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 映
(溫州市建設小學)
現代技術貴在“管好”并“精用”
◆肖 映
(溫州市建設小學)
社會在進步,教育在發展,傳統的授課方式也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而變化著。多媒體走進課堂,它以圖文聲像并茂、過程展示充分、反饋及時有效的特點,給課堂教學帶來無窮的魅力。
隨著現代技術的普及和推廣,很多教師將現代技術運用到課堂教學中來,但由于教師對現代技術輔助教學的認識度不夠,過高地強調現代技術的地位,使現代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不少誤區。
1.現代技術成了裝點課堂教學的“門面”
有些時候,教師為了制造點花哨的場面以及轟動的效應,而勉強使用計算機,為了“公開課”、“評比課”而使用計算機的現象可說是普遍存在。前不久聽了一位數學老師執教的《角的認識》,老師在課前讓學生制作了活動角,課堂上先讓學生實際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其實學生課前的準備過程已經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了意向,而課堂實際操作中,已經很好地解決了教學重難點。但教師的過程重新演示了一遍,這個動畫儼然成了一個擺設,費力費時,畫蛇添足。多媒體是教學的輔助手段,但它不能喧賓奪主。試問,還有什么手段比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有所獲得更難得呢?
2.課件制作成了書本插圖的“翻版”
在一些課堂上,有的教師展示的課件和學生課本上的畫面沒有什么兩樣,只是色彩不同或者增加一些“動作”罷了,課件成了教材的“翻版”。這樣做,不僅沒有什么實在意義,反而浪費了人、財、物和時間。課件的制作應力爭彌補教材之不足,激發學生之思維,實現與學生的交互,而不是“換湯不換藥”對課文插圖換個位置。
3.“電子板書”取代了“黑板板書”
有的數學課件把教案搬上屏幕,以“電子板書”代替“黑板板書”,上課教師只需點擊鼠標,對其他教學手段置之不理,使課堂由“人灌”變成“機灌”,這些只是簡單應用了計算機的演示功能,教師成了播放員,學生成了觀眾,大大降低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日復一日這樣的無效學習中喪失了學習的興趣。從課堂教學效益角度講,有些可以用傳統的教學手段講得清清楚楚的知識點,如集合,教師就沒有必要浪費大量的時間制作課件,采用計算機輔助教學。從學生身體健康角度講,過多過濫的電子板書,有損學生的視力,容易產生眼睛疲勞,反而影響學習效率,降低學習興趣,減弱學習動機。
4.人機對話取代了人際對話
有的計算機輔助教學課件以計算機的演示代替了教師的教,忽視了教師作為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指導者的作用。一些教學上的演算、分析,語文上的板書等,利用傳統教學的紙和黑板倒更方便。單純地用計算機,最大的缺陷在于,不利于學生的筆頭及口頭表達與相互交流。師生之間的情感交流是必須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十分復雜的過程,教師的一個微笑,一個簡單的手勢,哪怕僅是一個簡單的動作有時在提高教學效果中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教師的啟發、誘導有利于學生創造性的思維的培養。但這些,計算機是無法實現的。
5.過分追求快節奏,丟失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
計算機輔助數學教學固然可以節省教師作圖、板書時間,加快課堂節奏,增加課堂密度,但有時欲速則不達。在課堂上,教師把教案搬上屏幕,講課只需點擊鼠標,配上講解。當學生正在思考這一頁的問題時,屏幕已經顯示到下一頁的內容。或者當學生正在解題過程中,屏幕上已經顯示出標準答案——解題思路、步驟、結果,學生可能會放棄自己的思考,不利于學生的獨立思考。學生學習是有一個認識、思考、探索的過程的,應處理好計算機速度“快”與學生學習“慢”的關系。
6.過分依賴,丟失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教學中恰當融入電教媒體,會收到直觀、形象的良好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求知欲,調動起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但是,我們也看到不少老師,在多媒體課件中集中了大量的聲音圖像信息,用圖文聲把一堂公開課幾乎都武裝到了牙齒,恨不得課堂的第一步驟、每一環節,教師的一舉手、一投足,都有聲像、圖文來進行配合。多媒體成了插足課堂教學的“第三者”,它替代了學生的讀書、思考和實踐,學生在課堂儼然成了一個觀眾,一節課結束,學生只感覺熱熱鬧鬧過了一節課,腦袋里除了那些圖片信息,什么也沒留下。
7.過多過濫,課堂成了“四不像”
在一節品德與生活的課堂上,教師不僅將“三機一幕”全部派上了用場,還展示了課件。一會兒放一段讓學生觀看,一會兒放一段讓學生討論,一會兒放一段讓學生個別發言。學生們忙于觀看教師制作的節目,還要應付教師的提問,哪有時間思考和分析。在教學過程進行不到一半時,許多學生便跟不上教師的思路了。教師依然樂此不疲地操作著現代化教學手段,下課鈴聲響了,教師仍在忙于展示,上課鈴又響了,教師還是沒有把“節目”播放完。這樣的多媒體教學,令聽課者木然。殊不知,這樣的多媒體教學把原本的“以學生為中心”變成了今天的“以課件為中心”不僅大大阻礙師生、生生之間的交流,而且嚴重影響和限制了學生的思維,這不正是在現代化教學手段的掩飾下,走著應試教育的老路子嗎!
在推進教育信息化的過程中,我們提倡現代技術輔助教學。如何最大限度地發揮現代技術輔助教學的效能,更好地為教學服務,為學生服務,我們不妨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媒體設境,激發興趣
捷克教育家夸美紐斯說過:“興趣是創造一個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重要途徑之一。”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能激發出學生強烈的學習動力。我們使用多媒體,同樣要有利于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動力十足地投入到學習之中。比如,我們可結合本節課的學習內容,以及學生現有的學習特點,把身邊同學做游戲時有趣的情形,蔚藍色天空上朵朵美麗的白云,悠揚動聽的音樂融入課件。課堂伊始,老師就可利用多媒體創設出吸引學生的情境時,讓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參與課堂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
2.善用媒體,突破難點
在教授《丑小鴨》一課時,當學生學習了丑小鴨變成美麗的白天鵝,丑小鴨歡呼雀躍時,若單靠老師的講解,丑小鴨變成白天鵝的高興勁兒學生也很難體會出來。為了更好地幫助學生感悟,適時地發揮多媒體特有的功能,及時地演示與之相關的情景,這樣,不但能使課堂教學的難度大大降低,而且使教學結構和學生的認知結構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學生的思維活動向獨立、主動、深刻、全面發展,突出了課文的重點,突破了教學的難點。多媒體課件也是理解詞語的好幫手。《荷花》一文中有“挨挨擠擠”一詞,如果能適時地播放稀疏的荷葉,然后以動畫形式再依次再現許多的荷葉緊挨在一起,學生看著畫面,什么叫“挨挨擠擠”就準確地理解了。在理解“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時,這一“冒”字寫出了荷花生長速度快,生命力強的特點,學生較難理解。這時,再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課件,向學生展示了一個栩栩如生的動畫情景——挨挨擠擠的荷葉中冒出了許多荷花,從而使學生準確地體會了“冒”字的意思,解決了教學的難點,化難為易,實現了教學手寫口授難以企及的教學效果。
3.頻度適中,拓展適度
多媒體的使用,只有把握一個度,把握好使用的頻率,才能真正發揮其作用。
一位教師在教授《瑞雪》時,適時地運用多媒體讓學生欣賞大片大片的雪花從昏暗的天空中紛紛揚揚飄落下來的情景之下,就指導學生反復朗讀這一段,還讓學生反復朗讀課文中描寫下雪時的句子。接著再次設置了情景,放著音樂,把教室的窗簾拉起來,布置了一個“昏暗”的環境,再讓學生看著畫面,教師啟發學生仔細觀察,然后學生閉上眼睛插上想象的翅膀,把看到的、想到的用言語表達出來。學生在情景的感染下,想象力非常豐富,思維的閘門打開了,教學中,不論在哪個環節使用多媒體,教師都要明確:使用多媒體是為了挖掘教材中情景的語言點,是為了活化教材,創造真實的語言情境。
4.把好“質”“量”,凸顯服務
一是把好多媒體課件的質。除了形式與內容融為一體外,它更體現一種服務意識,服務于教學重難點,服務于學生的思維和實踐,服務于教學目標。同時,在課件素材的選擇上,注重精挑細選,追求淡雅,讓課件能引發學生思考,而不是分散他們的注意力。
二是把握好教學中多媒體課件的量。整個教學過程不等于課件,這是一個“鐵律”。課件思想只是教學整個流程中的一個小系統,它不代表教學的全部。我們在預設時,可設計詳細一些,做好交互,而在使用時,則必須以“學”為基準。學生能掌握的,我們就不必生硬地再點擊課件。一般來說,其數量在3個左右為宜。
課堂教學中的現代技術,由當初的引進到推廣,再到現今的逐步普及,可謂發展迅猛,可見在教學手段中,它占據主導地位已是大勢所趨。我們應在現代技術的管理上加以優化并用得恰到好處,即“管好”并“精用”,這樣我們的課堂教學才不會浮躁。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39 -42.
[2]申建新.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有效運用[J].新課程研究(基礎教育),2010,(9).
[3]朱春兒.電教多媒體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的利弊分析[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