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柏平
近年來,隨著高校環境法學科地位的提高,環境法教材的編寫也相當活躍,品種與數量日益增多。許多高校在本科、雙學士、碩士研究生等不同學歷階段都陸續開設了環境法課程,也編寫了配套的環境法教材,本文主要談談法學專業本科階段的環境法教材,這些教材也是版本最雜、數量最多的。
我國高校現行使用的環境法本科教材中,不乏可圈可點之佳作,可縱觀全局,環境法本科教材經過多年發展雖然有“量”的積累,可就教材內容而言卻沒有明顯的“質”的提升,環境法學科的教材建設似乎也步入了在低水平層次重復的困境。教材的品質不佳,既有“大氣候”的原因,也有“小環境”的影響。歸納起來,環境法本科教材面臨的困境主要有:(1)教材受到冷落。從全國圖書市場“大環境”來說,由于網絡日益強大,受電子版讀物的強力沖擊,加之教材盜版問題無法根治,紙質版圖書包括教材,“集體步入寒秋”。然而在紙質版圖書的有限“蛋糕”里,與民商法等類教材“熱賣”的景象相比,環境法教材銷路只能算差慰人意。這是與環境法學科地位不高、環境法課程長期處于法學 “邊緣化”分不開的。2007 年 3 月,教育部高等學校法學學科教學指導委員會決定把“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列為核心課程,可高校至今沒有看見教育部的紅頭文件。甚至許多高校法學專業根本沒有開設這門課程,要環境法教材何用?(2)內容不成熟,穩定性較差。環境法教材的許多內容尤其是“分論”的內容,大多源自于環境法律法規的具體規定,缺乏理論提煉。與其他學科相比,一部環境法本科教材往往要牽涉幾十部環境法律法規與大量的環境標準,而我國的環境立法日新月異,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已頒布實施了 20 多部環境與資源保護方面的法律,有關環境法規和規章等規范性文件更是不計其數,在環境立法領域已形成了一個范圍廣闊、內容龐大的環境法體系。①王燦發: “環境法的輝煌、挑戰及前瞻” ,載《政法論壇》2010 年(第 28 卷)第 3 期,第 109 頁。這些環境法律法規的內容多多少少要融入教材之中,而一部環境法律法規的出臺或者修訂,勢必會加速環境法教材內容的“陳舊”。其他法學教材雖然也面臨這種現象,但環境法尤甚。(3)內部的體例結構還不穩定。環境法本科教材的體例結構主要有三種模式:有的教材分為“總論、環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保護法與國際環境法”四個版塊(第三個版塊又有不同的稱謂,如“自然資源法”、“生態環境保護法”、“資源保護法”等);有的教材把全書劃分為“總論”、“分論”兩大塊(有時候把“分論”稱為“各論”);有的教材仍按照傳統教材的“章節”進行編排,不劃板塊,但編入的內容各異。(4)教材名稱不統一,內容千篇一律。目前的環境法教材有“環境法學”、“環境法學教程”、“環境資源法學”、“環境資源法學教程”等多種名稱。①王燕: “環境法教學的困境及其出路探析” ,載《法制與社會》2010 年第 2 期(下),第234 頁。其實,這些教材內容上千篇一律,內容安排龐雜,面面俱到但又缺乏新意,就像是相關法律的“大雜燴”。②張明濤: “環境法教學改革探析” ,載《安陽工學院學報》2010 年 2 月第9卷第 1 期(總第 43 期),第 121 頁。就環境法學科建設本身來說,學者論及環境法課程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的較多,可關注該課程配套教材的較少,而專門探討環境法教材內容編寫方面的更是鳳毛麟角。
在不少法學課程教學中,任課教師常常困惑于不易在眾多版本的同類教材中選擇到合適的教材。這種情況在環境法學教學中同樣存在,而且由于環境法學的新興性和邊緣性而更加突出。③李憶春、王雅霖: “綜合性大學環境法學的教學實踐與改革” ,載《高等理科教育》,2012年第 4 期(總第 104 期),第 155 頁。其實,高品質的教材不僅需要該學科成熟理論的支撐與內容升華,還需要學者艱苦的付出與奉獻精神,一本好教材背后是學科實力的體現,反過來又能促進該學科向前發展。對于新興的法學“新貴”環境法學來說,優質教材對于環境法學科建設的重要意義自不待言。因此,為使環境法本科教材走出“千篇一律”、“低層次重復”的困境,破繭成蝶,一方面環境法學者應該重視教材的編寫工作,教材的編寫功在當代學生、利在學科千秋,本身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而對于尚處在發展階段的環境法來說,教材的編寫尤其重要。而目前情形恰恰相反,學者編寫環境法教材的積極性不是很高,舍得投入時間與精力下工夫去編寫教材的學者更少,這與我國高校對教師的科研考核指標不合理不無關系,教材在科研考核中的權重很低,甚至可以忽略不計,有的高校不把參編教材作為科研成果統計。另一方面,一部優秀的、內容穩定的環境法教科書, 離不開編寫者豐富的學術積淀與艱苦的知識萃取,這需要借助環境法學者的理論研究功底,對環境法瑣碎的知識點進行初級過濾、中級提煉與高級理論升華。這也是為什么國外只有最好的教授才能成為教材作者的直接理由,教材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編寫的,我們現在叫“編教材”,不僅是對教材內涵的理解存在問題,也表明了對于教材寫作的不慎重態度。①呂忠梅、劉超: “戴上眼鏡讀書、摘下眼鏡對話——師生共評汪勁教授的《環境法學》 ” ,載 http://www.riel.whu.edu.cn/article.asp?id=30799,2012 年 5 月 4 日訪問。因此,在環境法內容編撰的時候,應摒棄過去對環境法律法規進行平鋪直述的寫作方法,要把精力投入到環境法知識點的歸納與總結上來,亦即對環境法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基本原理與基本制度進行全部的梳理與取舍,“過濾”掉環境法的具體規定與細節的東西。從具體的法律規定中,歸納與抽象出一般規定與帶“共性”的知識點。一本經過理論萃取與內容升華的教材,肯定是有生命力的。環境法學科的理論成熟就像其他學科一樣,都應該是從一點一滴做起的,這其中,教材的作用功不可沒。
環境法本科教材的編寫還是要講究一點方式方法的,根據筆者數年的出版社策劃編輯與高校環境法教學一線老師的經歷與經驗,本文認為,環境法本科教材在寫法上主要應該處理好以下幾種關系:
本文論及的是環境法的本科生教材,然而,本科生教材的編寫者常犯的一種“錯誤”是:把本科生教材當成研究生教材來寫。表現形式之一,就是對于自己有過專門研究的部分,闡述得非常詳盡,張長李短,條分縷析,層層演進,精彩紛呈,篇幅也很大。這其實有點類似于研究生教材那種“專題性”討論。而對于自己不熟悉的部分,則“蜻蜓點水”,淺嘗輒止,篇幅往往很小,要么就是法規的簡單羅列,沒有知識點的提煉,此時篇幅雖大,但都是缺乏“營養”的水分。因此,應處理好兩者的關系,在編寫過程中應立足于本科生學歷層次的教學要求,盡量擯棄晦澀的理論說教,以現行有效的環境法律法規為范本來組織內容的編寫,做到內容全面,知識系統完整,表述準確,語言通俗,闡釋簡潔。
當然,環境法教材也可以多元化,在中國,有必要出版一批帶有個人專著性質的、體現編者“個性”的教材,現有的環境法教材中帶有編著者個人“烙印”的也不在少數。在歡迎教材多元化的同時, 其實, 環境法學科更應該編寫一本中規中矩的帶有 “共性”的環境法教材,這本教材沒有編者“個人色彩”,在結構上博采眾長,內容上兼收并蓄,這樣的一本教材雖然沒有“個性”,但也是“多元”中應有的“一員”。其實作為環境法本科教科書,編者對環境法的相關概念、法律制度與基本原理進行的闡述,宜采用學界達成共識的比較成熟的“通說”,即學界已經“定型的”觀點,而對于學者個人觀點,應該出現在更高層次的研究生教材或專著等其他地方,也可通過教學參考資料與授課時的背景材料來進行介紹。當然,不要誤解帶有“共性”的教材層次低,不需要權威作者的參與,從駕馭能力上講,環境法學術權威更能勝任這項工作,教科書編者隊伍的強大能保證其具有相當的權威性與影響力,有利于環境法學科的發展。
環境法一大特點是具有豐富的案例,使用案例進行教學成為環境法教學的一種重要教學手段。多數環境法本科教材中的內容尤其是分論部分,基本以相關環境法律條文的介紹為主,瑣碎枯燥,難以記憶。身處環境法教學一線的老師大都感同身受,假如教學中僅僅以傳統的理論講授為主,課堂氣氛勢必沉悶乏味,學生聽講興趣不高,師生難以互動,教學效果也大打折扣。為了活躍課堂氣氛,吸引學生注意力與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很好地理解環境法相關知識,方法之一就是結合生動的環境法案例來進行講授與闡述。鮮活的環境法案例有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有利于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 提高學生綜合素質。①張偉: “環境法課程案例教學的探討” ,載《商業經濟》,第 2011 年第 7 期(總第 377 期),第 121 頁。因此,在本科教材編寫時可適當穿插案例,結合正文中的知識點來進行闡釋。
對于編寫者而言,案例的選取具有一定的難度和較大的隨意性。教材中使用的案例需要具備四個要素:一是貼合課程教學的需要;二是案例內容要清楚明確,敘述要連貫,案情不復雜;三是案例的內容要具有新穎性、豐富性和典型性,能夠刺激學生學習的興趣;四是案例具有可辯性,能夠引起學生的思考與討論。雖然現實生活中環境破壞、環境污染問題層出不窮,但實際上真正能夠用作教學的經典案例編入教材的仍很有限,而且多數案例枯燥冗長,較難激發學生的興趣。②魏靜: “淺談環境法案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載《中國校外教育(下旬刊)》,2012年第 15 期,第 63 頁。這樣,在環境法本科教材的編寫中,就應該在數量與質量兩個方面把握案例的使用尺度。在數量上,不是使用案例越多越好,對于教材中比較抽象的知識點,通過一個簡潔的案例分析,能夠幫助學生理解、記憶與運用就行,可用可不用的場合,可以不添加案例。在案例的質量上,不應使用綜合性的較為復雜的案例,所舉的案例不要牽涉過多知識點,足夠對所涉內容的理解即可,有時候沒有合適的案例,編者還可以自己“人為”編造案例,或者對原來過于復雜的案例進行簡化與改寫。筆者認為,一個總的原則是,案例對于內容的闡釋“夠用”就行,不能因此增加教材太多的篇幅。何況教材內容相對于實踐,具有明顯的滯后性,大量鮮活的環境法案例需要老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及時更新與補償,不需要全部填入到教材中去。
環境法教材所要寫的內容定下來,在決定“寫多”還是“寫少”的時候,應該適當考慮教材的篇幅與課時(學分)的關系。據周珂老師主持的一項全國環境法學科現狀調查,高校開設環境法課程在課時的安排方面,設置最多的為 98 課時,最少的為 20 課時,有 66.8%的高校把環境法課時設為 32—36 學時。在學分分配方面,69.7%的高校把環境法課程設置為 2 學分,設置為 3 學分的只占調查高校總數的 28.4%。以 2 學分 32 課時為例,環境法課程的考試一般安排在最后兩節課隨堂考,加上法定節假日可能會占用課時,其實真正用于課堂教學的才 20 幾個課時,一本教材不可能全部講完。假如以課堂講完并完成了既定的教學目標和任務來作為確定教材篇幅的標準, 那么環境法本科教材 10 萬字就足夠,但這樣顯然不行。一本環境法教材,應該包括對該學科知識體系的完整描述,在體例結構上應該沒有明顯的內容缺陷,并應該做到對基本原理與制度闡述的合理化、科學化與系統化,在滿足上述條件的情況下,可適當限制篇幅。而限制篇幅這項“濃縮”工作,主要在“分論”。相比之下,分論部分涉及范圍非常廣泛,內容繁雜甚至重復,且充滿枯燥的法律條文、各種各樣的術語和數據,既不具有明確統一的理論觀點,又讓人感覺缺乏實際性,在教學中,教師較難把握講授的尺度和方法,陷入“多講則內容龐雜、少講則內容不夠”的兩難境地,學生也極易產生抵觸情緒。①周麗: “關于完善環境法教學的思考” ,載《中國電力教育》(8 月上),2009 年第 15 期(總第 142 期),第 88 頁。因此,在教材編寫時,該部分的闡述不宜詳細羅列具體法律規定,而應對之進行理論上的提煉與規則上的“過濾”。
當然,教材篇幅不應過大,以版權頁記載為準,一般不超過 50 萬字為宜。一本教科書是否就能滿足環境法課堂教學要求呢?顯然不是,鮮活的環境法案例與大量的背景材料,需要授課老師在課堂上“補充”與在教材之外“完善”。例如除教材之外,有些高校還建設了符合課程設計要求的其他教學資源,包括 PPT課件、電子教案、案例庫、習題集、實訓指導書等等,并建立了校內網絡課程學習網站,包括《環境資源法案例庫》、《環境資源法視頻資料》、《環境資源法試題答案》等多媒體課件、在線測試、在線交流等教學輔助資料。①王文革: “ 《環境資源法》課程建設摭談” ,載《新課程研究(中旬刊)》,2012年第 8 期(總第 267 期),第 28 頁。這些都是教材的有益補充,其作用也是教材不能替代的。指望一本教材滿足教學中的所有需要,把大量資料性的內容填進教材之中,不僅降低了教材的品位,增加了教材的印制成本, 而且也增添了學生的學業負擔與經濟負擔,得不償失。
目前,我國的環境法教材很少在正文內容中插入圖表,或者畫出章節中的知識框圖,除非是應出版社編輯的要求。其實,圖表與知識框圖能活躍教材的版式,豐富教材的表達方式,便于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與記憶。在教材編寫中會涉及環境法相關背景資料等輔助學習內容,由于環境法具有綜合性,這些輔助內容涵蓋了環境科學、生態學、倫理學、經濟學等相關學科,而這些內容都適合用圖表或知識框圖來進行表現。圖表與知識框圖,在國外教材中屢見不鮮。有經驗表明,晦澀的法律知識最后都是通過大腦中“自動”形成的若干個大大小小的知識框圖記憶下來的。既然如此,編者為何不主動在教材中添加圖表,畫好知識框圖,以助于學生理解與記憶呢?一本教材中恰到好處的圖表或者知識框圖,不但不會降低教材的學術價值,相反還會給教材內容添彩。
筆者相信,隨著我國高校環境法學科地位的逐年提升,在環境法教育教學與理論研究繁榮的過程中,作為課堂教學依據與理論研究成果積淀的環境法本科教材肯定進一步昌盛,希望本文能對教材品質的提高有所助益。
作者名錄
1.林旭霞,女,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350108/福建師范大學旗山校區法學院。
2.杜力夫,男,福建師范大學法學院副院長、教授,350108/福建師范大學旗山校區法學院。
3.郭艷利,女,西北政法大學高教研究所講師,710063/陜西省西安市長安南路300號13#信箱。
4.劉曉兵,男,中國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5. 徐苗,男,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2011級刑法學博士研究生,100875/北京市新街口外大街19號。
6.李昌盛,男,西南政法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401120/重慶市渝北區。
7.侯佳儒,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8.張玉凱,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碩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9.譚柏平,男,北京工業大學人文學院法律系講師,100124/北京市朝陽區平樂園。
10.王洪松,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副院長,1 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1.劉端端,男,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輔導員,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2.張玲,女,中國政法大學國際法學院副教授,碩士生導師,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3. 張清,男,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副院長,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4.郝瑞麗,女,中國政法大學外國語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
15.宮凡迪, 女,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新媒體藝術與設計學院講師,1 00191/北京市海淀區學院路37號。
16.吳寶珍,女,中國政法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100088/北京市海淀區西土城路2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