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亞楠
(吉林師范大學分院)
科學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一個國家科學技術的發展,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很多國家科學教育的共同目標。2006年1月9日全國科學技術大會頒布了《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胡錦濤總書記在這次大會上指出要在全社會廣為傳播科學知識、科學方法、科學思想、科學精神,使廣大人民群眾更好地接受科學技術武裝,進一步形成講科學、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社會風尚。
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國民的科學素養仍處于十分落后的狀況。中國科協2004年發布了2003年我國公眾的科學素養水平的比例為1.98%,而美國和歐共體在1990年就分別已達到6.9%和4%。這不能不引起我們對現行的教育體制進行思考。如果我們還不能迅速提高自己的科學素養和素質水平,那將可能造成我們國家的危機。國家要強盛、民族要振興,國民科學素養水平的提高迫在眉睫。幼兒園是實施幼兒教育的主陣地,幼兒科學素養形成要依靠幼兒科學教育,幼兒教師科學素養高低直接關系到幼兒科學教育質量,高師學前教育專業是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的教學型高校,它所培養“準幼兒教師們”科學素養又會直接影響到將來幼兒教師科學教育水平。當前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水平較低的現狀已不適應社會及學前兒童全面發展的需要,提升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勢在必行。
國際上公認的科學素養主要指以下三方面的內容:一是對已經被人所接受的科學知識的理解,主要是一些概念性知識,諸如一些事實、法則以及有關自然世界的理論;二是對一些科學探究方法和程序的理解,主要是了解科學知識如何產生、如何發展以及科學研究中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等;三是對科學作為一項社會文化事業的理解,了解科學與社會之間的內在聯系,了解科學的應用問題,了解其中的問題、爭論以及它們的解決方法。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主要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具有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及良好的科學精神和態度;具有較強的科學探究、創新、思考及實踐能力;具備較扎實的、系統的科學知識體系。
在學前教育專業的課程體系中,科學教育課程的比例很少,而且這些課程主要是分布在第一二學年,課時量也不多,到了第三四學年的課程體系中,有關科學教育的課程更是少之又少。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學習集中在學前專業主干課程和技能技巧課。所以課程建設是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科學素養的核心舉措。要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水平,就應該建構新的科學課程體系,實現文理滲透。使科學素質教育真正落實到實處??茖W教育要與專業教育相結合,而且要貫穿于專業教育之中。
科學素養是在家庭、學校和社會的教育環境中逐步形成的,是后天培養的,是一個潛移默化的無形過程??茖W學習的興趣是科學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科學的啟蒙更多的是科學興趣的培育。學前教育專業的學生通常是文史類出身,高考時之所以選擇文科,有的是因為理科基礎薄弱,有的則是對理科知識不感興趣,再經過專門的文科學習,造成了自然科學認知結構的不良,漸漸失去了科學學習的興趣和信心。因此,喚起興趣是學前教育專業學生有效學習科學教育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在內容的選擇上考慮學生的已有經驗和生活實際的需要;在教學方法和形式上要多樣化,不能急于灌輸,要讓他們在輕松愉快中去探究、去發現、去尋找科學的答案。從而改變因中學階段過高的學習壓力導致的對科學的枯燥看法和態度,逐漸營造校園科技創新的氛圍。在科學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上,要考慮學生頭腦中的已有經驗及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系;學生生活的地方就是學生科學教育的場所,它存在于生活的每個角落,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讓課堂延伸到社會,和家庭結合,把自然科學知識以簡潔易懂的方式傳授給學生。讓知識從生活中走來再走進生活。讓學生真正感覺到學有所樂、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從而切實提高學前教育專業學生的科學素養。
靈活運用科學素養的評論方法,評價內容可以緊扣內容,不以機械的問答、測試、考試為主要方法,可以通過課堂提問、觀察記錄等方法了解學生的理解過程和應用能力。考試也要注意情景性和靈活性,避免死記硬背。
總之,科學素質的培養不僅在課內,還要在課外;不僅在教學中,還要在實踐中。教師傳授知識的同時,更要提高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使之養成正確對待科學的態度,才能培養出符合當今幼兒科學教育需要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