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胡芳芳
(武漢大學信息管理學院,武漢430072)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與人們觀念的更新,網站這個新興事物在出版社的地位和作用與日俱增。出版社是出版傳統紙質讀物為主的,但是網站作為數字傳播的一種方式,對他們的業務大有意義。
據新聞出版總署下發的2011年《全國出版社網出版絡調查問卷》統計,可以見出當下我國出版社網站建設的整體狀況:(1)網站建設初具規模。全國已建立出版社的網站高達78.3%,未來幾年的建站率將達到95.0%。而單個出版社的建網數量也有不錯的成績,15.0% 的出版社建立了不止一個網站,22.6% 的網站日訪問量過千,出版社網站群初成氣候。(2)技術基礎日益增強。在全國所有451 家出版社網站中,79.0%擁有獨立域名,近50.0%帶寬達10M及10M 以上。(3)組織管理逐漸成熟。70.0% 的網站隸屬于出版社,81.0% 的網站由出版社領導分管,83.6% 的出版社制定了網站發展規劃。這表明網站建設得到多數出版社的重視。
盡管在整體建設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其大眾傳播的效率及商業運作的價值,都遠遠沒有實現,運作模式處于較為低端的水平。據《全國出版社網絡出版調查問卷》統計,30.9%虧損,30.0%持平,僅有5.0%的出版社網站處于贏利狀態。而在這些能夠贏利的出版社中,多數僅僅是利潤微薄,還沒有贏利超過一百萬的。與其他行業網站的盈利狀況相比,可謂微乎其微。所以,出版社的網站存在贏利模式單一,網站建設質量不高的問題。
這充分說明:大部分出版社只是盲目跟風,并沒有認識到建設網站的真正意義,也并不清楚怎樣充分利用網站這一現代化的工具。
出版社是以出版紙質讀物為主的,那么到底是否需要建設網站呢?答案是肯定的。
在當今高度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網站已經成為出版企業向外傳播自身信息的重要平臺。不建網站,不做數字出版,僅出版傳統紙質圖書,將會逐漸被時代潮流所淘汰。
如今,讀者的購書習慣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網上購書日益流行。傳統的出版是通過紙質圖書的發行來進行傳播,是一種平面媒體的傳播路徑;而數字出版時代,通過網站發行與通過紙質圖書發行可以結合起來,齊頭并進互為補充,這樣就可以將投入最小化而產出最大化。中文在線董事長童之磊認為:“中國數字出版發展的關鍵仍是出版社,如果出版社不介入這個產業,中國的數字出版一定不能真正發展好。出版社是最為重要的內容提供商,像國外數字出版的發展也主要是內容供應商的推動。”
傳統出版環境下,各個圖書產品之間是孤立的,沒有關聯性。傳統出版社的編輯、出版、發行以及財務等系統是自成體系,信息不通,交流不暢。而網站則可以將這些分散的體系整合在一起,讓所有信息自由流通,從而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
與其他出版企業不同,出版社的主營業務還是紙質圖書,并不是網站。譬如卓越、當當等網上書城是以網站經營為盈利來源的,而出版社的網站則只是作為輔助,幫助其紙質書的出版和銷售業務。所以出版社網站總結起來看,主要具備兩大功能。
利用出版社網站進行宣傳與銷售,成本低,效果好,擁有遠勝傳統營銷的眾多優勢。如社科文獻社,以前是利用展廳進行傳統售書,2004年撤掉展廳,開通電子商務,將全部圖書移到網站上。結果證明,傳統展廳銷售的人年均銷售額是不到8萬,而通過網站的人年均銷售額高達50萬。這充分說明了網絡營銷的魅力:首先網絡售書是直接面向終端讀者,省去了中間環節,從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其次網站的存在使得出版社和消費者能夠直接互動,出版社充分與市場接軌,能夠對市場變化以及讀者需求有更準確的把握。這兩大優點使網絡在宣傳與營銷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出版社網站是一個信息發布與交流的平臺,可以將信息整合,使之實現專業網站的功用。比如社科文獻社從1999年開始自建網站,已經建起四家主要網站,而這四家之間有一個基礎性平臺,可以通過數據庫、官網等互通信息,跨平臺、跨年度和多角色的進行管理。從而使之成為一個價值分攤、利益共享的高端運營平臺。在這個平臺上,出版社、書店、作者、讀者等各大要素進行迅捷實時多向的交流,實現多重角度的共贏。
既然出版社的網站建設如此重要,那么,如何打造一個好的出版社網站呢?筆者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幾條可能的路徑。
隨著時代發展,現代讀者們與傳統讀者已經有了很大不同。他們并不僅僅擁有對圖書產品本身的需求,更多希望可以參與進圖書生產的過程,獲得對圖書文化氛圍的深度體驗。出版社應重視這一變化,滿足他們這種新興的生活方式與情感需求。出版社網站是出版社向外展示文化內涵的窗口,也是與讀者們進行交流的舞臺。將網站打造成一個編者讀者共同參與的文化社區,一方面能向讀者傳遞出版社的價值觀,讓讀者更深入了解,另一方面可以使讀者們參與進來,相互探討、緊密聯系,進行文化的交流和商業的交易。如此,人氣高漲,關注愈多,出版社也實現了品牌推廣的目的。
傳統出版社更多扮演著內容提供商的角色,而現代出版社更應該以經營商來定位自己。僅僅是出版圖書已經不夠,自產還要考慮自銷,甚至將自己作為一個交流平臺、一個分享品牌去打造。出版社可通過網站,將信息集成,進行合理的網站架構。將供應鏈管理系統、客戶管理系統以及內容數據庫直接進行聯通,打造一條龍式信息暢通無阻礙的分享渠道。在這里,上游的內容提供者即作者,中游的產品生產者即出版社,下游的產品銷售者即發行人員,甚至終端的產品消費者即讀者,都可以通過這個渠道進行信息交流。各個系統通過網站實現分頭管理,價值共享。如此,出版社網站成為了信息的集成者,成為了資源的整合者,將那些單個個體無法實現的價值,通過資源的整合與分享而實現。這一角色將是非常具有經濟價值和文化意義的。
在數字浪潮席卷而來的今天,出版社必須打破傳統的保守觀念,重視網絡營銷了。只有把自身的網站建設好了,才能更好地傳遞出版社的品牌形象,促進出版業務的開展,為出版界的數字化進程助力。
[1]劉燦姣,劉治,姚娟. 從贏利角度談我國出版社的發展. 科技與出版,2009(7).
[2]易愛華. 論高校出版社網站的功能與建設. 科技資訊,2007(3).
[3]謝壽光. 如何構建出版社的信息資源平臺. 出版參考,2011(2).
[4]丁雁. 出版社網站建設與市場營銷. 遼寧廣播電視大學學報. 2005(3):119-120.
[5]王蕾. 試論出版社的網上宣傳.科技與出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