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苗
法治是一國現代化的必然選擇,大學法學教育歷來在西方國家被視為國家法律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我國,由于歷史的原因,法學教育一度被打上“政法”標簽,將法學當做是“專政學說”的附屬理論。改革開放以后,法學作為一個獨立的學科登堂入室,成為我國高等教育的一個主要領域。中國法學教育取得了巨大進步,法學教育的規模不斷發展。在法治建設和法學教育的邏輯關系上,我國政府發表的首個法治建設白皮書中,法學教育被列為法治建設的重要內容。這明確了法學教育是法治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認為法學教育基本功能包括以下方面:一是通過對社會的意識形態和公共文化的影響,在社會民主法治觀念和民主法治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中,對國家民主制度和法律制度的完善作用;二是法律專門人才的培養。①肖金明:“中國法治的曲折進程與完整內涵——閱讀中國的法治建設白皮書”,《當代法學》2008 第6期。因為法治意識是法治的重要內容,也是法治的終極價值追求,因此,意識形態和公共文化的影響可謂是法學教育的終極使命追求。也即,法學教育不僅僅是單純地傳授法律知識,而是全面的法律意識培養,達到提高法律素養,增強法律意識,培養現代法律精神的目標。②孫六平、魯寬民:“大學生法制教育模式實踐及探索”,《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年第8期。法治意識是一個民主國家的國民應該具有的先進意識形態,當代大學生是未來法治建設的接班人和維護者,其法治意識的培養對我國的法治建設的持續性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隨著法學教育大發展,法學教育方法也逐漸得到豐富。診所式法律教育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被移植到國內的。作為一種舶來品和一種新型的法學教育模式,在中國蓬勃發展,展現出巨大的生命力。診所式法律教育從一發端起就被賦予了法治意識追求的責任。因此,診所式法律教育也可以作為我國法學教育之法治意識使命追求的重要選擇。
教學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學思想和教學理論指導下建立起來的較為穩定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診所法律教育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早期研究診所教育的學者將其譯作“臨床式法學教育”,顧名思義,實際上就是仿效醫學院診所教育而產生的,當法學教育引入這種教學方法時,法學院借用了“診所”的名稱,產生了“法律診所”這一法學領域特有的名稱。①徐苗、王緒權:“診所法律教育: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之救贖”,《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 第8期。
診所式法律教育興起于美國,在 20世紀初,學徒制衰落后,受到法律現實主義者的推動,美國極力主張學生必須把學習法律作為實現目的的手段而不是本身,法律診所在 20世紀20年代被引入大學。20世紀60年代的熱潮,為診所教師質疑法律救濟不正義和不平等的潛力打開了大門。由于診所式法律教學教會了學生質疑法律的公平和現存的權力分配,所以其一開始就被賦予強烈的社會正義的使命。
1989年受美國律師協會委托而制作的著名的《麥考利特報告》,列舉十種一般的技能外,②這些技能包括:(1))解決問題;(2)法律分析;(3)法律研究;(4)事實調查;(5)溝通;(6) 咨詢;(7)談判;(8)訴訟和替代性爭議解決程序;(9)組織和管理法律工作;(10)意識到并解決道德困境。參見 MacCrate Report.《麥考利特報告》還發出了以下對指導職業價值觀的呼吁:提供稱職的代理服務的價值;努力促進正義、公平和道德的價值;維護和努力改善該行業的價值;自身職業發展的價值。
可以說《麥考利特報告》擂響了發展一種致力于把法科學生培養成社會內部正義媒介的診所式教學的戰鼓。這種“正義向導的診所”可謂是一種獨特的教法。這種教法接納了麥考利特的質疑,通過承認學生“對權力的解構,對特權的鑒別以及在法律授予優勢的方式上承擔責任”,講授“正義、公平和道德”。因此,法律診所成為美國法律文化民主化戰場。③Pamela N.Phan:“診所式法律教育在中國:法制意識與社會正義使命之追求”,載李敖, Pamela N.Phan 主編:《實踐型法律人才的培養:診所式法律教育的經驗》,法律出版社 2005年版。
隨著法學教育的國際交流,診所法律教育迅速對外傳播。在歐洲、非洲、亞洲、南美洲等一些國家的法學院中,診所式法律教育開始生根發芽。①王彥輝:“‘法律診所教育’對我國法學教育模式的啟示”,《安陽師范學院學報》2010 第4期。診所式法律教育一經提出便在我國受到了廣泛的關注,診所式法律教育進入我國始于 2000年秋,在福特基金會的支持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復旦大學和華東政法學院等國內 7 所高等院校相繼開設法律診所課程,拉開了診所法律教育模式中國移植的序幕。隨著上海交通大學在2012年成為診所法律教育專業委員會會員,在我國共有 145 所高校法學院開設了法律診所項目。②徐苗、王緒權:“診所法律教育:法律職業倫理教育之救贖”,《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 第8期。
診所式法律教育的移植,其實踐與研究已取得了諸多的積極成效,受到了更多高校的關注,越來越多的教學成果得到肯定,這一教學方法得到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的認同。
由于諸多的原因,診所式法律教育的本土化移植也遇到了諸多的困境,例如診所式法律教育與我國傳統法律教育模式的協調問題,診所式法律教育在我國本土化發展過程中的參與人員問題,診所式法律教育難以為繼的財力問題等。但是,我們依然堅信診所式法律教育的強大生命力。
法治意識是作為獨立主體的社會成員在實踐中所形成的關于法治的心態、觀念、知識和思想體系的總稱,是符合法治社會建設要求的法律意識,是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看法以及對法律規范認同的自覺程度最高的一種意識。③柯衛、朱海波:《社會主義法治意識與人的現代化研究》,法律出版社 2010年版,第7頁。法治意識是一種特殊的社會意識體系,其具有個別性、多樣性和統一性等特征。法治意識所強調的是人對于法的本質、價值、終極目標的認識,關注的重點是人能否自覺運用自由民主社會賦予公民的權利來自覺判斷、分析和改善統治自己的“法”。也即是法治意識意味著人已經成為法律的主人,法律臣服于人之下,為人類社會的進步盡忠職守。
法治意識作為一個國民應該具有的先進意識形態,構成法治國家的精神底蘊。法治意識對一國的法治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1.法治意識是法治運行的思想基礎
法治在一定程度上奠基于信念和方法。沒有對法治的信念,法律規則不可能擁有權威,而沒有方法,法律規則不可能很好地變為司法中的法律。①陳金釗:《法治與法律方法》,山東人民出版社 2003年版,第18頁。社會公眾的獨立意識和自覺意識,社會公眾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是法治在現實生活中的意識反映。法治意識使法律成為人性的一部分,是全體社會公眾共同參與的一項正義的事業,法治意識使法和人在本質上達到了某種契合與同一。法治客觀的社會現象與公眾意識的統一體,也即是法治既是法律規范的實現狀態,又是全體社會公眾自覺參與其過程的一種內在的感受和體驗,一種生活態度、情感和心態,不斷地把理想的人生模式轉化為可操作的社會生活方式。②柯衛:“法治與法治意識”,《山東社會科學》2007年第4期。
2.法治意識是指導法治實踐的精神動力
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正確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錯誤的意識對事物的發展具有阻礙作用。而公民法治意識的自覺將會對法治建設起到能動作用,即從思想到實踐,按照法治的目的要求進行法治建設,這是公民法治意識最大能動性的表現。
3.法治意識決定了法治的內在追求和進程
法治具有追求正義、平等、自由以及與此相應的法律至上等精神內涵的價值追求。而法治意識是公民對法律有充分認知、信任、依賴并對法律保持神圣信仰的精神品格,它作為法治主體內在的素質和精神動力,在法治社會的構建與推進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同時,法治意識的形成有賴于主體對法律意識的成熟程度與法律踐行的自覺性。法治的進程從精神意蘊而言,就是公民法治意識逐步深入并保有神圣性的過程。只有培育起法治意識,人們對法律才沒有疏遠和敬畏,并激發人們對法律的信任、信心和尊重,從而使法律獲得真正的、有普遍社會感召力的神圣性,推動法治的進程,故法治意識是法治的內在驅動力。①鐘明霞、范進學:“試論法律信仰的若干問題”,《中國法學》1998年第2期。
法治意識的培養是社會全體公民的任務,必須通過各類方法達到對主體的法律知識的普及和灌輸,由此加速主體法治意識的生長,促使法律信仰的最終形成,以保持法律生命永久不衰,根本、有效地實現法治化。在實踐中,我國曾開展了大量的法治宣傳教育工作,積極努力地構建支持法治意識的相應的社會系統。
法治意識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一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法治文化建設是法治建設的靈魂。而大學是傳承和創造人類文化的組織,是推動整個國家文化建設的主力軍,大學文化更是一國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某種程度上引領整個國家文化發展方向。②徐苗:“大學的文化意義與文化使命”,《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年第9期。法學教育是一國國民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法治化的基礎。“法律系的任務不是單純進行職業教育,法律系的最高目的是培養主體人民的法治精神,培養法官、律師只是它的目的之一,而不是全部的目的。”③孫曉樓:《法律教育》,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1997年版,第11頁。法學教育是人的現代化的重要方面,其重要任務之一便是培養公民的現代法律觀念和法治意識。因此,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意識,是提升我國整體法治意識的首要環節和最主要的陣地。但在目前我國的法學教育中,由于各種原因,法治意識的培養成為法學教育的短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重視程度不夠
盡管法治意識應該是法學教育的重要內容,應該受到特別的重視。但是,在如今的法學教育體系下,法治意識并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甚至是被漠視。大部分學校的法學教育將教育目標短視化為法科學生的畢業、就業,而不是為我國法治建設培養合格的人才,這就必然導致法科學生的培養,主要集中于法學知識培訓這一外在模式建設而漠視法治意識這一內在品格培養。從課程設置上看,關涉到培養學生法治意識的課程課時相對較少。在所開設的部門法中,強調的是法條尤其是司法解釋的記憶和機械的運用,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學生對法律價值和理念的考量,把法學教育局限在技能的培養上。①艾超、王苗軍:“法學教育中法律意識缺位芻議”,《科教文匯》2007年第11期。
2.傳統教學方法下法治意識培養受到限制
以“主客二分”哲學為指導的傳統法治教育模式主要體現為以教師為主體,以學生為客體的灌輸式教學模式。教學方法大多限于對法律條文的解讀和分析,教學模式側重于書本知識的傳授。在這種傳統的灌輸式法學教學方法下,法治意識的培養受到限制,陷入困境。一是難以激發學生主動培養法治意識的興趣,二是法治意識這一精神層面的教學難以得到傳授和落實。因此,在傳統教學方法下,法治意識的培養被淪為空談。
法治意識的要素包含了主體的法律認識程度和權利、公平、正義、平等等一些基礎價值觀念。具體包括了:平等、公正和正義觀;權利意識;民主參與意識,法律權威意識,法律素養等。
診所式法律教育對法治意識的平等、公正和正義觀培養方面主要是通過使學生接觸非正義向他們講授正義,主要表現為:一是在診所式法律教育下,通過提供服務,以及代表不能有效訴諸社會正義和權力機構的當事人和社會團體,深入實踐,接觸社會不正義以激發正義感。二是通過使學生接觸當事人,站在當事人的角度去思考、處理法律問題,而培養其公正精神,這有利于平等思潮的擴展。三是通過使他們在理論和個人層面上了解法律和社會正義問題的關系的方式,向他們提供經驗上的知識。最終,通過對社會正義的追求,診所式法律教育有助于使那些傳統上最受壓迫的社會階層的平等地位增強。通過診所式法律教育,原本享受特權的法律學生通過在當事人的家中與他們會談,與當事人一起在政府部門排隊等候,參與當事人的社會服務工作者進行的會談,被迫去了解其當事人的感受。這些學生被迫從那些不一定從中獲益的人們的角度審查法律,通過這種方式,使得學生學習如何“質疑長期以來的假定并培養對法律的中立性的有益的懷疑”。①賈志明:“從法治意識培養談學校法制教育”,《河北師范大學學報》2009年第10期。法律的制定、運作都必須以尊重和保障人的基本權利為主旨并最終使主體獲得自由與平等。權利是法的內核,沒有對權利的要求,也無法產生對法的需求和對法律的渴望。②鐘明霞、范進學:“試論法律信仰的若干問題”,《中國法學》1998年第2期。法治意識不是隨心所欲產生的,而是在一定社會物質生活條件下產生的,法的內在價值應符合時代潮流。權利意識與法律信仰是一種互動關系,權利意識的增強導致對法律的認識與對其價值的認同,有利于人們法律信仰的生長。反之,對法律的信仰也必將推動人們權利意識的擴張,從而又推動法意識的增強。公民的權利意識尤其是對權利的主張又推動法意識的增強。③瞿宗斌:“論法律難以信仰之現實原因”,《云南行政學院學報》2005年第4期。診所式法律教育讓學生以當事人的身份參與到案件之中,以他們的努力去維護當事人的合法權益,這無疑是培養學生權利意識的最好方法。
在法治意識的總領下,民主參與意識反映了公民通過外化為自覺的參與活動,對公共權力運行的方向、程度和結果發生現實的影響,保障社會的有序運作和人民權利的實現,確保法治的有效運行。④來君:“當代中國公民法治意識探析”,《攀登》2010年第2期。民主參與意識是法治意識至關重要的部分,民主參與意識越普遍、越自覺,參與的行為越廣泛、越深入,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就越發展,法治就越有保障。診所式法律教育讓學生積極介入真實的案例中,參與到法治實踐中,這比以往的任何教學方法更能體現出民主參與意識培養的優勢。
法治要求法律至上,即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和不可侵犯的力量。任何政治組織、社會團體和個人,都必須嚴格依法辦事,受制于法,不得違背或侵犯法律,否則就應受到法律的制裁。診所式法律教育下,特別在法律援助上,當事人往往面臨的是個人、組織、團體等強勢的對方當事人,而在學生的幫助下,能夠使這些被援助者的權益得到充分的保護,就用事實證明了個人、組織、團體、政黨都要以法律規定為行為準則,都要遵守法律的規定,不允許有超越法律之上的不受法律約束的行為,這正是法律至上這一法治要素的踐行。
法律素質是指法律知識、法律心理、法律道德、法律能力的總和。實現法治的關鍵之一在于法的實施,使法律真正成為人們普遍遵守的行為準則。法律適用的效果,關鍵是法律素養的高低。而在診所式法律教育下,學生的法律知識的積累是最低的要求,只有在擁有法律知識的基礎上才能處理好所面對的法律問題。另外,由于診所式法律教育是實踐性教育,使得法律心理、法律道德、法律能力等得到了實際鍛煉,這是其他教學方法無可比擬的。
診所式法律教育就其本質來講,是一種教育手段,相對于傳統教學而言,其本身就是培養法治意識的一種新路徑。
傳統的學院派灌輸式教學以教師為中心,老師具有絕對的權威,學生的主動性被忽視。將這種教學方法應用于法治意識的培養上,其落后性顯而易見,因為法治意識的培養需要極強自主能力和創造精神。傳統教學方法下,學生被當成知識灌輸的對象,至于學生能否理解或者接受被灌輸的法學知識,在所不問,至于法治意識這一精神層面的教育則更是較少涉及,即使有所涉及也僅僅是工具化教學下,教師對學生的知法、守法的教化,而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法治意識培養。
診所式法律教育一改學院派教學方法下師生的主客體對立關系,老師和學生處于平等的地位,學生在學習中起到主要作用,教師僅僅起到輔助作用。當教師和學生面對法律問題以平等溝通、協商合作、共同進步、一起探索的方式來學習時,學生的自主能力得到了極大的彰顯。
診所式法律教育在培養法治意識的路徑選擇作用上更突出地表現在其實踐性上。法治意識最終只有轉化為適法行為,才能真正顯示出它的意義和價值。要讓法科學生真正樹立法治意識,除了課堂教學,還要通過各種形式,讓學生們親身感受法律的效力及作用,而診所式法律教育正是不二之選。診所式的課程能把真實案件中的各種問題擺到學生的面前,這對于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具有非?,F實的意義。診所式法律教育最大限度地為學生提供接受實踐教育的機會,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責任意識是一種自我約束的價值取向,是社會意識的重要范疇。①常青:“全球化背景下大學生就業價值取向論析”,《中國大學生就業》2012年第4期。責任意識的激發能使學生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所肩負的責任感,激發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主動性。
我國的法學教育培養模式與目標不能照搬其他國家的,必須結合自己的經驗,培養專業理論強,實踐操作性也強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但在我國,法治意識之培養,不管是在診所式法律教育被引進之前還是在被引進之后都一直比較缺乏。診所式法律教育下,法治意識的培養依然面臨著困境,其原因在于診所式法律教育本土化過程中也出現了水土不服的現象,在法治意識培養上表現得尤為突出。法治意識的培養得到足夠的重視是法治意識教育的先決條件。
要明確大學生法治意識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其確定為法學教學目標的一個重要方面,要將法治意識教育貫穿于始終。對大學生進行法學理論知識傳授固然重要,但是法治意識的培養教育更重要。診所式法律教育雖然是實踐型的教學方法,但是理論課程的學習也必不可少。從課程設置上看,要改變過去那種追求大而全的形式,讓學生有閑暇去探求法律內在精義。一些與法治意識培養密切相關的理論課程如法制史、法理學、法哲學、法律思想史等課程課時要相對有所增加。在教材內容設計上應以基本法治理念為核心內容,通過講解相應部門法律法規知識、介紹社會實例等生動靈活的方式,側重講解法律基礎理論以及法在社會中的作用,著重培養學生的法治意識。
在診所式法律教育中,法治意識培養要做到以下幾個方面的結合。一是法學理論知識傳授與能力培養相結合。和所有知識一樣,僅僅有法律的書本知識遠遠不夠。診所式法律教育要在實踐中培養學生利用法律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在知行合一中得到強化。二是守法意識與自我保護意識教育相結合。要改變傳統的重守法說教而輕自我保護意識,更強調利用法律保護合法權利。這種保護意識的培養,有利于調動學生參與社會、參與實踐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有利于推動診所式法律教育的開展,將促使診所式法律教育和法治意識培養形成良性循環。
診所式法律教育最大的優勢在于寓教于實踐,法治意識的培養應該貫穿于整個診所式法律過程。但是,法治意識的培養沒有固定的考核和評價指標,這就需要在診所課堂的設計上有意植入。
診所課堂要從宏觀角度指導學生在法治實踐中踐行法律,課堂設置要植入平等、公正和正義觀,法律權威意識等,將其作為整體教學目標之一。在課堂參與中,要積極引導學生的民主參與意識、權利意識以及法律素養的培養等。
診所式法律教育考評結果對法治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意義。法治意識具有抽象性,在考核方式,評價指標上沒有固定的方式和測量指標??茖W合理的評價機制能對學生的法治意識培養起導向作用,能有效促進法治意識培養向有序、健康、科學的方向發展。
作者名錄
1.林旭霞,女,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350108/福建師范大學旗山校區法學院。
2.杜力夫,男,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350108/福建師范大學旗山校區法學院。
3.郭艷利,女,西北政法大學高教研究所講師,710063/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南路300號13#信箱。
4.劉曉兵,男,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5.徐苗,男,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2011級刑法學博士研究生,100875/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號。
6.李昌盛,男,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401120/重慶市渝北區。
7.侯佳儒,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8.張玉凱,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碩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9.譚柏平,男,北京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法律系講師,100124/北京市朝陽區平樂園。
10.王洪松,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院長,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1.劉端端,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輔導員,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2.張玲,女,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3.張清,男,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副院長,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4.郝瑞麗,女,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5.宮凡迪,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100191/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7號。
16.吳寶珍,女,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