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銳
(安徽師范大學歷史與社會學院,安徽蕪湖241000)
山東抗日根據地作為華北的敵后根據地之一,在抗戰中有著重要地位。在中共的引導下,在人民大眾的支持下,在抗戰期間,為了加強抗戰建國的基礎和普及抗日戰爭教育,中共在其領導的根據地開展了冬季學習運動,也稱之為冬學運動。冬學運動為取得抗戰的最終勝利培養了大量的專業人才以及干部,并對提高敵后根據地人民大眾的文化和思想,喚醒民族危機意識和促進抗日戰爭勝利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
中國的大部分人口都在農村,所以中國共產黨進行村級政權的建設必須處理好農民問題。毛澤東在1936年同埃德加·斯諾談話時就曾經說道:“誰贏得了農民,誰就贏得了中國!”毛澤東的話明確指出了在中國進行革命的關鍵問題是農民問題,農民是進行革命的主要力量,中國的革命實際上也可以稱之為農民革命。而取得農民支持的關鍵就是解決農民的土地要求。給予農民土地,實現耕者有其田,是促使農民支援革命并積極參加革命的非常有效的手段。
隨著抗日戰爭到了相持階段,山東根據地各民主政府逐步開始加強政權的鞏固,尤其是村一級政權。農村政權是中共實現政權建設的基本組織,是征收糧食和招募兵員的基本組織單位。
廣大的人民群眾要翻身,必然會踴躍參與政權。有了人民群眾這一基礎,村級政權才會穩固,才能真正貫徹所有的村政事情由廣大群眾作主的思想。但是人民大眾的文化水平很低,對于民主政治概念很模糊,從而導致農民群眾對中國共產黨政權產生疑慮。在中國傳統的農村社會中,“每個村莊都有出身于富裕家庭的上層人物,他們擁有土地,在村莊中起著領導作用”。[1](P272)農村的“鄉紳”是農村中政治統治的基礎,也是農村文化觀和價值觀的風向標。中共在山東根據地建立鄉村政權后,進行了村一級政權的改組和建設,通過一系列“選舉”,原有的鄉紳被趕出了農村新的基層政權。但是在廣大民眾心里,鄉村領袖必須是有錢有勢的人,這種舊觀念并沒有消除掉。在鄉村政權改組和建設中,由于新選舉的鄉村政權的執政者主要是以中農為主,這些新的“執政者”在分割地主土地及財產等方面很積極,可是這部分人很多是“目不識丁”的人,這就導致這些人很難形成正確的執政方法,進而導致在上傳下達中沒有起到應有的承接作用。再加上受到以往鄉紳地主管理時期作風的影響,發生了很多強制實行的現象,使廣大民眾不愿接受甚至排斥民主政府的一些法令。在鄉村選舉中窮人不愿意當選的情況十分普遍,很多農民不僅自己不愿意當選,更有甚者還不愿意自己周圍的人當選。這都嚴重阻礙了中共及其領導的政府的政令的宣傳和執行。存在的這些問題,必定使新產生的鄉村政權不會穩固。
如魯中沂南縣,在1940年的大“掃蕩”中,四七九個村,能堅持工作者百分之九,與敵妥協的就有一九七村,其他一部分村政權大都動搖逃跑,最壞的竟有把抗日工作人員和抗日的資財無恥地獻給敵寇的讓人痛心疾首的現象。[2](P242)
中共為改變此種情況,只有通過宣傳和教育,才能取得人民大眾的理解、支持和擁護,進而達到改組和穩固鄉村政權的目的。中共在通過一系列的考察和論證后,發現北方農村的冬學可以進行讀書識字,還可以在其中融入政治思想教育、生產及軍事教育等內容。
冬天是鄉村的閑暇時節,山東的農閑時間從農歷九月冬小麥播種后到第二年春季二月再進行耕作,基本上有四個月。在四個月的時間里,很多農民有識字讀書的習慣。利用這四個月對廣大群眾展開教學,就稱之為“冬學”。
我們國家很早就有冬季進行學習教育的模式,并且有很久遠的歷史和廣泛的群眾基礎。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的《秋日郊居》就有對冬季學習的描寫,“兒童冬學鬧比鄰,據案愚儒卻自珍”。陸游自注:“農家十月,乃遣子弟入學,謂之冬學。”現代農民詩人王老九的《張玉嬋》詩中:“秋收冬藏民消閑,她在冬學把書念,兩月識字整五百,攢下知識常使喚。”北方一直有關于冬學的歌謠,“寒冬臘月把書念,陽春二月弄田忙。”
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冬學運動,大致上可以分為開始階段、大發展階段及成熟階段。
這一時期的大致時間是從1938年至1939年。這一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掃除文盲。在此之前,山東農村經濟文化相當落后,山區認識字的人就更少,文盲率達到90%以上。
在抗日戰爭時期,利用冬學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教導,時間安排上能被人民大眾所接受。冬學在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就已經存在,只是規模相對較小。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相對其他抗日根據地而言,冬學運動開始較晚,規模也不大,與當時的抗戰形勢聯系不夠密切。所以大量借用其他抗日根據地的成功經驗,特別是陜甘寧邊區的經驗,加強政治與文化的結合,并將政治學習及思想動員放在首位。這種冬學,還同山東的實際情況相結合,運用貼近人民大眾生活的方式,顯示出了山東的地域特點。
1938年,魯西、魯中、膠東等地舉辦了識字班、夜校,進行掃盲學習并在其中穿插抗日教育。同年5月,山東省委擴大為蘇魯豫皖邊區省委,并于同一年年底在山東開始了第一次冬學運動,“動員差不多20萬男女受了冬學的訓練在政治上、文化上,都有顯著的進步,是邊區消滅文盲的初步工作”。[3](P86)
此階段的時間大致為1940至1942年。由于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冬閑時間一般有四個月左右,所以安排的冬學一般是在公歷11月到第二年的2月。每天上課時間基本上在2至3小時。冬學中除了固定的政治課外,還包括識字珠算等內容,加強對抗戰的宣傳,提高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和政治覺悟,促進敵后根據地的經濟建設和軍事斗爭、政治斗爭。
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自1940年冬學運動開始,每年都頒布學習方案用以組織冬學運動。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把冬學運動由人民大眾的自發讀書識字活動,改造為包括文化學習、思想政治學習、生產和軍事等多種學習內容相結合的社會學習運動。冬學運動的方針是:“在現有的群眾工作基礎上,廣泛開展群眾性的文化教育運動,提高群眾的政治文化水平,以鞏固與擴大群眾運動。”[4](P89)
1940年10月《大眾日報》發表《普遍開展冬學運動》的社論,號召廣大人民群眾進入冬學學習。據統計,1940年冬魯中泰山區有14萬人參加冬學,到第二年春冬學結束能認寫300個字以上的人數就有兩萬多。[5](P468)
山東敵后根據地的冬學運動蓬勃發展起來。冬學運動是穩固鄉村政權的重要方式,也是發動根據地廣大人民群眾進行抗日和進行民主革命的重要手段。但是在冬學運動開展時,一些領導同志的左傾冒進和官僚作風有些抬頭,片面追求數量,用強迫及命令等方式替代宣傳動員工作,導致部分冬學運動有名無實,預期的效果并沒有完全達到。
此一階段的時間大致為1943年至1945年。1943年12月11日,山東《大眾日報》刊登《沂蒙區冬學運動許多經驗值得推廣》一文。文章介紹了沂蒙區開辦冬學的經驗,例如,利用疏散在該地區工作人員的力量來解決沒有冬學教員的困難,干部帶頭上冬學,青救會員積極上冬學并挨家宣傳上冬學的好處等辦法,把群眾吸引到冬學中來。同時,還采用“戰時報道所”和“讀報組”等不同形式辦冬學。在冬學中對群眾進行氣節教育、民主教育,并提出上冬學是群眾應享受的權利,使大家感到上冬學很體面,長見識,此舉使冬學日漸擴大和活躍。文章說,這些經驗都“值得各地運用和參考”。[6](P256)
魯中地區1943年冬學運動時的參加人數為8.4萬人,1944年人數猛增到45.8萬人。
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蓬勃開展,成為穩固中國共產黨在鄉村政權的一個重要路徑,也是中共在敵后根據地領導群眾進行抗日,以及進行農村民主革命的方法之一。
山東敵后根據地在教育中突出了民族主義的內容,運用愛國主義為主要內容的民族主義精神在穩固根據地建設、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民族文化進步中起到了顯著作用。山東敵后根據地的冬學運動在穩固鄉村政權上獲得了預期效果。
首先,冬學運動充分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參加運動的人民群眾所占比例很高;冬學運動不僅僅是認字識字運動,而是在識字認字的基礎上,對廣大的人民群眾進行文化教育,進而通過其來達到對人民群眾在政治、經濟、軍事及文化等諸方面的教育。在冬學運動學習中,人民群眾認識到了當前的形式,大眾的抗戰決心、工作激情、組織觀念都得到了增強,能夠認知中共的政治方針和施行的各項措施。冬學運動的教員通過講述團結起來的力量、敵我雙方的對比等方面的內容改造了人民群眾的思想,使廣大群眾與鄉紳地主開展了減少地租的斗爭,并取得了很好的成果。通過斗爭,廣大的農民群眾取得了經濟上的利益,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敵后抗日根據地政權有了新的認識。冬學運動還注意把政治工作與實際情況相聯系。
原載于1943年11月27日《大眾日報》上的《冬學應以生產為中心與時事教育結合》一文中就提到“任何時事教育如不聯系生產問題,則群眾必不能感覺到其與自己切身利害有關而自覺的去學習去領會,因此時事教育又必須與生產密切結合起來,從當時當地的具體問題談起。”[7](P266)
只有從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才能更好的發動群眾。人民群眾取得了利益必然會支持黨的工作,擁護黨領導的政權,政權才會穩固。鄉村政權有了群眾的擁護,才能在敵后復雜的環境中穩固起來。
其次,此項運動大大提高了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政治活動的積極性,基本上改變了廣大群眾以往對政治冷漠的態度。黨在山東敵后抗日根據地,通過冬學運動對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普遍的民主觀培養,使廣大人民群眾認識到民主的基本表現形式,進而使廣大人民群眾擺脫了封建迷信的束縛。廣大人民群眾的參政意識日益增長,對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權由冷漠轉變為認可,以前不愿意當選的思想逐漸轉變。到了抗日戰爭的末期,廣大農民群眾參與政治活動的積極性空前提高,基本上穩固了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政權。
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的冬學運動除了宣傳抗戰形勢,對群眾進行愛國教育外,還進行了軍事素顏及技能方面的培養。冬學運動的教員們從實際出發,運用群眾的語言、從群眾最有感觸的方面著手,喚起廣大人民群眾參加抗戰及斗爭到底的決心,使廣大人民群眾的抗戰覺悟大大提高。冬學運動還組織了敵后根據地各個階層的人員,并動員了廣大的人民群眾參加民兵,這就從另一個方面對敵后根據地的安全和政權的穩固起到了重要作用。另外,冬學運動還對敵后根據地開展的其他工作起到了輔助作用。毛澤東在1934年1月就曾指出“革命戰爭是群眾的戰爭,只有動員群眾才能進行戰爭,只有依靠群眾才能進行戰爭”。[8](P136)
冬學運動在抗日戰爭這種極其特殊的環境中起到了不容置疑的作用。在抗戰期間,冬學運動是進行政治動員、抗戰教育以及提高廣大人民群眾文化素養的重要手段。通過冬學運動的政治宣傳和愛國教育,極大地調動了人民群眾積極抗戰、支持敵后根據地政權建設的主動性。同時也達到了穩固中國共產黨在農村政權中的作用。穩固的鄉村政權,能夠促進冬學運動更好地開展。總之,山東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通過冬學運動,廣泛地發動了群眾,轉變了黨及黨領導的政權在群眾中的形象;幫廣大人民群眾樹立了正確的民主觀及政治理念;使鄉村政權得到了穩固和不斷的擴大。
冬學運動這一形式,不但提高了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而且起到了提高群眾抗戰的認識和熱忱的作用,加強了群眾抗戰的力量,為爭取抗戰的最終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這是中國共產黨在困難時期改造群眾傳統文化所進行的一次成功嘗試,也為我國抗戰的最后勝利奠定了群眾基礎和文化基礎。
[1] (美)費正清,(美)費維愷.劍橋中華民國史(下卷)[M].劉敬坤(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
[2] 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十輯)[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
[3] 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六輯)[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2.
[4] 山東省檔案館,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山東革命歷史檔案資料選編(第九輯)[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1983.
[5] 董純才.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史(第二卷)[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1.
[6] 皇甫束玉,宋薦戈,龔守靜.中國革命根據地教育紀事[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1989.
[7] 中央教育科學研究所.老解放區教育資料(二)(上冊)[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86.
[8]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