣味不是截然分開或互相對立的。相反,許多有趣的事物往往都是很有意義的,問題就在于我們如何去發掘它(穆青:《新聞工作散論》第115頁)。既然如此,作為從屬于新聞領域的廣播新聞究竟要不要講究趣味,也就不言而喻了。解決好這個問題,不僅對于辦好廣播節目,提升宣傳質量,增強競爭實力,提高經濟效益有著積極意義,而且對于正在開展的“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
提高廣播新聞寫作的趣味性是時代發展的需要。眾所周知,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已經進行了30多年。在這30多年里,國家的經濟得到了迅猛發展,人民的物質和精神文化生活也隨之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其要求和層次也必將會上一個新的臺階。特別是隨著人們娛樂形式的多樣化和網絡的出現,他們早已不再滿足于聽聽廣播、看看電視、讀讀報紙這些比較單調的精神文化生活。一個不可否認的事實是:廣播、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的受眾無一例外地存在著老齡化現象并且大有愈演愈烈之勢。而這些傳統媒體又是黨和政府的喉舌,肩負著宣傳黨的方針政策,教育鼓舞人民群眾,引導正確輿論走向的重任。如果我們不從報道的形式、內容以及報道手法上加以改進和創新,不用大量新穎活潑,生動有趣的事實和語言去吸引受眾,就會與時代和人民群眾對我們的要求越來越遠,就不能很好地完成黨和政府交給我們的任務,就有愧于人民群眾對我們的信任和期望,就不能擔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提高廣播新聞寫作的趣味性是媒體競爭和生存發展的形勢所迫。進入21世紀的10年間,伴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以及多媒體的興起,廣播的日子可以說是四面楚歌,風雨飄搖。好在天無絕人之路,私家汽車快速涌入居民家庭,給廣播的生存和發展又帶來了生機,有相當一部分聽眾又伴隨著私家車回到了久違的收音機旁。畢竟,廣播的便攜性和隨聽性是目前其他任何媒體所無法比擬的。邊開車邊看電視或者是上網起碼是目前還無法逾越的技術障礙。但是我們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目前的境況并不完全是廣播人自身努力的結果,而是“天賜良機”。因此,廣播人應該帶著強烈的緊迫意識和危機意識,抓住創新節目形式,改進報道手法和報道內容這個關鍵環節,拿出廣播人的勇氣和聰明才智,寫出大量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語言生動,內容有趣,受眾喜聞樂聽的廣播稿件,把那些流失的聽眾重新拉回到收音機旁。只有這樣,才能在今后更加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提高廣播新聞寫作的趣味是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提出的新要求。中宣部等五部門2011年8月中旬發出的《關于在新聞戰線廣泛深入開展“走基層、轉作風、改文風”活動的意見》,是黨中央和新聞主管部門在新的歷史時期對廣大新聞工作者提出的新的更高的要求。“走、轉、改”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是辯證的統一,三者是相輔相成的。要想轉變作風,就必須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只有深入下去,才能采訪到大量新鮮的、生動的、有趣的素材,才能用群眾的語言說話,才能擺脫那種干板的說教和八股式的文風,把新聞寫得生動有趣。
內容的趣味性。內容是決定一篇廣播新聞是否有趣的前提和基礎。而大量生動有趣的內容就發生在人民群眾火熱的生活中。因此,要想采訪到有趣的內容,記者就必須深入基層,進行深入細致的采訪。那種蜻蜓點水,走馬觀花式的采訪,是不可能得到妙趣橫生的新聞素材的。可以毫不夸張地說,有趣的內容是一篇稿件成功的關鍵。
語言的趣味性。文章是文字語言組成的,一篇好的廣播新聞,能夠做到情景交融,妙趣橫生,生動感人,發人深省,像一塊磁石,有強大的吸引魅力。受眾不是毫無思維、消極被動地接受新聞信息的,而是以一種由于主體需要而有意地來選擇接受新聞信息,并形成收聽欲望的。因此,語言的趣味性已成為廣播媒體吸引聽眾、提升節目收聽率的重要手段。
結構的趣味性。“一聽而過”是廣播不可克服的先天不足。因此,如何讓聽眾隨著播音員(或主持人)的播音一聽到底,并盡可能讓他“過耳不忘”,新聞結構的趣味性就顯得重要了。好的廣播新聞結構應該是不僅要有一個好的開頭,也要有一個精彩的結尾。美聯社原特派記者休·A·馬利根說過一句話:“我總是把一些好的內容留到最后一段,將給那些為數很少的一直讀下來的忠實讀者。”(《美國名記者談采訪工作經驗》第24頁)。這句話對于寫廣播新聞同樣適用。
播出的趣味性。和報紙不同的是,廣播新聞需要播音員的最后播出,才能成為新聞。不可否認,播音是一門藝術,它能夠對新聞作品進行再創作。記得上個世紀80年代,我國大陸的福建前線對臺廣播,有一個叫徐曼的播音員,因為一改咄咄逼人的播音風格,轉而用一種柔和甜美的風格對臺灣老兵廣播,結果大受歡迎。可見,一篇廣播新聞能否被聽眾接受,播音員的播出是否成功,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因素。
總之,提倡廣播新聞的趣味性,絕不是說要強調“趣味觀點”,更不是要鼓勵記者去獵奇,去追求所謂的“人咬狗”之類的新聞。只是要通過提高趣味性,來增強廣播新聞的可聽性。相信在實際操作中,編輯、記者是會有所把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