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夢旎
危機傳播中新聞框架使用情況的跨文化分析
——以中美兩國食品危機后的紙媒報道為例
文丨吳夢旎
危機傳播的意義已被越來越多的學者所了解和重視,而新聞媒體作為危機信息的主要發布者,在傳播過程中作用重大。對新聞媒體在進行危機報道時對新聞框架的選擇進行分析,并結合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對不同文化類型國家的媒體在危機傳播中的新聞框架使用情況進行比較,探討文化對框架選擇的影響。研究結果表明,危機傳播中的新聞框架的使用與文化因素有很大的相關性。
危機傳播; 文化維度; 新聞框架
從2003年的SARS事件、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到之后的毒奶粉事件,危機傳播的理念逐漸在國內得到重視。通過對西方范式的學習,國內的危機傳播機制也逐漸成熟。但在東方與西方不同的政治觀念、宣傳觀念、文化形態影響下,媒體對于危機事件的報道和解讀呈現出了不同的特點。國內外的現有的研究涉及了危機傳播的種種方面,但對在不同文化中,危機新聞框架的不同使用情況,現有研究還少有涉及。因而本文試圖通過引入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對中美兩國不同文化特征下危機新聞的新聞框架使用情況進行分析,從而探尋文化因素對危機新聞框架使用的影響。
為便于比較,筆者選取了具有一定相似性的兩起危機事件中的新聞報道,分別為2008年中國的“毒奶粉事件”及美國的“毒花生醬事件”。樣本新聞來自兩國四家紙質媒體,分別是各自的一家國家媒體和一家地方媒體。兩家中國媒體分別為《人民日報》和《東方早報》,而兩家美國媒體則為《今日美國》和《紐約時報》。搜索引擎的搜索結果顯示,以“奶粉”、“三聚氰胺”和“三鹿”為關鍵詞,在9月11日至30日期間,《人民日報》共有相關報道95篇,《東方早報》共有相關報道19篇。而以關鍵詞“花生醬(peanut butter)”、“有毒的(tainted)”和“沙門氏菌(Salmonella)”。《今日美國》在20天內共有相關新聞11篇,《紐約時報》則刊登了相關報道17篇。
框架理論最早由戈夫曼提出,他將框架定義為社會活動組織規則的具體化。而最為廣泛認可的新聞框架理論的定義則是由因特曼提出的,他首次提出了“選擇(selection)”和“凸顯(salience)”的概念,而這兩者被認為是新聞框架產生作用的基本途徑。他指出“建構就是對已知事實的某些方面進行選擇使之在傳播文本中凸顯出來”。
在過去對于危機事件新聞框架的研究中,學者提煉出了至少六種通用的新聞框架:人情味框架、責任框架、道德框架、經濟結果框架、領導力框架和沖突框架。而在Brooke Fisher Liu的研究中,他提出了針對災難報道的一系列新聞框架,除了與上文的通用框架相同的部分外,還包括:危機教育框架、嚴重性框架、周年紀念框架、季節性框架、合作框架、名人框架。根據本文新聞報道事件的獨特性,最終選取五個框架進行比較分析,分別為:人情味框架、責任框架、領導力框架、危機教育框架、合作框架。
在這次的樣本新聞中,兩國的報紙都使用了人情味框架,但其使用情況有所不同。《人民日報》的報道中,有5.26%的新聞采用了人情味框架,而《東方早報》要稍多一些,有10%。而兩家美國報紙在人情味框架的使用數量上均多于中國報紙,《今日美國》為30%,而《紐約時報》為11.76%。對樣本新聞的責任框架使用情況分析顯示,《今日美國》對這類問責信息最為強調,共有八篇報道使用了責任框架,占樣本總數的80%。《紐約時報》的使用率同樣很高,為64.71%。而兩家中國報紙《人民日報》和《東方早報》對該框架的使用率分別為23.16%和10%。
在《人民日報》的95個樣本中,有48篇報道采用了領導力框架,占樣本總數的50.53%。《東方早報》的樣本中,7篇采用了領導力框架,占35%。《今日美國》有4篇報道采用了該框架,占40%,而《紐約時報》則有5篇,也就是29.41%的樣本使用了此類框架。從改結果可以看出,《人民日報》對該框架的使用最為頻繁,而這也是其危機報道的特色之一。《紐約時報》樣本中29.41%的報道使用了危機教育框架,《今日美國》則有80%。而《人民日報》樣本中提及危機教育的報道僅有8.42%,《東方早報》則沒有報道使用了該框架。
《人民日報》的樣本中有14.74%的報道使用了合作框架,《東方早報》則有20%。而《紐約時報》的報道中僅有一篇使用了該種框架,占樣本總數的5.89%,《今日美國》的樣本中沒有找到合作框架的使用。
文化常被認為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霍夫斯泰德是將文化量化評估的第一人,他的研究覆蓋數十個國家,而他所研究的“文化”實為“國家文化”——屬于特定國家的文化特征,因而對于跨文化的比較研究猶為適用。霍夫斯泰德總結出了五項文化維度,分別為:(1)權利距離維度;(2)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維度;(3)男性化和女性化維度;(4)不確定性規避維度;(5)長期和短期定向維度。由于本文的研究主體是災難報道的新聞框架,性別因素在其中不具有很強的識別性和影響作用,因而男性化與女性化特征維度將不被納入考慮。
根據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中的排名,中國屬于集體主義特征的文化,而美國屬于個人主義特征的文化。人情味框架的使用是對于個人經驗的凸顯,具有個人主義的文化特征。從上文框架使用情況的數據可以看出,美國的兩家媒體對人情味框架的使用數量都高于中國的兩家媒體。從而可以得出結論,人情味框架的使用符合兩國的不同文化特征,它的使用受到了集體主義/個人主義文化的影響。
而另一方面,集體主義國家更注重社會關系網,因而合作在集體主義文化中也是被強調的。《人民日報》的樣本中有14.74%的報道使用了合作框架,《東方早報》則有20%。而《紐約時報》的報道中僅有5.89%使用了這一框架,《今日美國》的樣本中沒有找到合作框架的使用。這一使用情況符合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的文化特征。因而得出,兩國集體主義/個人主義的不同文化特征對危機新聞中人情味框架和合作框架的使用產生了直接影響。
權利距離根據社會中地位較低的成員對于權利分配的不平等性的接受程度劃分。它指的是一個人在社會中的威望和地位使得他與其他成員間產生了一定的距離。根據霍氏理論,美國是低權利距離國家,而中國是高權利距離國家。
領導力框架通過在新聞報道中更多的將領導者及專家的意見作為信息源得到體現,通過對政府部門的政策措施和專家的意見凸顯權威的作用。而根據上文框架使用情況數據,《人民日報》的領導力框架使用數量確實占絕對優勢,符合這一文化特征。但《今日美國》樣本中該框架的使用多于《東方早報》,也因此使得結果不能與假設完全吻合。但是這不能說明文化特征無法解釋該框架的使用情況,而是應當進一步深入,從四家報紙的性質分析。
選擇這四家報紙是因為其中兩家是國家報紙,而另兩家是地方報紙,性質的不同導致它們報道側重的不同。權利距離較大的國家對權威的尊重導致其國家內國家媒體和地方媒體的差異要大于較小權利距離國家內兩者的差異。而國家媒體作為黨和政府的喉舌,更多的報道政府部門的觀點和行為是它們的職責,因而領導力框架在國家媒體中的使用要多于地方媒體。因此,《今日美國》中該框架使用量多于《東方早報》與兩國在該維度的文化差異并不矛盾。
該維度根據社會成員對于未知事物的焦慮程度,以及通過減少未知來克服焦慮情緒的努力程度來評判。根據霍氏評分,中美兩國的不確定性規避排名均較為靠后,均屬于低不確定性規避國家,而其中美國得分高于中國。但由于在學者對霍氏研究結果的補充研究中發現,中國的價值觀調查中的一個維度與霍氏的不確定性規避維度無法吻合,因而中國在不確定性規避維度中的分值和排名與現實文化狀況不符,中國并不屬于第不確定性規避國家。因而對于這一維度的分析本文將著重于美國方面的低不確定性規避特征。
美國在不確定性規避維度排名第四十三位,因而并不屬于高不確定性規避國家,也因此,在危機發生后,對于危機情況的介紹和責任的確定并不是必須的。由此得出了假設,認為美國報紙將不會含有大量的責任框架和危機教育框架。而研究結果顯示,64.71%的《紐約時報》樣本和80%的《今日美國》樣本采用了責任框架,而29.41%的《紐約時報》樣本和80%的《今日美國》樣本采用了危機教育框架。在這兩家美國報紙所有框架的使用數量中,這兩種框架的數量是十分突出的,因而與假設矛盾。
然而,一個國家的文化特征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霍夫斯泰德的文化維度理論最早產生于六十年代,而美國人民的自信和冒險精神向來是它們文化中十分顯著的一點,因而得出美國屬于低不確定性規避國家是無可厚非的。然而“9.11”事恐怖襲擊不僅給美國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也對美國的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9.11”件之前,美國人民對自己國家的強大是深信不疑的,自信和堅強是他們所引以為豪的品質,然而在后“9.11”時代,美國民眾的不安全感激增,當面對危機時需要更多的相關信息來平復危機產生的恐慌和不確定感,這解釋了為何責任框架和危機教育框架在此次美國食品危機新聞報道中被大量使用。
因而,研究結果與假設的矛盾并非由于文化特征無法解釋框架使用導致,而是文化特征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進程同時在變化著,而新聞框架的使用是暗合于現有的文化特征的。
根據中國的文化特征設定,東方國家多為長期定向國家,而西方國家多為短期定向。長期定向社會的成員尊重儒家思想所推崇的道德觀念,比如尊重長者等。長期定向社會沒有通用的善惡觀,更傾向于根據實際情況來進行判斷,社會成員重視長遠利益。短期定向國家強調定位于過去的價值,更重視對社會義務的履行,更關心真理和宗教信仰。很顯然,中國是典型的長期定向國家,而美國則是短期定向國家。
該項文化特征基于中國儒家思想而得出,它符合中國的道德、文化特征,其中包括對長者的尊重、對合作精神的提倡等。而領導力框架和合作框架的使用恰好也體現了這兩項道德要求。并且,長期定向的文化特征是綜合中國儒家文化的多項要求而得出的,并不是某一單一指標的體現,它交融于中國的文化之中,因此雖不能單一的對某種框架產生明顯的影響,但也不能排除它作為中國的特殊文化特征產生的影響。
中美兩國的危機新聞報道方式存在很大不同,而這種不同通過對不同新聞框架的取舍得以體現。美國報道中最為廣泛使用的框架為責任框架,跟隨其后的依次為危機教育框架、領導力框架、人情味框架、合作框架和經濟后果框架。而中國報道中使用最多的則是領導力框架,其次為經濟后果框架、合作框架、責任框架、人情味框架和危機教育框架。而上文的研究數據表明,每種新聞框架在兩國的不同使用情況則與兩國的不同文化特征相契合,是符合大眾的內在需求的。
在某一國家或地區的多種文化特征中,必然有其占主導地位的特征。例如在中國文化中,集體主義是占主導地位的文化特征。相較于其他文化特征,主導文化對新聞框架的使用的影響較大。而某些文化特征對不止一種的新聞框架的使用產生影響,例如中國的集體主義特征影響了中國報紙對合作框架和人情味框架的使用,但即便是主導的文化特征也不能夠對所有新聞框架的使用都產生影響。因此一個國家的媒體所呈現的危機新聞報道特征是由于該國的多項維度的文化特征共同影響而形成的,因而是該國文化的較為全面的體現。
筆者驗證了在新聞框架建構過程中,文化因素對其產生了很大影響。但文化對新聞框架建構的影響是潛在的,集體文化作用于該集體內的每個個體,個體的行為方式是受到其成長環境的潛移默化的作用的。因而新聞從業人員在建構新聞框架時是不知覺地把文化因素的作用帶入建構的過程的,也因此,所建構的新聞框架符合他所在文化群體成員的需求。因而,并非先進國家的新聞報道方式就一定優于不發達國家,這其中的文化適應因素不應當被忽略,在學習其他國家新聞報道模式的過程中一定不能違背自身的文化特征。但同時,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在全球化和科技發展的進程中,我們的文化也在逐漸發生變化,因而危機新聞的框架使用也需要將這種變化納入考慮,不斷地調整以適應新文化特征下大眾的心理需求。
[1] 鐘新. 危機傳播信息流及噪音分析. 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7(3):33-35.
[2] 胡百精. 危機傳播管理——流派、范式與路徑.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2009(7):90-91.
[3] 史安斌. 危機傳播與新聞發布.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3):34-35.
[4] 周粟,宿可. 中、美、英三國報紙新聞框架比較. 新聞與寫作,2008(2).
[5] 史安斌. 危機傳播研究的“西方范式”及其在中國語境下的“本土化”問題.國際新聞界,2008(6).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杭州 31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