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逸萍 曾 琦
(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高校教師與中小學教師之職業道德規范比較研究
◆范逸萍 曾 琦
(武漢科技大學資源與環境工程學院)
本文通過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特征及現狀與中小學教師的比較,分析其背后產生的原因,提出完善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新途徑與具體措施,多個維度著手注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內省”反思,促使他們對自我師德作出客觀的評價,精進提高。
高校教師 職業道德 具體措施
道德是指由一定經濟關系決定的,依靠社會輿論、傳統倫理習慣和人的內心信念來維系,表現為人們共同遵守的社會意識形態和行為規范的總和。教師職業道德是從事教學工作的腦力勞動者在教學實踐中所應遵循的道德規范。教師職業道德的產生和發展,是同人們教育活動的發展直接相聯系的,它對形成教師的職業心理和職業理想,形成教師特有的道德習慣和道德傳統起重要作用。它是從事教育職業的人應當遵循的行為準則和必備品德的總和,從道義上規定了教師在教育勞動過程中以什么樣的思想、感情、態度和作風去接待人接物,處理問題,做好工作,為社會盡職盡責;它是教師行業的特殊道德要求,是調整教師與教師,教師與學生,教師與學校領導,教師與學生家長以及教師與社會其他方面關系的行為準則,是一般社會道德在教師職業中的特殊體現。作為教師素質的核心成分,教師的職業道德已經成為當前我國教育改革以及教師隊伍建設關注的焦點。
高校承擔著不同于中小學校的特殊教育使命,高校教師的道德要求也不同于中小學教師。《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明確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是我國高等教育的培養目標,也是新時期社會發展對高等教育提出的責任和義務。這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提出了新的職業要求,例如,要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要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要積極參與教學科研,同時還要具備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近年來,國家加大教師隊伍建設力度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和各級部門的重視。對照兩個不同類型教師職業道德規范的內容,當前無論是中小學還是高校,所有教師的主流是積極、健康、向上的。但我們也必須清晰認識到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現狀與中小學教師相比確實存在一定的問題,分析如下:
中小學的重點側重于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教育,因此老師對于師德的理解和教育的基本功掌握扎實。但對于高校,本身在師資隊伍建設上就過于注重教師業務素質和學歷層次的提高,而忽視思想素質和職業道德的培訓,無形中助長了部分教師重業務輕政治、重科研輕教學。多數高校教師熱衷于科研僅是為了評職稱所用,而不是為了提高教學水平和業務素質。甚至有的高校教師為了評上職稱出現請人代筆,一稿多發等學術不良行為。所以近年來學術浮躁、學位造假令人憂慮,特別是粗制濫造已經成為高校的通病:例如,幾個教師一兩個星期就編成一本書、有的老師一年發表十幾篇文章等。這些現象嚴重浪費了人力、物力、財力,更嚴重阻礙了學術的前沿發展。
相對中小學教師接受四年甚至更長時間的師德專業培訓而言,高校中的大部分人剛從學校畢業就很快走上講臺。他們從“學生”到“教師”角色轉變太快,沒有受過專門系統的師德培訓,閱歷淺、經驗不豐富、抗干擾能力和辨別能力較弱。正因為這些條件的不成熟,部分高校教師的價值本位往往容易發生偏離,把教與學變成買賣關系,不顧社會效益,片面追求個人利益的最大化,開始熱衷于第二職業,重科研輕教學。還有的老師對本職工作敷衍了事,備課不認真、上課無激情、教學方法單調、或照本宣科、或泛泛而談、沒有開拓和創新意識,難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更有甚者,個別教師經不起物質的誘惑,對學生不公正,為一己之利泄題、閱人情卷、送人情分,在學生中造成極壞影響,有損師德師風。
對于學生年齡偏小的中小學,老師更多注重的是“育人”,關愛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但對于高校教師很多只注重于業務知識的傳授,對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聞不問。有的教師片面認為自己的職責就是教書、思想教育工作是學生輔導員的事,與自己無關;有的教師本身上課就自由散漫,遲到早退;有的教師儀表不整,舉止粗俗,在學生心目中造成不良的印象;個別青年教師自由主義思想泛濫,觀點偏激,在講臺上任意發泄不滿情緒;還有的教師經常用語言和行為刺傷學生的自尊心。正是因為這部分高校教師教育服務意識淡薄,缺乏愛崗敬業精神,忽視學生的崇高理想和自我價值認同感,導致師生距離感越來越強烈,嚴重影響了高校的教學質量,長此以往將對大學生自尊自強自愛精神的培育產生負面效應。
現今高校教師隊伍中存在的諸多師德問題直接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未來的發展,所以我們要進一步揭示其原因來源于兩大方面:一是四大成長因素差異;二是三大成長困惑影響。
中小學教師的成功是通過所帶學生的成功而表現出來的協同發展,并且目標清晰,途徑明確。但高校教師的發展觀是建構在個人發展之上,其成功評定的標準不是依靠每個學生的成長來體現。
中小學教師幾乎百分之百都接受過專門的師范教育,具有教師教育背景。但是高校教師大概1/3的人接受過短期的師范教育,尤其在綜合類院校或以理工科為主的院校里這種情況很普遍。正由于高校教師缺乏針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技巧的統一培訓,所以他們的教育效能感、自我評價水平、職業倦怠感等都比中小學教師相對較低。
中小學老師的發展路徑遵循著整體和個人共同成長的路徑,他們的發展動力來自于外部驅動,所采用的措施是多元化的形式:例如,聽課制、教研活動制、家長和學生共同評價制等;而高校教師的發展動力來源于內發型,采取的措施單一化,主要通過個人總結和年終考核相結合方式促進教師成長。
高校教師的發展是以科研為教育教學活動的重心,主要是希望自己成為研究教學型教師,工作的重點在于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教學能力次之。而中小學教師主要以教育教學工作為重心,他們是希望自己成為教學研究型教師,教書育人是重中之重,兼具提高科研能力。
中小學教師評價指標具體詳細:例如,中高考升學率、各級評優課、考試通過或優秀率等。相對而言,目前針對高校教師的評價界限模糊,并且欠缺一個相對客觀、可以量化的系統,只是籠統地以教學督導評估、發表論文或參加課題的數量與質量等來作為考核重點,學生對老師授課水平的評價往往次之。
在實施中小學教師的繼續教育中,大多制定了相對完善的教育觀念、教學內容及方法的職業培訓,同時采用優秀教師和年青教師建立的師徒制、教研室的共同備課制、公開課形式的觀摩教學制等;而高校教師的繼續教育主要依靠個人的成長,沒有系統理論的培訓,尤其對于青年教師上崗任教后所面臨的教育心理不成熟和教學技能缺乏的兩難問題,學校或院系缺乏相應的正確引導,因此就出現一個教法、一個教態長期沿用的狀況,長此以往必然導致本科教學質量的嚴重下降。
正常高校教師的培養程序是從助教開始,在教授的指導下從事輔助教學的工作,加強對教學規律與方法的了解與掌握,適應從學生到教師的轉變。但自從1999年高校擴招以來,雖然教師學歷的逐年提升使其最低始于講師,但是他們并不具有相應的教育理論水平,無形中增加其焦慮感和無助感,教學效果因此降低。中小學教師的成長相比而言是一條穩中求進的道路,他們具備絕對的知識優勢和教材教法共同研究的優勢,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其成長適應困擾。
基于對上述高校教師成長差異和困惑的分析,我們認為促進高校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提高們的職業道德修養要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首先,堅持科學發展觀和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為高校教師職業道德教育提供堅實的思想基礎。科學的自我發展觀是建立在正確的教學觀、教師觀和學生觀之上的師生共同發展。因此,高校教師應該把成功定義為個人成功和教師共同成功的結合。其次,要把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作為高校師德教育牢固的精神紐帶和強大的精神動力。再者,高校教師要建立協同發展觀,只有把教書育人和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協調發展,才能為培養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接班人創造條件。最后,高校需建立教師定期政治學習制度,強化思想品德教育,幫助其調整心理并將安貧樂教作為最基本的素質,將廉潔從教作為其根本貫徹始終,充分發揮教師作為培養人才的專業工作者和促進社會風氣凈化的傳導者功能。
作為高校教師承擔的首要角色是知識傳播者,其次是對學生將來的人生產生重大影響的引導者,最后才是科研人員的角色。為了完成這些使命和職責,教師自身必須具備豐富的知識資源儲備,必須不斷優化自身的知識結構,豐富自身的知識體系。例如,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要深入挖掘專業知識內涵,掌握過硬的本領,認真備課授課評課,將與之相關的前沿領域的知識和技能傳授給自己的學生;在科研活動中,教師必須尊重學術、不抄襲剽竊、不弄虛作假,不粗制濫造,力求學有所得、勞有所獲,做出可喜的項目成果。另外,當教學或科研出現死角或沖突的時候,更要勇于承認自己的錯誤,攻堅克難,不虛置國家社會資源。
高校的教學管理機構對于教師考核評價標準、教育教學能力標準等的制定和完善有助于教師理清自己的工作思路,明確自己的工作職責,強化教育教學在高等教育中的地位。例如,高校要建立常規的檢查制度和評價系統,一旦發現教師在教學或育人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應當即時糾正和解決,對于那些愛崗敬業、堅守本職、為人師表的優秀教師,每年評選出職業道德標兵,并將其先進事跡向全校推廣并給予職稱評審和繼續聘任的優先權;而對于那些教育教學水平低下、人品低劣的教師,堅決清除教師隊伍予以淘汰。只有通過教師自身嚴于律己的要求和高校相關部門嚴格的監督和檢查,才能有效地預防師德缺失造成的一系列問題,才能不斷優化和提高高校教師整體道德素質并使其保持一定的高水平。
政策和制度是高校教師成長與發展不可或缺的組織保障。促使高校教師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必須在政策和制度方面進行規范。例如,建立教師繼續教育制度:開展教師思想道德與教育理論職中培訓、各級優秀教師培養選拔制度、校內(外)或國內(外)學術交流、教研室活動制、教學反思制等。規范高校教師發展的方向,逐步提高其科學文化和教育理論水平,發揚其刻苦鉆研、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實事求是的精神,促使更多的高校教師掌握高超的教書技藝;提升專業知識素養和開拓創新品質;思想上從敬業、愛業轉向樂業、守業。
正常的人才流動,有助于激勵高校教師自我成長的動機,推動高校教師隊伍的優化組合,避免長期困擾影響其成長的近親繁殖傾向。在合理有序的流動中,應將教師的個人評價和他人推薦相結合,特別要以教師職業理想、思想品德狀況作為重點考察內容。
明確高校教師應遵循的職業道德規范,對加強高等學校師德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一方面,高校教師的發展關系著我國高層次人力資源的發展,而這部分人正是國家未來科技發展不可或缺的棟梁;另一方面,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修養的高低決定教師隊伍建設的成敗,也決定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與改革的成敗。因此,新時代加強高校教師職業道德建設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1]伍新春.高等教育心理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劉春節.新世紀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的構建[J].大連干部學刊,2007,23(3).
[3]饒咬成,劉吉成,饒丹珍.高校教師職業道德:特點、現狀與重建[J].鄖陽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9,29(2).
[4]王芳.當代高校教師職業道德下滑的原因分析及其應對策略[J].煤炭高等教育,2011,29(3).
[5]吳金昌,劉毅瑋.高校教師成長中的困惑與反思[J].中國高教研究,200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