逯 艷
(山東師范大學文學院文學院,山東濟南250014)
民族主義,亦稱國族主義或國家主義,為包含民族、種族、與國家三種認同在內的意識形態,主張以民族為人類群體生活之“基本單位”,以作為形塑特定文化與政治主張之理念基礎。具體地說,其主張為:民族為“國家存續之唯一合法基礎”,以及“各民族有自決建國之權”。民族主義是19世紀初在歐洲被發明的一種學說。人們普遍認為,它的正式形成是在18世紀末和19世紀初,其標志性的時間是北美獨立戰爭、法國資產階級革命和費希特的《對德意志民族的演說》的發表。簡而言之,這種學說堅持認為人類被自然地劃分為民族,而這些民族又通過特定的可確認的特征為人們所熟知,同時認為政府唯一的合法形態是民族自我統治的政府。在東方世界,面對西方殖民擴張和侵略,東方各地在相當長的時期內一直缺少自覺的民族意識。經過19世紀以來的長期積累和準備之后民族主義在20世紀才狂飆突進,全面出擊,可以說整個20世紀都是在民族主義的旗幟下度過的。在中國,民族主義是從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即民族,民權,民生)誕生的,它從一開始就和東方世界其他國家的民族獨立運動相銜接的,共同昭顯出20世紀東方民族主義運動的最大特點——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這一特點使20世紀的東方與重視集合前世紀式的驕傲自大、閉關自守、盲目愚昧的狀態徹底決裂。所以20世紀東方世界民族主義者強調個人作為民族之一員,共享民族性價值體系與民族認同,敬佩民族英雄,進食民族性菜肴,從事民族性運動。具體到20世紀中后期的中國,尤其是六七十年代,一批民族主義者開始表現出個人對民族的強烈認同和擁護的姿態,其中比較顯著的就是開始從文壇轉向政界的郭沫若,尤其是晚年的這一個時期,郭沫若無論是政界的活動還是文學創作都流露出深厚的民族主義的情結,主要有兩個層面的表現:對內以敬佩以毛澤東為典范的領袖,響應國家和黨中央關于農業、工業、科技現代化的政策和決定,以民族特色看待人類活動,發掘并傳承中華民族特色文化;對外則積極聲援第三世界國家的非殖民化運動,反對美帝國主義和蘇聯修正主義。
一個真正的民族主義者以明確的準則為基礎界定民族,與其他民族區別,并據以判定“孰為民族之一員”。其準則可包含共同的語言、文化以及價值取向,但于今最主要者或為族群意識,即種族上之歸屬與躋身其中之地位。這種歸屬感在民族的社會心理學那里包含民族認同即個人對群體的歸屬感與民族尊嚴即與群體成功的自我連系。其中民族尊嚴與國家地位的躋升掛鉤,具體而言便是一個國家政經力量的強大與否。這就強調作為一個國家和一個民族,首先必須的便是一個領導人,領袖的作用至于國家的發展至關重要。
汪暉在《東方主義、民族區域自治與尊嚴政治——關于“西藏問題”的一點思考》中曾說“簡言之,民族主義是一種關于政治合法性的理論,它在要求族裔的疆界不得跨越政治的疆界,尤其是一個國家中,族裔的疆界不應該將掌權者與其他人分割開——這一偶然性在該原則制定時早已被正式排除了。”英國的埃力·凱杜里在《民族主義》一書中也曾指出“開明的統治者調整其國民的經濟活動,為他們提供教育,關心他們的健康和衛生,提供一致的和高效的法律公正……一個國家的顯赫是其統治者的光榮,而且一個國家獲得顯赫聲譽,只能是與其人口和他們的富裕程度相稱的。”對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領袖崇拜情緒高漲。郭沫若作為介入政界的知識分子,他對領袖的擁護和崇拜就不僅僅局限于參加各種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之類的政治運動,還有知識文人一些特質性的追捧方式。郭沫若這一時期的領袖崇拜情結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對毛主席的尊崇
晚年的郭沫若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任領袖毛澤東的尊崇在六十年代達到了頂峰。在郭沫若晚年佚作中尤其是他所擅長的詩歌以及一些政論性文章中,都傳達出對新中國領袖毛澤東的狂熱崇拜。這種崇拜首先表現在對毛澤東思想的恭敬學習。“我們都是毛主席的學生,用了六天工夫共同學習了毛主席的光輝著作《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我們學習的非常認真,的的確確是恭恭敬敬地在學,老老實實地在學。……我自己是一位毛主席的老學生,但是對于毛主席的著作學的很差:學的不活,用得更不活。我希望同學們對于我要不斷的加以鞭策,是我能跟得上同學們的步伐不斷前進。……我們要全心全意地照著毛主席的指示辦事,一生為工農兵服務,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毛主席的光輝著作是我們永遠的精神食糧。……光輝無際的毛澤東思想萬歲!”[1]其次是對毛澤東論著的認真閱讀和追捧。“寶書傳遍四方,第五卷雄文放光芒。是斗爭經驗,辯證思想,輝煌實踐,精銳武裝。努力鉆研,加強建設,毛澤東豈止高揚。齊奮勉,學英明領袖,治國抓綱。”[2]再次就是在悼念性的文章中的一種私人緬懷。“偉哉領袖萬民親,改天換地絕等倫。三座大山齊倒地,五星紅旗高如云。發對霸修防復辟,發揚馬列有新人。旰食宵衣躬盡瘁,英雄兒女淚盈巾。”[3]這是對偉人的深切悼念;“形象思維第一流,文章經緯冠千秋。素箋畫出新天地,赤縣翻成極樂洲。四匹跳梁汗社鼠,九旬承教認孔丘。群英繼起完遺志,永為生民祛隱憂。”[4]這是對毛主席誕辰的紀念。對于偉大導師毛澤東的崇敬,郭沫若在《做一輩子毛主席的好學生》中幾乎臣對君的跪拜程度大呼“偉大的毛澤東時代萬歲!偉大的導師毛主席萬歲!萬歲!萬萬歲!”這不僅僅是文人的感性所致,更是作為一名民主主義者在見證了民族自立自強之后自覺地靠攏和呼號。
2.對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響應和肯定
郭沫若說,“毛主席親自領導的正在勝利進行的我國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是關系我國前途和命運的大事,也是關系世界革命的前途和命運的大事,是馬克思主義發展史上的劃時代的大事。這場大革命對于中國的文化、政治、經濟將發生偉大的深遠的影響,對于亞洲非洲以至全世界的文化、政治、經濟也必將發生偉大而深遠的影響。”[5]對于這場革命,郭沫若顯然是強烈支持和擁護的,他在《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奪取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中就有表率的言論,他說“我愿意同上海的革命師生一起,和全中國的革命師生一起,好好聽毛主席的話,好好聽黨的話,貢獻我所有的力量,跟著大家,把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進行到底。”[6]一方面郭沫若對文化大革命領導人大加歌頌,他在《做一輩子毛主席的好學生》中說“昨天晚上我做了一首詩來表達我深刻的紀念情緒請允許我把握粗糙的詩朗誦出來,獻給在座的江青同志”[7],“親愛的江青同志,你是我們學習的好榜樣,你善于活學活用戰無不勝的毛澤東思想。你奮不顧身地在文藝戰線上沖鋒陷陣,是中國舞臺充滿了工農兵的英雄形象;我們要使世界舞臺也滿著農兵的英雄形象!”[8]“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勝利萬歲!”[9]另一方面是對文化大革命開展以及成績的肯定。他強調“我國的社會主義文化大革命,是一場復辟和反復辟的斗爭;是一場挖掉修正主義禍根,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保證我們子孫萬代應不變色的偉大革命運動。”[10]他相信這是在毛澤東思想指引下開展的一場偉大的政治運動,他看到了文革的成績并感慨道:“四海《通知》遍,文革卷風云。階級斗爭綱舉,打到劉和林。十載春風化雨,喜見山花爛漫,鶯梭織錦勤。茁茁新苗壯,天下凱歌勝。”[11]對文革的狂熱追隨一方面是出于政治形勢所需,另一方面也是郭沫若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對毛澤東主席崇拜的一種延伸,所以歸根到底還是民族主義情結的變相釋放。
3.對英明領導人的熱烈擁護
首先對新一屆領導人的擁護,這里主要是針對1976年底對華國鋒主席上任的歡迎和歌頌。“接班人是俊杰,遺志繼承果斷,功績何輝煌!擁護華主席,擁護黨中央。”[12]“以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在緊要關頭,采取了英明果斷的措施,為黨鋤奸,為國除害,為民平憤,真是大好事、大喜事,大快人心。為黨為民立了不朽的功勞。有力地正面了毛主席選定華國鋒同志作為接班人,選得好,選得對!……我們要緊密團結在以華主席為首的黨中央周圍,同心協力,鋤奸除害,鞏固無產階級專政,使黨不變修,國不變色。”[13]其次是對新一任領導人開展的政治會議以及制定的方針政策的贊同。“治國抓綱,符民意,英明決策。長鼓蕩,東風習習,紅旗獵獵。一瞬四人幫粉碎,普天國際歌洋溢。起賢才,八億一條心,同建國。云水怒,風雷激,反雙霸,齊努力。把第三世界,連為鐵臂。完成四個現代化,實現三年大治業。再堅持,二十個春秋,宏圖奕。”[14]這是對十屆三中全會的熱烈歌頌和祖國繁榮建設的期望;“神州赤縣,長頌東風健。面目青年多俊彥,努力鉆研實踐。科研攀上高峰,促進國防工農,四項化成現代,廿年爭取成功。”[15]這是對共青團中國科學院第五次代表大會開幕的祝賀;“紅日照天下,春滿北京城。來自五湖四海,一片凱歌聲。頒布重俢憲法,通過輝煌報告,步武如雷霆。四化承師訓,四害化灰塵。高舉旗,齊步伐,再長征。九億大鵬展翅,飛散滿天云!英明領袖英明,協力抓綱治國,遍地是東風。二十三年后,煮酒論英雄。”[16]這是對五屆人大、五屆政協勝利召開的祝賀。由此可見郭沫若對華主席的崇敬以及新一任領導班子和政府決策的擁護,本質上還是出于一個民族主義者對于領袖和統治者的自覺依附和靠攏。
民族主義者對自己國家明顯有正面看法,盡管這并不是民族主義的定義。情緒性訴諸于民族主義即使在穩定的民族國家中都清晰可見。民族的社會心理學包含民族認同(個人對群體的歸屬感)與民族尊嚴(與群體成功的自我連系)。民族尊嚴與民族文化與政經力量的影響息息相關。“四兇粉碎,春回大地,凱歌聲入云端。天樣紅旗,迎風招展,虎頭山上蹁躚。談笑拓田園,使昆侖俯首,渤海生煙。大寨之花,神州各縣,遍地燃。農業衣食攸關,輕工業原料多賴支援。積累資金,繁榮經濟,重工基礎牢堅。基礎愈牢堅,主導愈開展,無限螺旋。正幸東風力飽,快馬再加鞭。”[17]一首《農業學大寨》道出了郭沫若對衣食之源生活之本的農業發展重要性的認識,同時也明確了農業是工業發展的基礎,是壯大中國政治經濟力量的前提。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更要強調工業的發展,郭沫若首先強調作為主體對象的人的創業精神,尤其是歌頌大慶的“鐵人“精神:“工業學大慶,須學大慶人。大慶‘鐵人’成陣,人中之精英。雪地冰天會戰,壯志雄心大干,鐵中之錚錚。鉆透壁千仞,油海噴長鯨。抓革命,促生產,憑‘兩論’。是精神變物質,物質變精神。大力抓綱治國,鼓舞群雄創業,領導真英明!促進現代化,干勁滿乾坤。”其次是對于已經取得的工業領域的成就的贊嘆:“昨日荒江空谷,今昔萬家燈電,伸手把云拿。三五完成后,鋼產甲中華。……鐵嶺煤山對立,電力水泥并舉,統一斗爭中。云浪金沙暖,飛翔東方龍。……鐵水奔流日,映天蓋地紅。”在科技上,郭沫若首先明確了“維護科學的尊嚴,堅決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幫兇利用科學作為侵略工具,已經成為白在世界上每一個科學家面前的迫切任務”[18]他在《祝共青團中國科學院第五次代表大會開幕》上“神州赤縣,長頌東風健。面目青年多俊彥,努力鉆研實踐。科研攀上高峰,促進國防工農,四項化成現代,廿年爭取成功。”同時鼓勵科學工作者要“有勇氣堅持真理,也有勇氣改正錯誤……在理論工作上一定要有勇氣。只有這樣,我們的哲學社會科學才能有生氣和興旺起來。”
民族主義以民族特色看待人類活動。各民族有其民族表、民族特色、民族文化、民族音樂、民族文學、民俗,甚至在若干例子中,尚且帶有民族宗教。個人作為民族之一員,共享民族性價值體系與民族認同,進食民族性菜肴,從事民族性運動。因民族已成為國家結構的主流,民族主義對世界歷史和地緣政治影響巨大。世界上絕大多數人口都生活在至少是名義上的民族國家之中。“民族”詞常錯誤地被等同于這些國家政府。民族國家之目的在確保民族存續,保持身份認同,并提供民族文化與社會性格可支配的地域。民族國家大多訴諸文化與歷史神話以自證其存續與“法統”。
1.世界文學的非殖民化
共同的語言為民族的特征之一。若干理論家相信,民族主義于19世紀成為顯學是因識字能力提高而使語言成為重要的統一工具。更多的人閱讀報紙、書籍、小冊等等,閱讀能力因印刷術廣為散播而提高,首次于歷史上得以發展出對本鄉本土以外的廣泛文化認同。語言間的差異也在同一時候固定下來,裂解為方言,不同語群之間并且相互排斥。東方世界的第三世界國家作為獨立于美蘇兩大超級大國的世界另一極,不僅僅要在政策、武力等外在方面保持東方世界一致的姿態,更要在文化方面保持一致,這也是作為第三世界作家們的當務之急。這也就是郭沫若所說的“我們卻有共同的語言,那就是要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要發展本民族的新文化。”[19]可見郭沫若對新文化和文學的創見具有面向世界、面向全球的開放宏大的氣魄。
在《亞非作家團結反帝的歷史使命》中他說:“我們是亞非作家,我們是用手中的筆來從事團結反帝的戰士。我們既要反抗敵人的武裝侵略,也要反抗敵人的文化侵略。我們要用我們的筆桿來動員人民、團結人民,并進而打擊敵人、消滅敵人。我們的文藝應該是戰斗的文藝,反帝的文藝,人民大眾的民族解放斗爭的文藝。因此,不僅美帝國主義的腐朽文藝是我們的對立面,蘇聯修主義的反動文藝也是我們的對立面。”[20]他“譴責美帝國主義在世界各國擴大侵略,譴責蘇聯修正主義者策劃召開亞非作家偽三會,破壞亞非作家運動,為美帝國主義效勞。”[21]他召喚的是一種新文藝——“工農兵所開創的文藝比我們專業作家的作品更富有生命力,富有教育意義;工農兵談哲學比我們一些哲學教授更高明,更切合實際。主要的原因是工農兵善于活學活用毛澤東思想,他們是從生活實踐、生活斗爭、階級斗爭中學習,而不止是從書本自上學習。他們學而即用,知而即行,因而收效迅速而深遠。”[22]出席亞非作家緊急會議的有五十三個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一百六十多位作家代表和觀察員。郭沫若說:“這次大會是亞非作家的空前未有的團結大會,它嚴格遵守民主協商的原則所通過的具有綱領性的公報和一系列決議,將亞非作家運動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在亞非人民反對團結的歷史上樹立了一個重要的里程碑。”[23]也正如郭沫若所言:“我們的大會表達了亞非人民一定要把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的斗爭進行到底的堅強意志和必勝信念,反映了亞非人民排山倒海、不可遏止的戰斗氣勢。反對帝國主義和新老殖民主義的革命旗幟,就是我們這次會議的戰斗旗幟。”[24]可見,不管是亞非作家會議的召開,還是亞非作家共同創見新文藝的一致吁求,都是民族主義者尋求民族獨立的形式。
2.中國特色民族文化的傳承
在中國,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文化形式中最突出的便是中國的戲劇。郭沫若早年就寫過話劇《屈原》,之后又寫了《棠棣之花》、《高漸離》、《南冠草》、《孔雀膽》、《虎符》、《蔡文姬》等劇本,雖然屬于新的劇種形式,但可見郭沫若對中國戲劇的情有獨鐘。晚年的郭沫若對于中國戲劇的促進工作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積極培養戲劇接班人,東風劇團便是典例。這本是邯鄲戲校的一個豫劇班,連個演出劇團的名字還沒有,郭沫若聽說后,充滿著對這支在大躍進中誕生的新生力量的愛護之情,為他們團定名“東風劇團”,并親筆給他們題字。為了鼓勵他們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郭沫若還親筆題詞:“艱苦樸素,勤學苦練、團結友愛、東風永健!”[25]在粉碎四人幫之后,郭沫若看了他們的書面工作匯報之后親筆復信說:“東風劇團的同志們:春節快樂。祝您們更進一步努力,爭取更多、更好、更大的新成就!東風劇團永遠前進!”[26]在郭沫若的關心下,東風劇團將中國的傳統劇種保存下來并發揚光大。還有就是對從事文藝工作者的關懷,常香玉便是備受郭沫若喜愛并關心的一位中國戲劇的優秀女演員。在給常香玉的親筆信中,郭沫若鼓勵她說:“我在電視中看到和聽到您的《水調歌頭》,演出非常有力,譽滿首都,使拙作生輝,非常感謝您。”窺一斑知全豹,郭沫若對于中國傳統戲劇的新生代是關懷備至的。另一方面,郭沫若對于國際間戲劇發展事業也是具有推動作用的.。日本有個“獅子座”的劇團,要公演《虎符》,要求郭沫若給該團寫點什么鼓勵他們,郭老便寫了一首《西江月》:“不戰不和被動,畏難畏敵偷安。古今反霸反強權,畢竟幾人具眼?卻喜信陵公子,竊符舊魏名傳。如姬一臂助擎天,顯示人民肝膽。”另外,“望鄉詩好慶成功,李白晁衡是弟兄。力挽狂瀾金石頌,千秋萬歲播東風。”這是在河源崎長十郎先生演出《望鄉詩》獲得成功之后郭老草盛一絕奉送的七絕詩;“雙劍插背,兩眼如神。精神抖擻,快要殺人。”這是看舞劇《小刀會》劇照口占。郭沫若此舉不僅僅是出于對戲劇舞劇歌劇的熱愛,這同時也是將本國本民族的劇種向外輻射和擴散的有意識之舉,這足以彰顯他作為一個民族主義者對本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熱衷。
19世紀初在歐洲被發明的民族主義學說,堅持認為人類被自然地劃分為民族,而這些民族又通過特定的可確認的特征為人們所熟知,同時認為政府唯一的合法形態是民族自我統治的政府。這些主張事實上大多掩蓋了民族主義本質上排外主義、擴張主義的暴力內涵。一般認為:“民族主義”的極端形式即為“國家主義”。“國家主義”的極端形式即為超國家主義。西方近代民族主義的外在擴張主義表現形式,可說最初始于1648年簽訂的“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法國、荷蘭和瑞典歐洲新三大霸主的崛起,既是經濟、軍事強盛的結果,又是民族國家身份的象征。與此同時,英國、西班牙、葡萄牙相繼獲得了這種民族獨立國家的身份。當時西歐形成的這類獨立民族國家,大多指“主權國家”,表現為民族與國家同一或國民與民族合體的形態,因而又被稱為“民族國家”,體現為一種“市民的民族模式”或“國民的民族模式”。這些“主權國家”在“威斯特伐利亞和約”中以基督徒和“民族國家”的雙重名義肆無忌憚地帶著對自己以外的民族或國家的厭惡與蔑視向世界宣戰,用大炮說話,強迫文明古國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這就是民族主義中的擴張主義最初的外在表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的民族主義內含的進步“民族獨立運動”和“民族自治運動”,正是對民族主義中反動的排外主義、擴張主義進行反抗斗爭的結果,“正義戰勝邪惡”為人類社會的法理,因而各國獨立運動取得“節節勝利”自然合天意,符法理,順民心。20世紀民族主義出現了三次浪潮,簡單地說第一次浪潮導致了兩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第二次表現為世紀中期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化進程;第三次浪潮在世紀末與蘇東劇變同時出現,造成國際格局的又一次巨變。二十世紀中后期,郭沫若大篇幅聲援第三世界的非殖民化進程便是一個民族主義者對民族主義中反動的排外主義和擴張主義的自覺抵制。針對那個時期的兩個超級大國,郭沫若的民族主義主要體現在對第三世界民族獨立運動的大力支持,同時對美帝國主義和蘇聯修正主義、大國沙文主義的抵制和抨擊。
20世紀中后期,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格局有了新的變化。美國和蘇聯這兩大國逐漸形成對峙狀態,開始一致推行擴張主義,這其實是民族主義極端化的表現。尤其是美國迅速擴大著自己的版圖和輻射,在第三世界國家推行強權政治和武力侵占,激發了受壓迫國家和民族的反抗意識,世界各地反侵略反殖民的民族運動接踵而至。作為一名民族主義者,郭沫若已經意識到亞非拉等第三世界國家面臨的任務便是爭取民族的獨立和解放,他說:“亞非人民的歷史使命就是要鞏固和擴大法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國際統一戰線。”[27]他堅信“亞非二十億人民要求加強團結,把反對以美國為首的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正義斗爭進行到底,前赴后繼,勇往直前,這是時代的主流。這是任何力量所租擋不住的,也是任何力量所分裂不了的。”[28]《東風第一枝》有篇文章《寓言兩則》,它的附記這樣寫:“一九六二年,赫魯曉夫之流攻擊革命暴力,鼓吹三無世界,當時曾做寓言諷之。”也就是說早在一九六二年郭沫若已經開始對蘇聯有了警惕。一九六六年,他《在首都各界紀念越南全國反美斗爭日和“聲援越南人民周”大會上的講話》曾這樣說:“在越南人民斗爭的這面照妖鏡面前,現代修正主義者的叛徒面目暴露地越來越清楚了。現代修正主義者,大叫大嚷地在越南問題上采取‘聯合行動’,而實際上卻和美帝國主義里應外合,企圖利用越南問題同美國進行骯臟的政治交易,大作聯合反華的文章。如果他們沒有同美國達成默契,試問,美國怎么敢從歐洲抽調兵力到越南去夸大侵略戰爭呢?他們究竟是在同誰搞‘聯合行動’,這難道還不明顯嗎?”這里已經很明確地指出蘇聯修正主義伙同美國共同侵越的目的。接著在《郭沫若副委員長在首都群眾大會上致開會詞》中強調:“美帝是全世界人民不共戴天的死敵,蘇聯修正主義是美帝國主義破壞越南人民革命的頭號幫兇。”
在亞洲,作為中國鄰邦的越南,一九六一年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越南戰爭。這次戰爭簡稱“越戰”,又稱“第二次印度支那戰爭”,現越南政府稱之為“抗美救國戰爭”,為新民主主義的越南民主共和國(北越)及“越南南方民族解放陣線”(所謂越共)反抗美國及其傀儡政權越南共和國(南越)的戰爭。越戰是二戰以后美國參戰人數最多、影響最重大的戰爭,《首都各界人民紀念越南全國反帝斗爭日和“聲援越南人民周”大會上的講話》中郭沫若指出:“越南人民的英勇戰爭,長了世界革命人民的志氣,滅了帝國主義的威風,為一切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樹立了敢于斗爭、干預勝利的光輝榜樣。越南人民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和無窮的智慧,出色的運用了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把人民戰爭發展到新的高峰。他們戰斗在反帝斗爭的最前線,拖住了美國二十萬侵略軍,打亂了美帝國主義反革命的全球戰略部署,這是對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解放運動最大的支援,對世界和平事業最大的貢獻。”同樣是作為中國的鄰邦,朝鮮在一九五零年爆發了朝鮮戰爭,這是一場朝鮮與韓國兩個意識形態對立的政府之間的戰爭,同時也是美蘇兩強爭霸在朝鮮半島(韓半島)的體現。美國、蘇聯與中國三個國家不同程度地卷入這場戰爭。在朝鮮戰爭勝利二十一周年之際,郭沫若指出:“朝鮮祖國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捍衛了朝鮮人民的革命成果,維護了中國的安全,大大地鼓舞了全世界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革命斗爭,為全世界被壓迫的民族和被壓迫的人民樹立了不畏強敵、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光輝典范。”[29]尼泊爾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和古老文化的國家,尼泊爾人民是勤勞勇敢的人民,有著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光榮傳統。郭沫若副委員長指出:“中國和尼泊爾是親密的友好鄰邦,兩國人民一貫和睦相處,平等相待。”[30]他重申:“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一貫主張,國家不分大小,應該一律平等,堅決反對大國欺侮小國,反對大國強權政治”反對任何形式的大國沙文主義。他說,“經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中國人民,一如既往,尊重尼泊爾王國政府奉行的和平重力和不結盟政策,堅決支持尼泊爾人民維護民族獨立何國家尊嚴的正義斗爭。”[31]
在中東地區,二戰以來,美帝國主義為掠奪和侵略中東,鎮壓阿拉伯世界各國人民日益高漲的民族解放運動,在巴勒斯坦人為地建立了一個“以色列國”。“巴勒斯坦人民和阿拉伯各國人民,為了維護民族獨立和國家主權,首付被侵占的領土,解放自己的家園,他們同仇敵愾,對,美、以侵略者進行堅持不懈的斗爭。”[32]郭沫若指出:“中國和巴勒斯坦以及阿拉伯各國雖然地隔千山萬水,但是共同的反帝斗爭,把我們聯系在一起,使我們結成了深厚的戰斗友誼。中國人民對戰斗的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各國人民所面臨的處境,感同身受;對你們斗爭中所取得的每一個勝利,無不感到歡欣鼓舞。你們的斗爭,對全世界人民反帝革命斗爭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對正在從事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我們人民,是一個很大的支持和鼓舞。中國人民向你們學習,向你們致敬。我們將一如既往地堅決支持你們的爭議斗爭。”[33]在阿富汗獨立五十三周年之際,郭沫若副委員長贊揚了阿富汗人民有著反抗帝國主義侵略的光榮傳統。他說:“在歷史上他們曾經同帝國主義、殖民主義進行了長期的英勇斗爭,終于打敗了侵略者,包圍了自己國家的獨立和尊嚴。”[34]他還說:“中阿兩國是友好的鄰邦。自從兩國建立外交關系以來,中阿友誼在互相尊重領土完整和主權、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基礎上又得到發展。我們兩國的友好關系為社會制度不同國家之間發展友好合作關系樹立了一個良好的榜樣。”
縱觀晚年郭沫若的種種活動,我們不難發現作為文學家的郭沫若如此迅疾地投入到政治的漩渦的確與一種民族主義的情結分不開。他的這種民族主義是發散性的、全面的,是指向世界、指向國際,同時更是指向本國本民族的。明確了這一點,我們不難理解,也不難看出晚年的郭沫若發生人格嬗變不僅僅是出于個人對于名利的追求,更是一種具有廣闊視野的民族主義者的大愛。從這一角度看,晚年郭沫若由文學巨匠向黨喇叭角色的轉折是一種歷史必然。
[1][7][8][9] 郭沫若.做一輩子毛主席的好學生[N].人民日報,1967-06-06.
[2] 郭沫若.捧讀《毛澤東選集》第五卷[N].人民日報,1977-04-18.
[3] 郭沫若.悼念毛主席[J].人民文學,1976,(7).
[4] 郭沫若.紀念毛主席誕辰[N].人民日報,1977-12-17.
[5][21]郭沫若.增進亞非反帝反殖團結粉碎蘇修投降主義路線[N].人民日報,1966-11-15.
[6] 郭沫若.高舉毛澤東思想偉大紅旗奪取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勝利[N].人民日報,1966-08-20.
[10][20][22] 郭沫若.亞非作家團結反帝的歷史使命——中國代表團團長郭沫若在亞非作家緊急會議上的宣言[N].人民日報,1988-07-15.
[11][14] 水調歌頭——慶祝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十周年[J].詩刊,1976,(6).
[12] 郭沫若.水調歌頭——粉碎“四人幫”[N].解放軍報1976-11-01.
[13] 郭沫若.為黨鋤奸,為國除害,為民平憤[M].東風第一枝.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8.
[15] 郭沫若.清平樂——祝共青團中國科學院第五次代表大會開幕[J].科學實驗,1978,(2).
[16] 郭沫若.水調歌頭——賀五屆人大、五屆政協勝利召開[N].解放軍報1978-06-21.
[17] 郭沫若.農業學大寨(望海潮)[N].光明日報,1977-04-13.
[18][19] 郭沫若.郭沫若北京物理研討會閉幕式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66-08-01.
[23][24] 郭沫若.投身到人民大眾的火熱斗爭中——中國作家代表團團長郭沫若在上海歡送亞非作家代表的群眾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66-08-03.
[25][26] 郭沫若.郭老和東風劇團[J].人民戲劇,1978,(8).
[27][28] 郭沫若.亞非作家緊急會議宣告勝利閉幕[N].人民日報,1966-07-10.
[29] 郭沫若.在首都人民紀念朝鮮祖國解放戰爭二十一周年和聲討美帝國主意霸占我國臺灣大會上郭沫若同志的講話[N].人民日報,1971-06-26.
[30][31] 郭沫若.尼泊爾大使舉行招待會慶祝馬亨德拉國王誕辰[N].人民日報,1971-06-12.
[32] 郭沫若.在“堅決支持巴勒斯坦和阿拉伯人民反對美帝國主義和以色列猶太復國主義正義斗爭大會”上郭沫若副委員長的講話[N].人民日報,1971-05-04.
[33] 郭沫若.郭沫若在首都各界人民紀念越南全國反帝斗爭日和“聲援越南人民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66-03-19.
[34] 郭沫若.阿富汗駐中國大使舉行招待會慶祝阿富汗獨立五十三周年[N].人民日報,1971-05-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