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兆華 張兆霞
(漯河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近年來,我校根據高職高專鄉鎮社區對醫療衛生人才職業崗位能力的需求和自身辦學特色,在如何突出學生實踐技能培養上進行了研究與探討,逐漸形成了臨床醫學專業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培養為核心、以工學結合為主線,適合面向基層(Meet the Grass—roots units,簡稱“MGu”)培養高素質應用型衛生人才的培養模式,該模式學生在校學習1年,在醫院學習2年,其中到鄉鎮衛生院實習1個月(mouth,簡寫“m”),簡稱MGU(1+2m)人才培養模式。圍繞臨床醫學專業MGU(1+2m)人才培養模式,進而開展教材建設工作。
醫學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也是醫學教育改革的難點與熱點。工學結合“1+2m”模式改變了傳統的(公共基礎、專業基礎、專業課)老三段課程體系,以能力培養為本位,以“基本理論夠用,基本技能過硬,走上崗位能用,人才培養技能與素質并重,治療與預防、保健、康復并重”為原則,以鄉鎮社區醫生崗位能力需求為依據,整合課程。
教材建設要與課程體系建設相結合,要進行就業為導向的特色教材建設,先要進行課程的建設,這樣教材建設的內容才能有依據。在課程建設方面,課程開發要以臨床醫學專業MGU(1+2m)人才培養模式為核心,以臨床實踐為導向;課程設計要基于工作過程的重組,適應崗位目標的要求;課程內容的選取以理論和實踐知識相結合,實行工學交替,任務驅動,教學做相結合。
醫學高職高專教育的教材是為培養農村、社區和基層醫學衛生人才而編寫的教學參考書。臨床醫學專業MGU(1+2m)這一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側重了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在教材上就要滿足這種教學模式的需要,教材內容突出對學生職業素質和職業能力的教育,基礎課教材內容強調以“必需、夠用”為度,專業課教材內容要突出臨床專業的實用性和針對性。在教材編寫時要充分吸納臨床一線醫師參與,“產學結合,校院合作”是高職教育的一大特點,在培養應用型技術人才方面,醫院和學校有各自的優勢。臨床一線醫師比較了解職業崗位的工作過程和基本要求,掌握了大量的實踐案例;專職教師掌握了教學規律,教學方法,熟悉教材編寫的方法和規則。把兩者結合起來,就能寫出實踐性強,能為學生職業能力發展奠定良好基礎的教材。
根據臨床醫學專業MGU(1+2m)這一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的要求,在教材的編寫中,注重以專業技能課的培養能力為導向,確定教材內容重點。由傳統的學科理論研究轉變到技能培養上來,形成高職教育在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下教材編寫的特色。同時要注意教材的編排體系要符合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以及實際的學習能力。注意與相關課程在進度上的配合。
立體化教材是指通過多種教學資源的提供而提出的某課程的整體教學解決方案。就內容而言,包括案例、習題試題庫及答案、教案、課件、學習軟件等。就外在形式而言,包括相應電子資料、教學網站、多媒體資料等。建設立體化教材,可以克服以往教材形式的單一、提高其適用性。滿足學生個性化、自主性和實踐性的要求,同時也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由于受資金、時間及人才的限制,單個學校開發一個專業的系列教材是非常困難的。若由一個學校負責、其他同類專業的學校參與,組成該專業教材的編寫團隊,進行合理的分工,分頭組織開發,這樣既能保證教材的實用性,又能合理地利用了資源,節約開發成本,節省開發時間,提高開發效率。
臨床醫學專工學結合“MGU(1+2m)”模式,突出實踐能力培養,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開展和加強與之相適應的教材建設,在一定程度上能極大地促進這種教學模式的開展,使高職醫學教育步入可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軌道,不斷提高教學質量。
[1]宋國華,高鳳蘭等.以工學結合為主線構建臨床醫學專業MGU(1+2m)人才培養模式.中國高等醫學教育雜志,2009,(08).
[2]辛嵐.淺談工學結合培養模式下的課程建設.科技經濟市場雜志,20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