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冰 謝東明 李 丹 申子辰
(1.河南農業大學煙草學院;2.河南農業大學學生處)
運用微博媒體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張利冰1謝東明1李 丹1申子辰2
(1.河南農業大學煙草學院;2.河南農業大學學生處)
“微博”作為一種新的網絡傳播方式,也在發揮著塑造大學生思想的政治功能。微博的興起在帶來挑戰的同時,為新時期的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新視角、新理念和新方式,促使我們充分利用機遇,全面探索大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新思路。
微博 網絡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微博(micro-blog),是以個人面向網絡即時發布消息的精簡模式博客系統,支持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的發布,具有極強的新媒體傳播特性。2006年,美國twitter網站首先打破了互聯網和移動通信之間的界限,推出了微博。2009年8月,在中國最大的門戶網站新浪開放微博后,騰訊、網易、鳳凰、搜狐等綜合門戶網站也開始推出微博產品。據新浪網發布的《中國微博元年市場白皮書》顯示,2010年底,中國互聯網微博累計活躍注冊賬戶數將突破6500萬個,這充分體現出微博相對于傳統媒體和其他新媒體的高滲透率。
微博作為全新的互動交流媒體,具有優于其他媒體的使用簡單便捷、實時傳播的特征。微博成為傳播媒體的優勢,從以下四方面來探討。
微博的出現一開始就使得傳播者擁有主動的參與性,并進一步突顯出網絡媒體的平民化趨向。微博為普通人提供了表達、分享和溝通的平臺,不需要完整的邏輯性就可以發表大量的原創觀點,因此,它更傾向于一種個人的互聯網。
在微博的使用過程中,新技術的運用和微博本身簡短精煉的特點,使它迅速地整合了各類工具尤其是手機短信和彩信的優勢。
在微博互動中,微博不僅是及時信息發布的平臺,更結合了社交網絡的關系結構,同時也具有不同于即時聊天軟件純粹溝通的信息累積功能。
在微博中,不僅每個人都是信息的發布者,而且這種信息交換的普遍化是一種持續的過程,受眾參與得越多,信息傳播的交互性就越頻繁。
締元信的上述調查顯示,微博的用戶呈現出平民化和年輕化的趨勢。目前在國內微博的用戶中,企業員工和學生占的比重較大,分別是29%和17%,18~30歲的年輕用戶占了67%,63%的微博用戶有大學本科以上學歷。同時,有96%的用戶表示會通過微博了解、發布對突發事件的觀點;有37%的用戶認為微博上的信息基本可信;只有6%的用戶認為不可信。由于微博的實時通訊和交互功能非常強大,其信息交流的開放性和便利性等,都使它在思想活躍的大學生中更容易推廣。因此,如何發揮微博的傳播優勢,運用微博有效地開展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我們在新媒體環境中面臨的新機遇。
和以往的媒體不同,微博具有實時傳播的特性,運用微博平臺,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及時、準確地了解學生的思想以及行為動態,并及時作出反應。微博內容的簡明要求,也可以精煉突出教育主題,使微博成為紅色文化的推薦引擎,并運用高頻率的網絡分享量,讓青年學生在關注相關學習、生活、娛樂等話題之際,接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教育。
通過對微博空間的文化導向,使教師和學生主動傳播承載“真、善、美”的信息,抵制“假、惡、丑”的信息,共同、持續地營造高尚的校園文化氛圍。
在微博上創建品牌,利用好微博這一傳播平臺,以榜樣示范人,通過吸引教學名師、學術專家、優秀學生等寫作微博,從思想觀念、道德情操、審美情趣等不同方面入手,對廣大師生進行思想情感的引導。
高校應當利用微博的及時性和便捷性特征,面向學生群體,以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為目標,開發多樣化的信息服務欄目,及時解決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的困惑和問題,以增強學生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之間的粘性。并通過網上網下的互動,密切師生關系和不同學生群體的關系,從而形成一種由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相互學習和相互教育的良性循環。
“微博”是高校大學生閑暇生活方式之一,通過“微博”,他們三言兩語地發發感慨,曬曬心情,等等。而借助“微博”,教師不僅可以理解“微博”對學生閑暇時光的吸引,也可以發揮“微博”的優勢,將思想政治教育滲透進學生的生活中。基于“微博”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種平等辯論、探討、思想升華的教育方式,因為高等教育應充實學生的思想,而不僅僅形成他們的道德習慣。
在“微博”這一平等的交流空間,容易建立起同學間,師生間信任而純潔的友誼。而“微博”的匿名性也促使人們更容易將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可以通過“微博”來開展思想交流,便于教育者與大學生之間的溝通。提高了溝通的速度,因而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
“微博”輿情作為反映大學生思想動態的晴雨表,對于了解高校學生思想、掌握突發事件信息、預警群體性事件發展、維護高校“微博”輿論穩定等都有著重要的作用。“微博”輿情具有以下特點:第一,是全時性。“微博”是全天候的信息傳播與實時信息發布,它把時間的占有權完全交給了受眾,即時性增大了公共事件的沖擊力。第二,是交互性。“微博”打破了話語特權的壟斷,把部分話語轉交給受眾,受眾可以及時、便利、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第三,是親近性。“微博”上的信息,特別是受眾高度參與產生的信息,具有很強的個性化特征。交互性也拉近了媒體與受眾情感和心理上的距離。從這些特點出發,做好“微博”輿情的收集和研判,對于高校有關部門和教育行政部門作出正確決策,做好危機公關工作,可以起到十分有益的作用。
“微博”是學生曬心情、發牢騷、發感慨的場所,思想政治工作者要注重利用“微博”的“釋放”功能,即通過“微博”虛擬空間緩解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和矛盾所形成的張力。“微博”上的熱門話題主要包括學生之間的人際沖突、日常生活中的權益糾紛、社會不公正現象、觸動民族感情等事件,這些問題一般具有較大的刺激性、沖突性,往往會很快觸動大學生敏銳而活躍的思維,引發他們強烈的情緒反應。“微博”的釋放功能可以及時暴露現實中具有一定隱蔽性的矛盾和問題,有利于學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關注和關懷學生的心理和情感狀態,把矛盾解決在發展的萌芽階段,避免那些具有爆發性、破壞性的危機事件的發生。
[1]中國微博元年市場白皮書[EB/OL].2010-09-09.2010-11-17.
[2]締元信.微博媒體特性及用戶使用狀況研究報告[EB/OL].2010-08-16.2010-11-19.
[3]潘曉寧.潛伏的商業價值:學會與“微生物”互動[EB/OL].數字商業時代.2010-10-14.2010-11-15.
[4]張楠楠.微博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探析.銅陵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2):56.